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漫步遐想录(散文集)

时间:2024/9/15 15:41:5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漫步遐想录》(又译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以“漫步”为题写下的散文集,1782年出版。贯穿于《漫步遐想录》之中的就是卢梭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中的人对他一致进行迫害的感觉,是他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感受。这仿佛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抒情散文诗,充分体现了卢梭推崇自我,崇尚感情、热爱大自然的创作风格,该作对19世纪散文作家具有很大影响。

  • 中文名: 漫步遐想录
  • 外文名: Les Rêveries du promeneur solitaire
  • 类型: 散文集
  • 作者: 让-雅克·卢梭
  • 创作时间: 1782年
详细介绍

内容介绍

《漫步遐想录》中的十篇《漫步》没有预定的次序,并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漫步之一》说明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的精神状态以及这部作品的主旨:现在的问题已不再像《对话录》那样想要说服读者并进行辩解,而是对作者的内心进行分析,进行解剖,以认识自己。

《漫步之二》记述一七七六年十月二十四日作者在梅尼孟丹山冈附近被一条狂奔的大狗撞倒、晕死过去的那次事故。在这次事故后,作者发现人们在他死后将给他怎样的对待,从而对争取世人对他有所了解失去最后的希望。

在《漫步之三》中,作者讲到他怎样在青年时期就下定决心,一到四十之年就摆脱社交生活,开始隐遁,过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而正是这个转变遭到他原来的友人的猛烈攻击,导致与他们决裂。

《漫步之四》严格说不是一篇遐想,多少像是对说谎这个问题的论述。

《漫步之五》是对圣皮埃尔岛小住时的回忆,无疑是十篇《漫步》中最优美的一篇。在这里,作者指出真正的幸福在于既不回顾过去,又不瞻望将来,心中既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样一种境界。

《漫步之六》通过作者和一个小瘸子的一段轶事,说明他生来就不能容忍为跟别人生活在一起而必须忍受的束缚,因此从来就不适于生活在这个文明社会之中。

《漫步之七》说明植物标本的采集怎样使卢梭得以跟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跟整个自然打成一片,从而忘记他的迫害者。

在《漫步之八》中,卢梭再一次讲到他向他的迫害者对他的污蔑凌辱进行长期的辩解挣扎之后,发现这种辩解挣扎出于自负之心,而一旦摆脱了这种自负之心,他就能听命于必然,得到内心的宁静。

在《漫步之九》中,卢梭说明他把他的几个孩子送进育婴堂的原因,驳斥他的敌人把他说成是一个不近人情的父亲,驳斥他们说他仇视孩子的指责。

《漫步之十》是在同华伦夫人相识五十周年时对她的追思,对在她身边的短暂幸福岁月的回忆。原稿仅写了两页,作者就在一七七八年五月二十日离开巴黎,应吉拉丹侯爵之邀,迁居到他在埃尔姆农维尔的别墅中去。七月二日在那里猝然离世。这篇《漫步》也就始终没有完成。

背景介绍

卢梭在去世前动笔写《遐想录》并决定在身后发表,是与法国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和他日甚一日的恶劣处境分不开的。18世纪的法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贵族和教会享有特权,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纷纷起来反抗,革命风暴迫在眉睫。而反动保守的封建专制主义更加疯狂地施展淫威,扼杀一切新思想,迫害进步作家,几平没有一个有进步倾向的作家没有受到过压制。许多宣传新思想的名著都曾被禁止流传或焚毁。卢梭对封建制度的批判远比其他启蒙作家的批判更为尖锐和明朗。他在《爱弥尔》中表现了对僧侣的极大僧恨,大理院下令焚烧,并要逮捕他。卢梭逃往瑞士,瑞士当局同样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往普鲁士属地莫蒂埃,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逃到圣彼得岛,该岛所辖的尼泊尔政府下令,命他离开。他被迫去英国,投奔哲学家休谟,不久与休谟发生争吵。几经周折,直到1770年才化名回到法国。在巴黎,他一直受到当局的严密监视,靠抄写乐谱过着弧独的生活。为了让世人看清他的本来面目,证实自身存在的价值,他埋头撰写了《忏悔录》和《对话录》,把身后名声不受损害的希望寄托于渺茫遥远的未来,让“较优秀的一代”经过考察能够理解他。但是,一切努力都归失败,敌人越来越多,诽访、贬低、嘲弄、污辱,把他推到苦难的深渊,精神几乎完全失常,得到理解的希望也在心中熄灭。他不得不从一个他所厌恶的现实中退出来,为自己建造一堵与世隔绝的围墙,书写过去漫步中遐想的回忆,以“品尝撰写时的甘美”。此作尚未完稿,终于在“肉体承受着人们所能感到的一切痛苦,灵魂中充满着死亡的忧愁”中溘然长逝。这就是《遐想录》产生的背景。

从1776年起,卢梭住在巴黎普拉特里埃街(今让一雅克·卢梭街)一套简朴的房子里,每天都在巴黎近郊乡间作长时间的漫步。他将自1776年春至1778年春这2年中漫步时的遐想笔之于书,共得10篇,即这部《漫步遐想录》,在其身后1782年出版。

作者介绍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鉴赏评价

作品主题

在《遐想录》中,卢梭分析了他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这个“自我”一身而二任,既是折磨自己的人,又是受折磨的对象。他甚至觉得他的身体也是和自己无关的东西;他隔绝与现实之外,仿佛觉得他的肉体成了他跟世界隔绝的一幅屏幕。卢梭在《漫步之五》中这样写的:“假如有这样一种境界,心灵无需瞻前顾后,就能找到它可以寄托、可以凝聚他全部力量的牢固的基础;时间对它来说已不起作用,现在这一时刻可以永远持续下去,既不显示出它的绵延,又不留下任何更替的痕迹;心中既无匮乏的感觉也无享受的感觉,既不觉苦也不觉乐,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单凭这个感觉就足以充实我们的心灵:这要这种境界持续下去,处于这种境界的人就可以自称为幸福,而这不是一种人们从生活乐趣中取得的不完全的、可怜的、相对的幸福,而是一种在心灵中不会留下空虚之感的充分的、完全的、圆满的幸福。”卢梭把这种在遐想中达到的心醉神迷的境界看作是他的幸福,看作是他从苦难中得到的补偿。这一境界多少类似佛教的涅槃,是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灭绝的境界。卢梭追求这样的境界,只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被排除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不幸者,他在人间已不可能再对别人或自己做些有益之事。”它并不要求被社会异化的全体受害者都去追求那样的境界而对社会生活厌倦。同时卢梭也并不认为一人独处就能取得真正的幸福。他在《漫步之七》里写道:“我只能在大家都幸福时才感到幸福。”《漫步之九》中他在布洛涅树林里和一群小姑娘相处,在舍佛莱特集市上买下一个小姑娘的苹果分给几个小伙子,这两个场面都说明卢梭追求的是集体的幸福。

艺术特色

结构

《遐想录》结构单纯,由十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形式自由、激情充沛,具有新颖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擅长哲理性抒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作品独具的艺术特色。它虽是一篇回忆,但作者追溯细节的杰出记忆力使人惊奇。它宣泄自我心灵深处的奥秘,抒发潜存内心的感情,表现在“自得其乐”背后蕴含在现实面前的迷佃、孤独、绝望的思想情绪,层层剖露他不幸致死的原因。它是为发泄感情而进行的创作,而不是为创作而造出的感情。所以,虽没有特定的历史内容而不平庸,虽没有惊险跌宕的情节而能扣人心弦。由于作家的学识渊博而能明辨是非,由于见解深邃而能从纷繁的事物中概括出重要道理。表现了作家高度的智慧、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判断力。

风格

《漫步遐想录》中的诗化主要体现在心灵的幸福、天堂般的自然环境、美妙的回忆等方面。

面对各种迫害,卢梭并没有被打倒,反而使他“从此免于不安和恐俱”,使现实的痛苦对他不起作用,他的心灵“恢复了彻底的平静”,可以“投身于和我的心灵亲切交谈这样一桩甜蜜的事里去”,“内心的精神生活似乎反而更加丰富”。卢梭着力于心灵幸福的描写,是因为心灵是他的敌人唯一无法夺走的东西,他用心灵的幸福来宣扬他的胜利和迫害他的人的失败。

《漫步之五》中出色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之成为名篇。在圣皮埃尔岛,物种丰富、湖水清澈、溪水潺潺,“有花有鸟”,这使我们联想到圣经中的伊甸园。描写大自然的美丽,也是卢梭挫败敌人阴谋的一个修辞策略。在该文一开始,卢梭就点明他的敌人想把他与世隔绝,而卢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宣扬其阴谋的破产,他们没有使卢梭陷入颓废、绝望之中;反而在美丽的自然中,卢梭享受到幸福,寻找到归宿,“我在人们脸上看到的只是敌意,而大自然则永远向我露出笑脸”。

回忆对于晚年的卢梭是笔无比珍贵的财富,尤其是在他想象力开始衰退之时。卢梭非常珍惜这些回忆,并且从中寻找到很多乐趣。卢梭在《漫步之九》中谈到他遇到一个孩子,跟他相处很愉快,可惜因为“密探”,所以无法再次享受这样愉快的经历。卢梭唯有从记忆中得到这种快乐,“我把这种乐趣经常回忆,反复咀嚼”。卢梭把这种快乐和捡到金子的快乐相比较,认为是更加快乐,“现在每加回忆,都不免为当时得到如此充分的享受而欣喜异常”。

“遐想”二字直接表明卢梭笔下的现实是想象中的现实,诗化中的真实。卢梭在文本中,使用诗化的手段展现美丽的景象、心灵的幸福,字里行间却又显不着现实的真—卢梭无处容身的窘状。文中的矛盾亦是诗与真之间的矛盾,对真的描写往往是诗意的,但诗意中又显露出沉重的真。诗化的效果文本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读到真挚的情感、激荡的灵魂、令人陶醉的自然。

作品影响

在《漫步遐想录》的影响下,歌德写出了他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夏多布里昂写出了他的《勒内》。从拉马丁《沉思集》、雨果《颂歌集》直到勒孔特·德·李勒,所有法国浪漫派诗人都或多或少的收到《漫步遐想录》的影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娱乐嘉年华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漫步遐想录(散文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漫步遐想录(散文集) 小编为您整理漫步遐想录(散文集)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