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整体布局
南澳大桥分别由水上主桥、东西引桥、东西引道、两座桥塔、桥墩及其各匝道组成,其中,莱芜围至凤屿岛段呈西南至东北方向布置,凤屿岛至南澳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
设计理念
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梁式桥和斜拉桥之间的半柔性桥梁,因而兼有梁式桥与斜拉桥的共同优点;初步设计通过对设计与施工技术难度、航道适应性、抗风抗震性能、结构耐久性、后期维护工作量、景观效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后,南澳大桥采用矮塔斜拉桥。
设计参数
南澳大桥线路全长11.08千米,桥梁部分全长9.342千米,其中,西引桥长度为7.093千米,东引桥长度为1.758千米,桥面净宽11米,引桥结构宽度为12米,主桥结构宽度为14.4米。主梁顶宽14.4米,两侧各悬臂1.1米,悬臂端部厚60厘米、根部厚100厘米;腹板斜度1:3.275,梁底宽度8米至10.443米,箱梁支点高8米、跨中梁高4米。箱梁顶板厚度28厘米,底板厚度30至80厘米;近支点无索区腹板厚度为75厘米、有索区为60厘米、其他无索区为45厘米;0号块顶板厚度80厘米、底板厚度120厘米,设两道1米厚横隔板;边支点横隔梁厚度2米,主塔总高度69.415米,上塔柱高30米,顺桥向5米,横桥向2米,两塔柱间净距11.4米;下塔柱高31.415米,两塔柱间净距8.4吗,塔柱顺桥向5米、横桥向由3.5米渐变至5米,壁厚80厘米。全桥共48根斜拉索,梁上索距5米,塔上索距1米。
功能价值
南澳大桥建成后,作为广东省海岛县的南澳与陆路交通网相连,彻底摆脱陆岛交通依靠轮渡的历史。
南澳是广东省的海岛县,为中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广东省当时没有实现与陆路交通相连的县,其陆岛交通依靠轮渡,交通条件制约着南澳的社会经济发展;南澳大桥建成后,充分发挥南澳岛深水港口、海洋渔业、旅游等的资源优势,促进南澳岛乃至汕头市的经济发展。
建设沿革
1995年2月13日,南澳大桥主体工程动工兴建,由于当时后续资金不足,该工程被迫停止。
2006年1月25日,广东省发改委批准南澳大桥项目立项建设,同时,广东省政府也批准同意南澳大桥为非经营性收费项目纳入汕头市年票制还贷项目。
2007年2月6日,南澳大桥设计理念汇报会在汕头市政府会议厅举行。
2008年3月35日,南澳大桥初步设计方案通过了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审批。
2009年1月20日,南澳大桥动工兴建。
2013年10月7日,南澳大桥完成主塔封顶工程。
2014年5月4日,南澳大桥完成主桥东、西主塔挂索工程;月6日,南澳大桥进行主桥与东引桥的合龙工程;7月14日,南澳大桥完成主桥西跨合龙工程;7月25日,南澳大桥进行中跨合龙工程;7月27日,南澳大桥完成全线合龙工程;12月13日,南澳大桥竣工并通过验收;0日,南澳大桥全桥LED灯试亮灯。
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通车试运营。
活动及其他
技术难题
施工技术
南澳大桥针对复杂的建设条件,采取了技术手段将之克服。
1、韩江东溪入海口和凤屿岛分别处于桥址北向东西两侧,受气影响海流流向复杂;通过对流向进行分析,合理布置路线走向,尽量降低人工构造物对流向的影响,减少水流对桥梁基础的冲刺。
2、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手机控制网,并通过施工有限墩建立加密控制网,解决跨海测量难题。
3、结合多个经验,解决地质难题;深水区采用打入钢管桩基础,避免海上深水平台钻孔桩施工的高风险,多根斜桩共同受力使大桥基础更加靠谱,浅水区采用钻孔桩基础,超长摩擦桩的大部分承载力北用来承担自身重量,通过桩底压浆的方式加固桩端土体,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
4、系统化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改变结构刚度和系统阻尼,解决桥址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差的难题。
建设难题
南澳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点难题:
1、南澳县人口少、财力有限,在质量和工期的情况下应选择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
2、工程规模大,引桥占桥梁总长的95%,引桥工期、景观及其施工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对全桥起决定作用。
3、工程建设条件复杂,涌浪大、台风频发,地层软弱且不均匀,地震烈度大;由于该桥上部规模小,在特定建设条件下基础方案的选择对全桥建设规模影响大。
4、工程处于海洋环境,腐蚀严重,合理的防腐措施是大桥寿命的关键。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南澳大桥】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南澳大桥 小编为您整理南澳大桥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