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历
早年经历
杨至成,1903年11月30日(光绪29年)出生于贵州省三穗县八弓镇木界村的一个侗族家庭。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遭歹徒谋害死于非命。母亲一人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养育杨至成,还有他之上的一兄一姐长大成人。7岁开始读私塾,11岁进入县高级小学。14岁被省甲科农业学校养蚕专业录取,1921年毕业。
1922年,辗转云南、四川。次年在重庆入川滇黔联军,任军需官。1925年夏,随联军赴粤,参加北伐。
1926年春随联军到广东,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同年经周逸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春正当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时,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反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后被派到由贺龙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3师任连政治指导员。同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广东作战失利后任连长,随部艰苦转战于闽粤赣湘边。
1928年春参加湘南起义,在与前来镇压起义的国民党军许克祥部作战中右腿受伤。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任工农革命军(后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1营4连连长。在参加反国民党军“进剿”作战中腹部受伤,随即在反“会剿”作战中兼任留守处主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负责伤病员的管理工作,解决给养和医药供应。1929年1月随红4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任军部副官长。同年4月,杨至成担任红四军副官长后,筹款建立了一个临时被服厂,带领工人们夜以继日地赶制了4000多套军装,这是红四军第一次穿上统一的军装。
1930年4月到1933年1月,杨至成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因地制宜,兴办了一批后勤工厂,同时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思想教育,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930年起任红12军副官长,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务部部长,中央军命军事委员会总经理部兼红军总兵站主任、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先后组织建立了中央苏区的“赤色邮政”,红军的有线电话网和无线电通讯联络,建立了枪械、弹药、被服、纺织、鞋袜、卫生材料等20余个工厂,建立和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红军的物资供应,并创办了后勤学校。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虽遭受“左”倾领导人的错误打击,被降为供给部科员,但仍勤勤恳恳做好组织分配的每一项工作。
1934年10月,杨至成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他率工作团的同志,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搜集信息,做当地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筹集粮食、物资、弹药、药品等供给部队,使红军能顺利地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提供了物资保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中革军委先谴工作团主任。到陕北后,任军委采办处主任和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东征、西征战役。
1936年12月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兵站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杨至成任中共中央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黄河两延(延长、延川)卫戌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1938年6月,杨至成先后在共产国际远东局党校、苏联陆军大学(即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理论上和军事上的深造,系统地学习了《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近现代史》及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后方勤务学等,还参观、考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938年冬因积劳成疾赴苏联就医。1939年起先后入苏共远东局党校、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准备经蒙古回国,但由于边境地区遭日军严密封锁,被迫滞留乌兰巴托,靠卖苦力甚至讨饭为生,历尽千辛万苦。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1月回国后,杨至成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一边组织领导后勤工作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一边组织建设后勤学校和开展军工生产,初步奠定了东北部队物资供应的基础建设。
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组织扩建军需工厂、兵站、医院和仓库,为部队进行辽沈、平津战役提供了物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夏随第四野战军南下,杨至成先后任华中军区和中南军区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在中南地区组织领导创建各类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同时组织接收和发展了地方轻工业。
1955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
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
1962年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1967年2月3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作品
杨至成先后撰写了《艰苦转战》、《井冈岁月——毛主席在井冈山片断》、《回忆往事——少奇同志在中央苏区》等数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理论文章。
杨至成创作了100余首诗词,先后于《星火燎原》、《解放军报》、《北京晚报》、《贵州日报》等书籍报刊上发表,被誉为“将军诗人”。
贡献影响
杨至成作为中国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创造了红军后勤工作的“六个第一”:担纲了“朱毛”红军的第一任大管家,制造了红军第一身军服,开辟了中国军队第一条邮政通道,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个电讯系统,提出了中国军队第一部后勤供给标准,创办了第一所军事后勤学校。
1946年1月,赴苏学习的杨至成回国,把自己长期搞后勤工作的经验及留苏学习的理论同战争实际相结合,建立了几十个军需工厂、仓库、医院和学校,帮助地方接收、巩固和筹建了几十家工厂企业,先后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抽调组建后勤保障机构50多个、50000多人,同时调运各种军需物资27万多吨,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58年,杨至成在北京筹建了中国军队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的科研城,实现了所有营房通电、通水、通气,保证了军事科研人员能在舒适的办公室里开展科研工作。此后,组织人员编写教学提纲和讲义,并形成了中国军队第一本军事后勤教材——《红军簿记学》,成为红军第一所供给学校的第一部教材。
人物评价
1932年7月,杨至成任命为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时,毛泽东称杨至成为“红军大管家”。
1938年,杨至成学习回国后,毛岸英称他为“亲爱的杨老太爷”。
解放后初期,毛泽东当面对杨至成说:“你是老后勤,搞建设,你是行家。”
2014年5月24日,杨至成之子杨子江接受新浪记者采访评价说:“父亲杨至成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也是一个全能的‘商人’。”
杨至成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信共产主义必定胜利。他有很高的觉悟和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一贯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时时事事顾全大局,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解放军将领传》)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杨至成】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