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郭得胜

时间:2024/11/23 20:39:1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郭得胜(1911~1990年),祖籍广东香山(今中山)石岐,生于澳门,在石岐长大。小学毕业后随父经营百货批发。自幼天资聪敏,记忆力强,很快学会了做生意。抗战期间,随家人逃难到香港。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上环开设了鸿兴合记杂货店,经营杂货及工业原料批发;后扩展改称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1952年设立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曾在香港经营进出口生意,销售遍及广东省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被人称之为“洋杂大王”。

  • 中文名: 郭得胜
  • 出生日期: 1911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澳门
  • 去世日期: 1990年10月
  • 职业职位: 商人
  • 主要成就: 香港新鸿基地产创办人之一
№目 录
    详细介绍

    郭得胜早年随父经营杂货批发,自幼巧学经营之术。战后随家移居香港,其时战争初定,民生逐步安定,工商逐渐复苏,郭得胜到了香港后,在上环租赁了一个店面,创办“鸿兴合记”的杂货店。郭得胜以其殷勤礼貌地待客,诚诚恳恳地经营,很快便赢得周边居民的好感和信任,生意日见兴隆。

    几年的辛勤劳作,经营业务日有所增的店铺又扩展更名为“鸿昌百货批发商行”,开始扩大业务,批发日用杂货和工业原料。郭得胜虽然业务已经有所拓展,但依然以诚信经营之道,价格合理之方,获得了岛内外客户的极大信赖,因而他的商品销往港澳乃至东南亚各地,“老实商人”的美名成就了他的企业日见膨胀。

    50年代末,拉链服装应运而生,“鸿昌”独家代理日本“YKK”拉链厂的经销权,因此赚了一大笔钱。1958年在香港先后开办永业有限公司、丽昌有限公司、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58年,郭看准香港地少人多的特点,又经营拆楼和小地盘生意。1963年郭与友冯景禧、李兆基合创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大举进军地产市场,成为香港首屈一指的地产公司。

    至70年代,郭、冯、李三人分道扬镳,各自发展,郭遂于1973年将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亲任董事长、主席兼总经理,直至1990年去世。后兼任新城市(新界)地产有限公司主席。

    郭一向爱国爱乡,1982年初捐款港币1000万元在石岐兴建孙中山纪念堂,并捐资扩建华侨中学等。中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表彰其支持中山建设的重大贡献,于1989年9月16日授予其为中山市荣誉市民称号,并颁授《荣誉市民证书》和金锁匙。

    1972年初,香港股市一派兴旺中几近疯狂,恒生指数一日数涨。期间,冯景禧自立门户,成立了“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李兆基也相继成立了“恒基兆业”地产公司。

    1972年7月14日,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并于8月23日上市,市值为港币4亿元。雇佣员工约30名,主要从事地产发展和投资。

    有意思的是,郭得胜以其二十多年“老实商人”的良好声誉,在筹资时刻激发了股民们的投资狂热,打乱了郭得胜准备集资1亿元的计划,使他最终获得了10亿港元的巨额资金。

    1980年,为规避房地产经营风险,又采取了商用楼宇租赁经营方略,自完成湾仔新鸿基中心物业出租以后,经过十年的发展,租赁楼宇面积已增至820万平方英尺,租赁收入每年高达16亿港元,成为新鸿基地产一项风险小,收益高的稳固财源。

    至此,新鸿基地产已经发展成为香港地产界的五虎将之一。

    1987年10月,新鸿基地产与信和集团合作,以33.5亿港元的巨资投得湾仔一块地皮,兴建了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物--中环广场。

    1952年,郭得胜将商号扩名为“鸿昌进出口公司”,专营洋货批发。后来郭氏取得日本ykk拉链的独家代理权,当时正值香港制衣业兴隆,生意源源不断,一举夺得“洋杂大王”的称号。

    稍后,针对当时缝制产业的材料需求,郭得胜又代理了台湾生产的“良友牌”尼龙丝和日本多个厂家的尼龙产品代理经销权,使经营业务得到逐步拓展。至60年代,他每年经销的“YKK”拉链和尼龙产品,其营业额都在1000万港元以上,成为一个具有初级规模的商业企业,为日后介入房地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958年,香港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房地产行业如日中天。郭得胜看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联合好友冯景禧和李兆基,领衔组建了“永业企业有限公司”,开始试水房地产经营业务。

    在这一时期,霍英东的立信置业房地产经营已经威震香港,实力雄厚的李嘉诚也已介入房地产行业,而英资置地产业更是凭借财团资本实力雄居霸主地位。于是,只有中等经济实力的永业企业,采取了避其锋芒,拾遗补缺,量力而行,见缝插针的介入策略,专门选择与资金薄弱的永业企业实力相适应的项目开发。他们以收购小地盘旧楼宇,改造重建的方式,经过五年循环运转,在香港房地产界站稳了脚跟。

    1963年,三人各投资100万港元创办了新鸿基公司。郭得胜为董事局主席,李兆基、冯景禧任副主席,而职员不过十余人。郭得胜以多年经营工业原辅材料对制造企业的深入了解,十分清楚占香港九成以上的小企业,由于经营资金薄弱的制约,需要小型厂房以供栖身。于是,新鸿基企业应时对景,以建造工业楼宇为切入点,并且根据制造企业的需求分层出售,配合十年分期付款的优惠举措,因此而大受小型制造企业的追捧。

    1965年,香港发生了银行挤兑风波,英资银行利用这一危机接连吞并了“廖创兴”和“恒生”等华资银行的半数股份,“广东信托”银行也因此而宣布倒闭,由此带来香港房地产市场陷入一片萧条,交易一落千丈。然而郭得胜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他以稳扎稳打的经营作风,采取减少抵押及银行透支的措施,以削减经营利息支出。在这期间,他既在低潮时吸纳别人抛售的地块和旧楼,又不盲目开发项目,使新鸿基在1965至1967年的经济风潮中,不仅安然渡过难关,而且还建成了20多座大厦,使新鸿基企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1968年,经济低潮过后,香港工商业复苏中日见活跃,企业经营用楼宇的需求量逐渐增加,郭得胜的投资开始凸现效果。尤其香港工商界对新鸿基企业的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十分推崇,以至于新鸿基企业的工商楼宇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郭得胜在套回大量现金后,又针对时势,大量吸纳土地兴建楼宇,使新鸿基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参加葬礼的有李嘉诚、包玉刚、邵逸夫、霍英东、郑裕彤、李兆基等工商业巨子,当时报刊评论:“这几位扶灵者就已掌握了半个香港的经济命脉。”那时,新鸿基地产的市值已达254亿港元,与上市时相比,增长了635倍。安葬于将军澳华人永远坟场第三段21行(郭公得胜行君墓)。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郭得胜】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郭得胜 小编为您整理郭得胜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