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韭花帖》

时间:2024/11/23 12:27:0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有着“天下第五行书”之称的《韭花帖》,是唐末五代书法家杨凝式的行书代表作,现存有3个藏本,其中清内府藏本收藏于无锡博物院、裴伯谦藏本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罗振玉藏本不知去向。此帖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63字,是杨凝式醒后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故灵感大发写下。通篇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

  • 中文名: 韭花帖
  • 类型: 行书
  • 作者: 杨凝式
  • 创作时间: 唐末五代
详细介绍

内容介绍

手卷的引首处有乾隆帝八字行楷:“杨少师韭花帖妙迹”,中间正上方钤盖“乾隆御笔”朱文印一方,书法正文如下:

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状。

“七月十一日”后有漫漶不清的“凝式”款识,具有明显的刮擦痕迹。

该作品鉴藏印章极为繁多,其中南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时期印章有:“绍兴(连珠印)”“睿思殿印”。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1254年—1322年)印章:“赵”(朱文长方印,两方)、“天水”“赵子昂印”“松雪斋图书记”“赵氏子昂(骑缝印,两方)、“松雪斋”。元代大德至延祜年间藏家张宴(13世纪末—14世纪初期,河北沙河人,元末鉴藏家)私印:“张宴之印”“端本家传”。明人项元汴(1525年—1590年)鉴藏印章如下:“项元汴印”“神游心赏”“项墨林鉴赏章”“墨林(连珠印)”“子京所藏”“若水轩”“元汴”“檇李父印之书画记(半印)”“天籁阁(两方)”“项子京家珍藏”“子孙永宝(鸟文)”“子孙世昌(三方)”“神品”“项墨林父秘笈之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九曲篆)”“子京之印(骑缝印)”“宫保世家”“平生真赏”“向叔子”“寄傲(骑缝印)”“墨林子”“子京(葫芦印)”“子京(骑缝印)”“神奇(连珠印,两方)”“檇李(圆形印,两方)”“墨林秘玩”“退密(骑缝印)”。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藏家吴桢(17世纪前期,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字周生,明天启崇祯年间书画藏家)印章:“吴桢”“周生”。清初四王之一王时敏(1592年—1680年)及其子王掞(1644—1728年,字藻儒,一作藻如,号颛庵、西田主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子)的印章:“烟客(三方)”“西田(葫芦印)”“颛庵(骑缝印,两方)”“王颛庵书画印”“王掞之印”“王掞字藻儒号颛庵又号退轩”。又乾隆帝(1711年—1799年)印章如下:“石渠宝笈”“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乾清宫鉴藏宝”“古稀天子”“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此外尚有嘉庆帝(1796年—1820年)“嘉庆御览之宝”印章一方,清朝逊帝溥仪(1906年—1967年)印章两方:“宣统御览之宝”“无(舞)逸斋精鉴玺”。再无锡藏家薛满生(20世纪初期至80年代)印玺:“知过堂”“满生心赏”“薛处子”“约斋一人”“满生审定”“约斋”“梁溪薛氏满生珍藏(两方)”“满生之印(骑缝印)”“曾藏薛处(骑缝印)”。此外,尚有一些无法确定印主或者疑伪的印章:“古玩之章(白文)”“郑元龄氏(朱文)”“棱严精舍(骑缝印)”“经筵讲官(骑缝印)“墨妙”。画心后是诸家题跋,依次是张宴跋文:大德壬寅忠宣后人张宴尝收。宣和书谱载,杨凝式正书韭花帖,商旅般渡,绍兴以厚价购得之,故传之于江南。可与参政涮(浙)西回,携来相惠。大德八年,岁在甲辰三月初十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兼枢密院判张宴敬书。

后钤朱文印“张宴私印”。

乾隆帝跋文:

名翰留传谢韭花,轩轩举欲拟飞霞。驰情讵为盘餐计,乞米流风本一家。甲戌早春重展因题御笔。

后钤白文印“几暇怡情”和“退佳趣”两方。再:

杨凝式书,笔迹遒放,每以欹侧取态,评者称为鲁公后一人。此帖收入宣和谱中,尤脍炙人口,今阅世几千年,纸墨完好,神采奕奕,如初落笔时,乃知古今尤物,每有丁甲护持,良非偶然。而书谱所载诸跋,如张宴、贾希朱,真迹犹存。独董华亭容台集中一跋,不知何时割去,致可惜也。庚午立春,勺辛盘初献,早韭新尝,时与兴俱,一再展阅,辄志数言于尾,用寄清赏。乾隆御笔。”

后钤朱文连珠印“乾”“隆”。

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贾希朱跋文:

此帖元奎章阁旧蓄也,颁赐与封巨鹿王时公。元社屋时,王弟携避通许芦氏里,国初希朱高祖文稿中有此题跋,决唐物无疑也。今其孙瑭与其婿崔应奎秀才始售之。闻被赐时,有苏武牧羊图一,玉壶印一,今止存此帖云。正德壬申夏,通许人贾希朱记”。

后钤朱文印“渫旵”。

明陈继儒(1558年—1639年)跋:

杨少师韭花帖,米元章一见,得正书之变。余与董思翁见之秀州项鉴台斋中。今年丁丑八十,子毗携过山中,老眼摩挲,顿觉一番明净。陈继儒记。”

后钤朱文连珠印:“醇”“儒”。

明末徐守如(明代安徽歙县藏家,字号颇多,计有朗白、朗白父、清真居士、晋逸、若水等)题跋:

题杨少师韭花帖后

春畦雨后滋蔬甲,五代风流映韭花。八百年来谁作祖,十三行外自成家。涪翁美誉尘埃绝,米老清评品格赊。博雅翩翩张学士,珍藏妙迹果非差。

韭花烨烨动秋蔬,历岁经霜久未枯。味压侯鲭思学圃,气凌奉橘欲吞吴。与颜上下名何重,并柳低昂品不孤,七百卜年尚完美,若非神护定为刍。崇祯十七年甲申冬至日,朗白父徐守如。

后钤白文印:“守如私印”“朗白”。

陆世韶跋文:

韭花帖脍炙旧谱,今观真迹,风度凝远,古法进逸,虞、欧后欲自作祖矣。杨少师故是参悟一流,卓然见其道韵蹁跹高迈,襄阳惊叹,何怪焉?余辈得见此八百年神明物,良是大幸事。周生兄鉴藏一何多奇,时倪遁庵同在座,咀叹不能舍去。同社镜衲韶识。”

后钤自文印:“陆世韶印”,朱文印:“镜汭”。

张照(1691年—1745年)跋文:

杨少师韭花帖,董香光刻入鸿堂中者也。少时曾在平湖高文恪家见之,今再入仙源,自叹凡骨如故。卷首有烟客奉常颛庵相国父子图书,知其曾贮西庐。装池骑缝,松雪印识宛然,不特真帖。阅七百余年,印裱绫亦自元时到今日矣。东坡有云,无奈天公令鬼守,又云人生安得如汝寿,斯之谓欤。乾隆五年九月张照家识。

后钤自文印:“张照私印”。

最后一行跋文是行楷书,乃是项元汴的题识: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名贤题识,项元汴真赏。其值三百金。

后钤朱文葫芦印:“子京”,白文印:“墨林主人” 。

背景介绍

杨凝式的父亲杨涉是身居高位的宰辅,杨凝式也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却都做不圆满,常以“心疾”为由推辞官场事务,又曾佯疯行于世上,为人所难理解。但是,杨凝式对于书法十分敏感,由于异于常人,又令人感到惊奇。《韭花帖》是杨凝式记述他自己昼寝之后,感觉饥饿无比,得韭花珍馐而食,心中惬意无比,于是灵感大发写下此作。

作者介绍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又自称希维居士、关西老农,因出生于癸巳年,由此自号癸巳人,陕西华阴人。他的祖辈均为唐朝重臣,父亲杨涉更是官至宰相。自唐昭宗时中进士后,曾任秘书郎一职。唐朝灭亡后,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频繁更替,杨凝式这个出身官宦之家的才子,亦“大为时辈所推”。他文才风流,文章为世人喜爱,在诗作上,亦有佳名传世,如“院似禅心静,心如觉性圆”,清丽而脱俗。

鉴赏评价

艺术鉴赏

整体

《韭花帖》用笔和缓,不同于《兰亭序》的轻快巧丽,笔画的气息更加质朴沉着。在结体上,奇中寓险,险中见奇。在用墨上尽力使墨气沉入纸下,充分吸收。章法布局上将字距与行距拉得很开,是真正的清朗宽绰,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的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此时已经不是年少轻狂,而更追求简淡潇散,追求自然。此外,《韭花帖》虽不及杨凝式其他作品那样以欹侧取态,却在单字结体上独出机杼。从书法意趣的追求来看,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喜写楷书,宋人爱作行草。杨凝式处在唐完结而宋未开启的这样一个时间段内,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取众家精髓而又不被任何一家圈禁,于不期然中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开一片天地,身后又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此帖字体点画生动,结构端稳,风神简静,全帖表现出入规入矩的端庄与温雅,结体妍丽,并以精严的技巧表达出含蓄内在的文人之气。用笔一丝不苟,却不显得古板呆滞,巧妙地将内擫和外拓的笔法融为一体。结构严谨却不失森严密布,通篇秀雅恬淡,二王精髓毕现,魏晋风神十足,可谓是作者“心手双畅,翰逸神飞”的佳作。笔画遒劲,结体趋长,劲健而不乏妩媚,章法布局更是独特——字距较大,行距更宽,疏朗而又浑然一体,在空间之中充满了平和之气,这种行距、字距都留得很宽绰的章法,得益于甲骨文、两周金文和汉隶的疏散排布。

该作品洋溢的逸气灵韵,以及作为其表现特征之一的疏阔章法,则是由杨凝式首开其风的。在分章布白上,《韭花帖》的最大特点,在于字距或紧密或疏离,总体上字与字间距明显拉大。行间距宽度更被人为地夸大了,显著超过字距,可谓前无古人。杨凝式以精到的中锋用笔、流美的线条分割空白,形成虚实相生、变化无穷的空间。在时空交错中,点画振动,计白当黑,墨华鲜润,云光徘徊。

局部

首先是该帖用笔的笔法对二王精神的继承。《韭花帖》有“五代兰亭”的美誉,这缘于该帖闲适、潇洒的体貌给欣赏者带来的感动。“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 ,《韭花帖》在笔法和意境上都追摹《兰亭序》的遗踪,用笔精致含婉,平和中又寄以异态,行笔乍行乍楷,纤丝连带自然生动,全然一股二王风度。

其次是该帖章法与《兰亭序》的排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帖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下文字主体显得更加空灵秀美、淡雅平和。前两行的字距较小,连接紧密,但相互有穿插,避免了平如算子的棋盘式布局。这种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得益于二王的作品,也能从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发现作者的肇端,但杨凝式强化这种美。他不仅使字内空间的表现突破了王羲之的含蓄工稳,最主要的是强化外部空间,除了前两行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连接的比较紧密之外,其他部分皆极尽疏朗之能。从第三行开始行距越来越大,逐步疏朗开阔,节奏也越来越舒缓。

《韭花帖》散置的单字看上去似乎各自独立,无牵丝连笔。但字与字间,藏锋起笔间气势呼应,形散神聚,无烂漫凋疏之蔽,所谓“散僧入圣”是也。第三行“乃”字一撇,用隶笔作楷法,但一笔并未到底,似向半空高抬左脚,真是“最喜小儿无赖”,稚态可掬。第四行“珍羞”二字。“珍”字向后欹侧;“羞”字的“羊”头躬身前倾,“羞”字一撇“长舒左足”,“丑”部如右腿环弯,弓马步般稳稳撑住。其单字轴线形成折角,脱尽凡骨。

最有趣的是“寝”、“实”、“察”三字的“宀”头,从字的构成角度看,有些像斜戴的帽子。古今中外,人们多以侧帽为美。而“察”字的“祭”部,写得圆融流走,刚劲婀娜,如曼妙少女别有韵味。而第一行“寝”字,不衫不履,则像“侧帽风流”的北周贵族独孤信。第四行“实”字,“宀”像悬浮空中的帽子,使人想起“孟嘉落帽”风流轶事。《韭花帖》中三个“宀”的写法,多年来成为书论界的热门话题。

“实”之上的三个字,步步左移,写到“实”时,其“宀”仍保持这一趋势,也许为了纠偏,作者将其下的“贯”大幅度向右向下挪动,造成间离、错位,翻空出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名家点评

明董其昌:“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潇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敬侧取态者有殊。然敬侧有态,故是少师佳处。”

清王文治《论书绝句》:“《韭花》一帖重谬琳,千古华亭(董其昌)最赏音。想见昼眠人乍起,麦光铺案写秋阴。”

清末民初李瑞清:“杨景度为由唐人一宋一大枢纽,《韭花帖》笔笔敛锋,《兰亭》法也。”此帖布白疏阔宽朗,令人耳目一新,尤为后世称赞。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韭花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韭花帖》 小编为您整理《韭花帖》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