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赵寻原名赵辛生,1920年1月生于湖北武汉。著名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在武昌文华中学就读的赵寻参加光未然(张光年)组织的进步组织“大光读书社”,踏上爱国救亡之路,随后,参加了武汉著名的抗战救亡演出团队“拓荒剧团”。1939年,赵寻在延安参加了《黄河大合唱》的首场演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拓荒剧社、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话剧移动第七队宣传员、抗敌演剧第三队副队长、华北大学剧作组组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副主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赵寻回到武汉参加武钢的建设工作,主持编写了第一部《武钢史话》,后任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等职。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文革”后复出,历任文化部文研院研究员,文化部艺术期刊领导组组长,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中国视协常务副主席,中国文联出版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中国剧协第三届、第四届常务副主席,中国剧协第五、六、七届顾问等职。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首届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参与创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等全国文艺家协会和团体。
赵寻是政协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赵寻同志因病于2010年12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2011年01月07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戏剧活动家,中国文联原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赵寻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赵寻同志病重期间及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主要作品
赵寻在戏剧创作、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活动等方面成绩显著,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独幕话剧集《人民的意志》、《生活小喜剧》,戏剧评论集《话剧创作散论》、《赵寻戏剧论集》、《电视剧的第一个春天》,散文集《真实的故事》,话剧剧本、电影文学剧本《民主青年进行曲》,话剧剧本《还乡记》、《高炉火花》、《叶尔绍夫兄弟》参与编剧《最后一幕》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赵寻】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