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简介
天津市天津医院(简称天津医院)由原天津医院与天和医院合并组成,在保持两院原有学科优势、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骨科、创伤急救、血管外科、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为特色,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学科齐全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区域医疗中心。
现天津医院为一院二址:分为河西院区、和平院区,河西院区地址为天津医院原址(天津市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和平院区地址为原天和医院原址(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河西院区开设住院部、门诊、急诊等学科,和平院区保留内、外、骨科、内分泌、中医、老干部、心内科等门诊。
为扩大天津市天津医院服务功能,提高医疗诊治水平,医院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全面提升了医院的诊断平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天津市天津医院秉承“立身以德、待人以仁、虚心笃学、博施济众”的价值追求,推行规范医疗、安全医疗、集成医疗、温馨医疗,努力打造全面建设现代化、科学管理标准化、全程导控信息化、机制运行规范化、发展途径低碳化、服务模式人性化的一流现代化研究型医院,为社会和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医生队伍
天津市天津医院建成了一支以高素质、高学历、高技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为主线的学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的高层次人才梯队,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全院专业技术人才1884人,具有正高级职称92人,副高级职称199人。国家级学术团体兼职53人,市级学术团体兼职82人,拥有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天津市授衔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11人。博士生导师 6人, 硕士生导师27人。
历史沿革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北京协和医院被迫停办,张纪正、方先之,柯应夔、邓家栋、朱宪彝等原协和医院医师来到天津,筹办天和医院,寓意天津的协和,于1942年7月正式开诊。为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就诊需求,1944年8月,方先之创建天津骨科医院。1956年并入“天津市立人民医院”,1965年在天津医院现址上建立了新的骨科医院,开始命名为“海河医院”,后更名为“反帝医院”,于1972年最终命名为“天津医院”,在当时是亚洲最大的骨科医院。1999年增名天津骨科医院。1956年天和医院与中纺医院、邮电医院、恩光医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992年,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迁往新址,其中一部分在原址复名为天和医院。
2012年天津市卫生资源调整,原天津医院与天和医院合并组建为新的天津医院,实现了在保持各自特色基础上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秉承了原有的文化底蕴,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实现了合并基础上的有机融合与和谐发展。新医院建设面积16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533张,设施完备、管理现代化。倡导人性化、技术化的医院服务和管理理念,在本市采用小车物流系统和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运输量是传统物流系统的10倍,且极大程度上减少了院内感染,突出了三级甲等综合性现代化医院的功能定位。
(以上数据来源官网,数据截止至2019年12月)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天津市天津医院】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