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蒲慕明

时间:2024/11/25 0:22:5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蒲慕明是公认的中国生命科学领军人物,主要从事细胞膜生物物理、神经轴突导向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突触可塑性的机制、神经环路功能等领域的研究。他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2016年获得格鲁伯神经科学奖。

  • 中文名: 蒲慕明
  • 外文名: Muming Poo
  • 出生日期: 1948年10月31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 毕业院校: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 职业职位: 教育科研工作者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蒲慕明,1948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籍贯广东大埔县三河镇,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主要经历

1948年10月31日,蒲慕明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

1949年,母亲带着蒲慕明和他的姐姐,从南京的下关乘船到武汉,然后到了广州,再从广州坐船到台湾。高中就读于台中第一高级中学。

1966年,考入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校期间,在老师李怡严的鼓励下,翻译了美国核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的《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

1970年,本科毕业之后赴美留学。1971年作为在美华裔留学生参加了保钓运动。

1974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大学生物物理系博士学位,之后先后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普渡大学生命科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1976年9月,申请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生物物理系,被录用,先后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1981年,被派遣赴中国大陆,为北京医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交流项目开办的讲习班授课,教授神经生理学与细胞生物学课程,这是他离开中国大陆32年后第一次回来。

1984年,受聘兼任北京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至1986年)。

1985年4月,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分子神经生物学系任教授(至1988年8月)。

1988年7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至1995年12月)。

1988年到1991年,参与筹备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

1996年1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生物学系任Stephen W. Kuffler讲座教授(至2000年10月)。

1999年11月27日,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任期至2008年12月)。

2000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2000年9月,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1933级讲座教授。

2002年,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神经生物学部主任。

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0年,获得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1年,作为《神经发育与可塑性研究》的研究集体突出贡献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任科技部重大科学问题导向“973计划”项目“人类智力的神经基础”首席科学家。

2012年,任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脑功能联结图谱”首席科学顾问。

2014年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

2015年,当选为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2016年6月7日,获得格鲁伯(Gruber)神经科学奖。

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

贡献影响

科研成就

蒲慕明在神经轴突生长的导向、神经营养因子和神经元电活动对突触功能的调节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推动了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他建立了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多种新颖实用的实验技术。

1974年,他首先对生物膜上膜蛋白的侧向扩散性进行测量,定量计算出生物膜的粘度。他为此测量所建立的“光漂白”技术至今仍是测量细胞内蛋白质运动速度的标准方法。

他在神经生长和轴突导向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发现,如发现胞外电场会影响神经生长的方向,神经生长锥在突触形成前就会进行神经递质释放等。

在突触可塑性领域,他于1993年首先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快速地强化突触传递效能等。在突触传递效率的可塑性方面,他确定了能引起突触效能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减弱所需的突触前、后神经元相关放电的具体时间窗,被广泛称为“依赖于放电时序的可塑性”,推动了神经生理学与计算神经科学的发展。

人才培养

1981年起蒲慕明积极投入协助恢复和建设中国生物科学研究的工作。1983年至1986年蒲慕明博士参与筹建清华大学生物和生物工程系,并任首届系主任。1988年至1991年蒲慕明一同参与筹建香港科技大学,并负责生物学科发展、招聘人才等工作。

蒲慕明坚持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本土性,注重有利于科研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体制改革的科研创新文化建设,倡导建立一个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批评的科学交流态度”、“紧迫与宽松”相结合的科研环境。

蒲慕明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注重结合高水平研究培养后备创新人才,切实做到从各个方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出国做博士后的回归率。首先引进了国际惯用的“thesis committee”,开设高质量的研究生专业课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课程。在提高研究生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的同时,鼓励研究生关心社会、融入社会、做对社会有贡献的有识之士

人物评价

蒲慕明对中华民族有着执着的深厚感情,积极致力于科研文化的建设,擅长于融中西方文化为一体,为中国科研体制的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蒲慕明在神经生物学的研究中发明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理论技术,创造了神经生长中对导向分子的反映,并阐明了神经生长进行方向决策时细胞类的信号传导机制。在过去20年发现了神经营养因子可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也对神经信号的时间信息存储机制进行了定量的分析。这些工作对理解神经环路的发育机制,大脑如何储存长时间记忆以及如何修复脑神经损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求是科技基金会评)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蒲慕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蒲慕明 小编为您整理蒲慕明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