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李书城

时间:2024/11/24 17:41:4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李书城(1882—1965),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1903年,李书城参与创办《湖北学生界》,任编辑及主要撰稿人并参加拒俄义勇队。抗战期间,李书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做了许多上层人士的工作。1948年,李书城与张难先等在湖北发起反蒋和平运动;1949年后任农业部部长;196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 中文名: 李书城
  • 出生日期: 1882年06月24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湖北省潜江市
  • 毕业院校: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 去世日期: 1965年08月26日
  • 职业职位: 政治家,革命家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李书城(1882—1965),字晓圆,又名筱垣。1882年6月24日出生于潜江县沱埠垸袁桥村。

1949年,他应毛泽东主席之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出席了开国大典,并出任新中国第一任农业部长。

李书城小时候苦读诗书,16岁考中秀才,轰动十里八乡。乡亲们夸他是个有出息的人。

李书城的父亲是当地一名私塾先生,他7岁时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16岁时读完了“四书”、“五经”,赴县城考中秀才。李书城的父亲除了教他读书认字,还经常跟他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林则徐禁烟而遭贬,洪秀全起兵反清等许多故事,使他从青年时代就萌生了“济世”的思想,树立起远大的志向。这些教育为后来李书城投笔从戎、习武从政奠定了思想基础。

主要经历

投身革命

李书城自幼跟随父亲读书,16岁考中秀才,调湖北经心书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李书城与著名反清将领吴禄贞结为兄弟并成为挚友。因其在晚清立宪运动中宣传革命,湖北当局深感留之恐酿成巨患,杀之又未有罪名,于是欲把李书城送到海外留学。1902年5月,由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李书城以湖北官费入日本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同时入学者有黄兴等三十人,同班上课的有浙籍学生鲁迅等。

李书城观海外之文化,念故国之沦胥,立下救国救民之志。为寻求真理,他广泛涉猎宣扬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的书籍,在湖北早期留日学生,兴中会会员程家柽、刘成禺的影响下,阅读了《扬州十日》、《嘉定屠城记》以及顾炎武、黄梨洲等人的著述。1902年秋,在东京竹枝园与孙中山先生会面,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

李书城与刘成禺、蓝天蔚、张继煦等人组织“湖北同乡会”,撰写了《潜江李书城与友人书》,在东京印刷成单行本寄往国内散发,宣传爱国反帝、反清的思想。李书城在留学生中组织“湖北学生界社”,1903年1月创办《湖北学生界》杂志,将其与《革命军》、《猛回头》、《*世钟》、《新湖南》等革命文论大量运往国内。

1903年春,沙俄进兵东北,拒不从东北撤兵,留日学生闻之大愤。李书城与钮永建、林獬等号召留学生共商对策,组成拒俄义勇队,并改名学生军。不久,学生军更名军国民教育会,会员有李书城、钮永建、黄兴、陈天华等170余人。同年10月,又与黄兴等创办《游学译编》杂志,宣传民主革命及民族独立。李书城与刘成禺、冯自由等于东京宴请孙中山,孙中山说:“在座多帝王后裔,禺生可称刘汉,晓园可称李唐,我则吴大帝也!”李书城至此以“李唐”为笔名,对封建旧制度作无情讨伐。

之后大家一致推举李书城、黄兴等自日本东京回国分省起义。李书城成立著名的武昌花园山反清革命活动机关,主要成员有先期留学日本回国的吴禄贞等。在花园山机关,李书城秘密联络新军,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他们将革命书籍以及李书城在日本东京所办的《湖北学生界》等革命书刊秘密传入湖北,广为散发。李书城还从日本购回幻灯机,借放映幻灯会宣传进步思想。

花园山机关的革命活动,被张之洞侦知。为釜底抽薪,防止事变,张之洞将李书城等分别派遣出使德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图分散已聚集武昌的革命骨干力量。1904年初,李书城二次东渡日本,以“丁人俊”之名顶名入东京振武学校,后升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

组织反清

1905年7月,李书城与孙中山见面后,当即商议组织革命大同盟之事。至8月,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他自始至终参与筹备和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工作,孙中山先生对李书城出色的工作十分赞赏。李书城在陆军士官学生中国同盟会会员中组织铁血丈夫团,作为反清敢死队秘密回国。铁血丈夫团成员有李根源、李烈钧、程潜、黄郛、尹昌衡、张凤翙等许多晚清及民国的铁血将领。辛亥武昌起义后,充任都督及军、师、旅、团长的人,多属“丈夫团”的同志。

1908年10月,李书城以优异成绩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应广西巡抚张鸣岐之邀,去桂林任广西陆军干部学堂监督,同时兼任陆军小学堂监督。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叶琪、李品仙、夏威、廖磊等,都是李书城主持广西陆军小学堂时培养出来的学生。

1909年2月,李书城接受好友吴禄贞推荐,担任清政府军咨府科员兼官报局副局长,开始运筹举兵反清的“中央革命”计划。李书城积极联络驻防北京南口的张绍曾、蓝天蔚部相机起义,以形成南北夹攻、直取北京、捣毁清廷老巢之势,并且成功谋取了反清志士吴禄贞出任陆军第六镇统制之职。武昌首义前夕,许多革命者潜入新军,如张难先、李六如、蒋翊武、刘静庵、江炳灵、朱元成、熊十力、胡瑛等,都是李书城亲自推荐的。这批骨干都成为策反新军的先驱。李书城在辛亥革命时期已经声名显赫,被誉为“革命党中之实行家”,是与孙中山并驾齐驱、拥有崇高声望的大元帅黄兴的密友和第一助手。在武昌首义和此后的日日夜夜,李书城与黄兴同铺而卧,同桌而食,同在一条战壕里指挥作战。

讨袁运动

1912年1月,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李书城受黄兴委托主持陆军部组阁。

1913年3月,袁世凯策划刺杀宋教仁。李书城为免遭袁世凯毒手,急忙离京赴沪,与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会商处置宋教仁遇刺案对策。随后与李根源、张孝淮潜赴南京,发动第八师起兵讨袁,“二次革命”起。此次起兵未遂后,又在宁沪方面发动讨袁战斗。由于讨袁失利,李书城被袁世凯列为“宁沪之乱”“执重要事务”的首犯,在全国悬赏两万元通缉,随后李书城流亡日本。

1914年7月,李书城与黄兴赴美考察。1915年底,李书城受黄兴委托回国筹备讨袁。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称帝失败,在全国各界唾骂声中暴毙而亡,李书城出任新任大总统黎元洪顾问,并与孙中山会合。

李书城积极参加孙中山反对段祺瑞政府解散国会、撕毁约法而发动的护法战争。1917年9月,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李书城任护国军总司令,并兼湘西防务督办。1918年,李书城又担任孙中山广州护法军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要职。1922年,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李书城受孙中山委派,再度担任总统府顾问和国务院参议。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起,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主持大计,并暂由黄郛组织摄政内阁,李书城任摄政内阁陆军总长。此间,还约李大钊在家中会面,受李大钊之托向冯玉祥转达中共的意图。11月5日,李书城支持鹿仲麟率军队将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皇宫,彻底清除封建余孽。他还竭力支持冯玉祥急电孙中山北上,共商国家大计,早日实现南北统一。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李书城以其崇高的政治声望和军事、军学前辈资历,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顾问。

反对独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公开实行“分共”“清党”活动。李书城在“清党”中拒不重新登记,从而退出国民党。因中共一大在李书城的家里召开,奉蒋介石之命,鄂省国民党军阀于12月18日将李书城软禁了一百余天。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李书城一直站在反独裁一方面,历次的反蒋战争,李书城都参与幕后策划。1929年3月,蒋桂战争发生,唐生智邀请李书城出任唐军总参议,联合阎锡山、冯玉祥一同反对蒋介石。5月,蒋、冯战争发生,李书城赴山西说服阎锡山联合冯玉祥反蒋。6月,又赴陕西,劝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反蒋。7月,冯玉祥到山西后,遭阎锡山软禁,李书城陪冯玉祥一道“坐监”。1930年,李书城作为冯玉祥的代表与各反蒋力量聚集太原,策划中原大战,并担任国民党反蒋派“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司令部”顾问,参与指挥中原大战。

阎锡山、冯玉祥兵败后的1932年1月,李书城以其资望,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孙科聘请,为“国难会议”会员。同年夏,应其学生、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之邀,回鄂复任建设厅长。同年,蒋介石亲自指挥国民革命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正酣之时,李书城因拒不批准修筑从武昌通往蒋介石行营所在地青山的公路,被撤去建设厅长职务,改任民政厅长。不久,又由于反对在湖北实行蒋介石极力推行的保甲连坐制度,被新任省政府主席张群免去民政厅长之职,变成空头省政府委员。

支持胞弟

李汉俊是李书城的胞弟,是中共早期的主要领袖。李汉俊生于1890年,14岁时,在爱国将领吴禄贞资助下,往日本求学,入东京法国教会学校读书。升入高等学校后,改为清政府官费学生,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在日本,他结识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河上肇,师生情谊,与日俱增。在河上肇的影响下,李汉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李汉俊学成归来,给李书城带来了十月革命的消息,带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使得李书城更加坚定了支持胞弟建立共产党的信念。李汉俊对李书城十分尊敬,每次吃饭,兄弟俩都要并排而坐,边吃边谈。从俄国十月革命谈到中国的五四运动,从新文化运动谈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怎样在中华的传播。李汉俊认为,要改变中国国情首先得革命,而要革命就得组织一个政党,于是全身心投入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

李汉俊的心思,得到了李书城的全力支持。李汉俊为开展革命活动,对外往来几乎每天都不断,其中还有白皮肤、高鼻梁的外国人。客人少时在汉俊的房间里,人多时就在楼下的饭厅围着桌子聚会。李书城对此加以保护,叮嘱李汉俊一定小声交谈,不要惊动邻里,惹起外人的注意。李汉俊和他的同事们听后都十分感动。李书城还让全家(包括卫士、厨师、管家及妻子、女儿等)全体为会议服务,严守秘密,保卫会议安全,做到事先有所*惕。

李书城以举家之财力支持中共早期组织的活动。他本人戎马半生,为政清廉,没有多少积蓄,因此,全家日常生活量入为出,十分节俭。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早期中共组织活动,李汉俊将自己作为教授的全部收入拿出来后,他的生活及子女抚养的全部用度都是由李书城供给的。为节省开支,李书城把三益里的大房子换成小一些的贝勒路树德里106号(即现在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馆馆址),家中陈设也极其简单,除几件必备桌椅、床櫈外,甚至连洗脸架都没有。

李汉俊从日本回国之初,在上海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筹备中国共产党的活动,还得到了李书城的前妻甘世瑜在经济上的资助。李书城的夫人甘世瑜是清末进士、著名地方史志专家甘鹏云之女。为资助李汉俊早期建党活动,她不惜变卖家中自藏书画作品,换作革命活动经费。

服务中共

中共建党之初,亟待建立一个稳定的活动场所,以推进革命运动。李书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寓所,变成中共早期组织的活动中心,使党的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不断展开。

李汉俊就是以李公馆为中心,向国内传输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资讯,并且展开对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批判的。1920年2月,李汉俊担任《星期评论》的编辑,这份刊物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与海外共产主义者联系的窗口。李汉俊在该刊上发表文章与译文达38篇之多,这些工作都是在李公馆进行的。

同年春,《新青年》主编陈独秀落户上海,该刊即随迁沪上,陈独秀与李汉俊经常在李书城寓所中探讨建党事宜。4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魏金斯基(化名吴廷康)到北京,后经李大钊介绍转赴上海,魏金斯基来沪后的大量革命活动是在李书城家中进行的。7月,为举办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积极分子会议,陈独秀、李汉俊等频繁活动于李书城寓所。为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李汉俊和在上海的陈独秀、沈玄庐以及北京方面的李大钊,以李书城和陈独秀寓所为活动场所,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并决定成立临时中央于上海。

8月15日,临时中央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工人阶级的刊物《劳动界》周刊,向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李汉俊担任主编。李书城寓所实际上成为周刊编辑室,周刊的大部分撰文和编辑工作是在这里完成的。8月22日,经李汉俊参与发起,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渔阳里6号李书城寓所正式成立,接着又成立了外国语学社(设在李书城寓所),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与此同时,中共的第一个党纲也是在李书城寓所形成的。此间《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也大多在李书城的寓所进行。李汉俊在此还翻译了德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的《女子将来的地位》,发表了《跑到内地才睁开眼睛吗?》等文章。

李汉俊在上海李书城寓所中,还开展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联络工作,对于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和统一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蒙发起和组织作用。例如,湖南是李汉俊等发出函约后开始筹建党的工作的;湖北共产党组织是李汉俊写信致董必武后建立起来的。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马林受列宁委派到达上海,与李汉俊、李达在李公馆秘密见面,建议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全国统一党组织。李汉俊负责筹备建立,在李书城寓所,他发出了寄往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以及日本留学生组织的信函,通知各派两名党员来上海,参加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夏,李汉俊同陈独秀、李大钊、李达、陈望道等十五人,发起编辑《新时代丛书》,李公馆就是丛书的公开通讯处。

据不完全统计,自1919年到1921年止,仅在上海一地,李汉俊在《新青年》、《星期评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妇女评论》、《建设》、《劳动界》、《共产党》、《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就发表了九十余篇译文和文章,而这些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论,基本上都是在李书城寓所中撰写的。陈望道翻译的第一本《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经陈独秀、李汉俊两人校对;李达翻译《唯物史观》得到李汉俊热情帮助,而这些重要活动,也大多是在李书城家中进行的,直至中共一大在李书城公馆召开。李书城是与中共长期合作共事的朋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书城在上海的家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产床”,李书城以自己特殊的政治声望掩护了中共早期组织的革命活动。

建国贡献

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李书城之侄李声簧(中共党员)与他建立联系。1946年3月,中共武汉地区地下党负责人曾惇也由李书城妥善安排,在他的随员周惠年家里隐蔽展开工作。李书城不参加国民大会的竞选,也不投蒋介石的票,董必武极为赞赏,说李书城“为人耿直,富有正义感”。

1948年,李书城领导发起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敦促白崇禧与中共和谈,逼迫蒋介石下野,后赴湖南劝说老学弟程潜起义,给予蒋介石、白崇禧之流以有力打击。并且,他还秘密前往解放区与刘伯承、陈毅进行了关于和平解放湖北的谈判。

1949年,李书城以中国国民党元老的身份奔走呼号,在武汉权力真空时期,担当维护政治秩序的重任。同年1月,湖北省人民和平运动促进会成立,李书城被推选为主席团总主席。李书城以中国国民党元老和白崇禧老师的身份阻击白崇禧,并力阻白崇禧大破坏计划成功。5月,武汉解放,李书城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武汉军管会高级参议。此间李书城接到毛泽东亲笔信:“李老先生,见信后速来京共商国家大事。”之后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李书城登上天安门,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9日,李书城出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首任农业部长。1950年2月,中央成立救灾委员会,董必武任主任委员,薄一波、李书城、谢觉哉、傅作义任副主任委员。1954年2月,李书城任“抗美援朝总会”常委;9月,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65年8月26日,李书城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李书城】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李书城 小编为您整理李书城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