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家庭出身
1877年(清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农历六月十三日,蔡东藩生于浙江省山阴县临浦牛场头(今属萧山县)一个店员的家庭里。幼名椿寿,稍长取名郕,号东藩,有时写成东帆。
蔡东藩幼年时,家境穷困,父亲蔡文杰,是临浦一家丝行的店员,工资微薄,备受老板的剥削与压迫,极力想摆脱这种境遇,因此,就把三个女儿嫁给农村里的自耕农,叫三个儿子用功读书,以求改变穷困的处境。
学习经历
蔡东藩6岁左右,就跟随哥哥读书。不久大哥去世,就靠二哥对他教学。二哥比他大四五岁,天资聪颖,学习认真,十多岁时,已博览群书,能诗善文。当时亲友都目为“神童”,全家人的希望都寄托在二哥身上。可是事情恰恰出于意料,二哥患了足疾,逐渐不会行走,医治无效,夭折了。
他父母因长次两子相继去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蔡东藩身上。可是家境贫困,无力给他求学,没奈何只好到富家为公子当“伴读”。这样,可以有机会听老师讲课,又不需学费,且还有伙食供应。但蔡东藩从小秉性刚直,不喜逢迎,“伴读”生活寄人篱下,心情总不舒畅。他的二姐夫田沛鋆家境较好,一心要参加科举考试。为了互相切磋,就请蔡东藩到他家去共同学习。
考取秀才
蔡东藩14岁时,和二姐夫田沛鋆一道去考秀才。田沛鋆比蔡东藩大20岁左右,身体魁梧,而蔡东藩身材瘦小。考秀才需经过县考和府考,进考场人很拥挤。田沛鋆力大,双手挽着两只考篮,在前开路,腰中系着一根布带,叫蔡东藩拉住裤带,跟在后面。别人看起来好像父子同进考场那样。经过县考、府考后,蔡东藩和田沛鋆都考中,而蔡东藩的名次远远在二姐夫前面。这次临浦考中秀才的有好几个,数蔡东藩的年龄最小。从此,他的名字就在附近传开了。
此后,蔡东藩经友人介绍,到杭州一满族人家做家庭教师。那家有两个儿子要他教学,大的年龄比他稍大,小的也与他差不多。全家人对他都比较尊敬。
蔡东藩的父母长期来由于生活贫苦,又遭长次两子先后去世,忧郁成疾。虽然蔡东藩中了秀才,心里有些高兴,但积疾难医。因此,不久相继去世。蔡东藩只好向二姐夫田沛鋆家借债办理丧葬。
充当枪手
适值这年是乡试之年,蔡东藩的才学在附近有些名气,这时就有人来请他去做“枪手”,就是冒名顶替去考试。他明知干这样的事有着极大的危险,但为了偿还债务,就下决心“铤而走险”,给人家考取了举人,得到了一笔钱,还清了旧债。自那以后好几次乡试(一般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他仍然去做“枪手”,给人家考取举人。过了好几年,蔡东藩在杭州教学的那家人的两个儿子,都已中了秀才。有一年,师生三人同去参加考试。进了试场后,他认真构思,尽力把文章写好。中秋前夜,蔡东藩已把文章写好,誊写清楚,自己看看比较得意。
不料第二天早上,同去参加考试的两个学生,为了孝敬老师,欢度中秋,送来了一碗蒸鸡。蔡东藩在逊让时,不慎把鸡汤晃出了许多,恰巧旁边放着誊写好的试卷,这鸡汤就沾湿了试卷,于是印格子的红色渗开,有的字迹模糊难辨。由于时间紧迫来不及重抄,没奈何把这样的试卷缴了上去,发榜时名落孙山。幸亏他对功名不大看重,情绪上还没有什么波动。
从政生涯
旧中国,列强入侵,清政府对外屈辱投降,贪官污吏遍地,人民生活困苦。蔡东藩想找一条出路,为国为民做一点事情,于是去参加优贡的考试。先是省里考,成绩优异,被录取了;接着到北京去参加朝考,被录取在100名之内,属于优等。发榜后,他曾去朝见过皇帝。蔡东藩对孙子说:“说起这件事真好笑,比演戏还不如。为了朝见,花了一大笔钱,去购买了一套绣花衣帽。半夜里就在朝见的殿外等候。等到天将黎明,由太监传出话来,说是朝见皇帝了。于是跟着大家进了殿门,跟着大家跪下叩头,跟着大家叫万岁。这样身不由主地搞了一段时候,总算朝见结束,各自可以回去了。天晓得,不但皇帝的影子没有看到,而且连什么大臣的影子也没有看到。”
蔡东藩被分发到福建省以知县候补。这对他来讲,一方面有些高兴,但另一方面也有些踌躇。他想,到福建去的一切费用如何设法?后经亲友们的帮助,才到了福州。未经仕途的蔡东藩,哪知当时官场的陋俗恶习。一个远道而来的候补知县,在省城里有谁看得起!蔡东藩没有向巡抚、臬台、藩台等衙门的守门人送上钱,连会见这些大官的机会也没有。虽几经周折,能与这些大官相会,他们又哪里把他放在眼里!官场中的应酬,吹牛拍马,尔虞我诈等,天真的蔡东藩都不甚了了,待稍有觉察,也不肯仰人鼻息,轻易折腰。因此在福州不愉快地住了一个多月,就称病回家。这时正是1911年(辛亥)的夏天。
跳出仕途
蔡东藩从福建回来后,痛恨清政府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决心跳出仕途的圈子。当时,他有个好友邵希雍,字廉存,号伯棠,山阴县(今萧山县)下邵村人,知道蔡东藩的情况,称赞他是“悬崖勒马,智士也。”邵希雍长住上海,曾著《高等小学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风行全国。邵拟续著《中等论说文范》,但国事多,抽不出时间,想聘请他参加编撰。蔡东藩欣然应聘。此时,适逢辛亥革命,蔡东藩对辛亥革命是欢欣鼓舞,尽情歌颂的,这在《中等论说文范》一书中充分反映出来。
他在该书的自序中说:“窃谓为国民,当革奴隶性;为新国文,亦不可不革奴隶性。”“但能理正词纯,明白晓畅,以发挥新道德、新政治、新社会之精神,为新国民之先导足矣。”自《中等论说文范》由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出版后,他就常常与该局打交道了。邵死后,会文堂新记书局因邵著的《高等小学论说文范》需要修改,也请他执笔加工。从此,祖父陆续替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编撰了《写信必读》《楹联大全》《留青别集》《幼学故事琼林续集》《客中消遣录》等书。这些书的发行量倒也不少。这样,他与该局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蔡东藩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是崎岖的。他在家庭里所遇到的,也多是不幸的事。他两个哥哥死去不久,父母就先后去世。接着,嫁在农村的三个姐姐,都患肺病,相继死亡,她们没有一个生男育女。蔡东藩20多岁时,与一王姓农家女子结了婚,生二子。长子震濆,次子不满10岁,患急病夭亡。这王姓与蔡东藩相处不几年,就与世长辞了。
婚姻生活
后来,有个黄姓名医看中蔡东藩,将其女许配给他。蔡东藩讲起她,知书达理,能文善诗,平日夫妻同写诗文,互相切磋,还从她那里学到不少医学知识,真是伉俪情深,相依为命。她曾生一女,但好景不常,爱女突患重病,多方求医无效,不几日也夭折了。女死母哀,这个黄姓女子总是忧郁难解,不久也就永别人世。这对蔡东藩来讲,是莫大的打击。
此后,蔡东藩又与一韩姓店员之女结婚。这第三个妻子体质较差,平时多病,始终不孕。当时,蔡东藩的子女仅存震濆,但震濆一向多病,因此稍长后,蔡东藩就叫震濆到杭州中医专科学校求学,使他懂得一些医药知识,一方面可以注意自己身体的调理,另一方面可以解救人们疾病的痛苦。
国难家愁犹如无情的冰雪阵阵向蔡东藩袭来,而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事业心,好像岁寒的松柏、怎肯甘心老死牖下!辛亥革命以后,他念念不忘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安危,群众的疾苦。他热情拥护共和,赞成民主;坚决反对帝制,憎恨专制。他在当时“演义救国”思潮影响下,就着手撰写历史演义。
行医济世
蔡东藩年轻时,到杭州担任家庭教师,到绍兴一所中学里做过国文教师,在临浦小学里也兼过课。写《中等论说文范》时,曾与邵希雍谈及对教育的看法。邵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吾同学友蔡君东藩,究心教育有年矣。……夏初与晤申浦,纵谈当世事,蔡君以教育急进为第一义,余深韪之。”“教育救国”,对蔡东藩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从1927年起,他又在临浦小学任过一段时间的国文教师。后来身体愈差,只在家里教学几个亲友的子女。
蔡东藩亲眼看到三个姐姐嫁到农村后,都不孕而早死,看到农民患病总是缺医少药,这样他要儿子到农村去行医。在他的二姐夫田沛鋆的帮助下,在田家的附近造了三间房子,要儿子住在那里替农民看病。抗战前几年,抵制日货,蔡东藩很赞成,就在儿子行医那里开办了一家小小的毛巾厂,名叫“坤元”,有十来张木机,用手工操作。他想搞个试验,一以提倡国货,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然而这谈何容易,日伪军渡过钱塘江后,被抢劫一空。
蔡东藩原住在临浦牛场头,有一间房子。后因隔壁所住的堂侄患神经病,喜怒无常,吵闹不休,不便居住,就在临浦达弄向人家另租房子住下来。1937年7月,抗战爆发,不久杭州沦陷,临浦是水陆交通码头,常遭日机轰炸,蔡东藩就把全家迁到离临浦十多里外父亲行医的庄里陈。1940年初,日军渡过钱塘江,庄里陈亦为日军所占,幸好全家早几天避入一山村山里王,免遭蹂躏。半月后,日军离去,但萧山、临浦等城镇已为日伪军所占,离庄里陈不远。蔡东藩痛恨日本军国主义,不愿在刺刀下过奴隶生活,于是毅然挈全家避难于诸暨藏绿坞。藏绿坞系一小村,离日伪军的驻点较远,就在那里住下来了。
蔡东藩在乡间主要是行医,经常给贫苦农民看病。虽然年老体衰,还是不辞劳苦地出诊,救人急难。他曾风趣地对家里人开过玩笑:“像我这样,总可叫作儒医吧!”他医治有方,请他看病的人,常常络绎不绝。
1944年深秋,有一天来了四个青壮年农民,自称是富阳紫阆来的,因为老父有病,打听到蔡东藩医好的人很多,特来请他去给他们的父亲看病。刚巧当时蔡东藩自觉身体不适,去与不去,踌躇未决。经过四个农民的再三恳请,他就不推辞,坚决前去。老农的病是治好了,可是他自己回来后.就发“三日疟”(即“四日两头”的疟疾),从此每隔三天发一次疟疾。到了年底,就卧床不起。他自知在世不长了,就要儿子设法,把他从小路送回庄里陈。1945年3月5日(农历正月二十一日)半夜,他溘然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
主要作品
蔡东藩写的历史演义,可分三类:
其一是从秦始皇起,一直写到1920年,共写了2166年的事情。分别是:《前汉通俗演义》(附秦朝)100回、《后汉通俗演义》(附三国)100回、《两晋通俗演义》100回、《南北史通俗演义》100回、《唐史通俗演义》100回、《五代史通俗演义》60回、《宋史通俗演义》100回、《元史通俗演义》60回、《明史通俗演义》100回、《清史通俗演义》100回、《民国通俗演义》120回(另外许廑夫续写40回,计160回)共11部,1040回,字数600万左右。总的名称叫《历朝通俗演义》,或叫《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这11部书,蔡东藩不是顺着朝代次序写的,他成书的次序是:一、清史。二、元史。三、明史。四、民国史。五、宋史。六、唐史。七、五代史。八、南北史。九、两晋史。十,前汉史。十一、后汉史。上海会文堂新记书局陆续印行这11部演义,《清史通俗演义》最早,出版于1916年7月,《后汉通俗演义》最迟,出版于1926年9月。开始印的都是有光纸石印插图本,当时这套书的销行量非常大。到了1935年,会文堂新记书局又把它全部改为铅印本,加上许廑父续的《民国通俗演义》后面的40回,总的书名称《历朝通俗演义》,分装40册。另刊《历朝通俗演义改版印行缘起》一册,把全书的序文和每部的回目集合在一起。这一次重印出版,其销量又大大超过了前次。
其二,是《西太后演义》或叫《慈禧太后演义》,30万字左右,1916年由上海会文堂书局出版。
其三,是增订了《历朝史演义》。这是清初新昌吕安世所著,祖父作了增订。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写到清朝,字数50万字左右。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发行。
贡献影响
蔡东藩兴趣广泛,学识渊博。除历史演义外,尚著有《留青别集》《留青新集》《客中消遣录》《楹联大全》及诗集《风月吟稿》《写忧草》等。在居乡期间,曾随岳父习医,写了《内科临症歌诀》4卷,并任临浦小学国语教师,后又设私塾授学。对语文教学提倡“学以致用”,力主革新。蔡东藩晚年生活艰辛,以行医、卖文为生。
蔡东藩写书的动机,与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现状密不可分。以一己之长诉之史笔,以期用通俗演义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以此帮助国人从历史的启迪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正是他“书生报国”之意。正是因此,他才选择了首先写《清史通俗演义》,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蔡东藩这套演义重史轻文,尽管略输文采,但却提供了一部浩瀚而通俗的中华通史,为普及中国历史知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物评价
蔡东藩《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即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巨著,阅读《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既可以了解中国历史,又可以欣赏传奇故事,真是两全其美。
众所周知,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是秉承着一条“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方法。他尊重历史,但又不拘泥于历史,能把很多野史糅合融化进去,巧于剪裁,因此把人物与故事情节写得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然而蔡东藩却相反,他竭力反对于史无据的虚构。他主张遵循正史,严格地做到了所谓“无一事无来历”、“以不使观者往往为所惑乱”,他自称所编历史演义,“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逸闻为纬,不尚虚诬”。拒不戏说的态度对后辈历史作家影响很深。然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的演义小说在艺术上大为逊色,使它不能成为一部文学的演义小说而只能是一部历史的演义小说。这也许正是这部小说被冷落的原因。
历史价值高于文学价值,蔡东藩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他对历史真实的严格追求。他写历史演义,“语皆有本”,力求其主要情节均有历史记载作为根据。自然,作为“演义”,他也有虚构,特别是人物对话。但是,他很谨慎,力求符合特定历史环境和特定历史人物的性格,不敢任意编造。因此,他的书,可以当作历史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蔡东藩】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