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我为美而死(诗)

时间:2024/9/15 15:34:2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我为美而死》是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一首近代诗歌。在诗中,诗人精心设置了一个颇为吸引人的戏剧性场景,通过特定人物在特定时空中的活动,不动声色地表达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全诗营造出了一种平静淡然的意境,也刻画了诗人坦然的心境,表达诗人对美与真的追求。

  • 中文名: 我为美而死
  • 外文名: I Died For Beauty
  • 类型: 诗歌
  • 作者: 艾米莉·狄金森
  • 创作时间: 1862年
详细介绍

内容介绍

作品原文

I Died for Beauty

(Emily Dickinson)

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

Adjusted in the Tomb

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

In the adjoining Room--

He questioned softly“Why I failed?”

“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

We B rethren,are,”He said--

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

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

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

And covered up--our names--

注释译文

我为美而死去

(艾米莉·狄金森)

我为美而死,对坟墓

几乎,还不适应

一个殉真理的烈士

就成了我的近邻——

他轻声问我“为什么倒下?”

我回答他:“为了美”——

他说:“我为真理,真与美——

是一体,我们是兄弟”——

就这样,像亲人,黑夜相逢——

我们,隔着房间谈心——

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

覆盖掉,我们的姓名——

背景介绍

1858年始,艾米莉·狄金森开始抱着发表作品的希望与三位出版界要人通信,但这三位狄金森所尊敬的学者均对她的作品持冷淡态度。1860年,希望破灭的艾米莉·狄金森为了积累与等待决定隐退,并于1862年写下这首诗,以此来宣示自己的隐退。到1866年,当认定自己的诗不能为传统的读者和评论家们承认之后,为了坚持自己对诗的理想和独特的风格,狄金森断然拒绝发表,进一步隐退。所以1862年是诗人思想上的一个挣扎时期,也是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思想过渡期,因受隐退的影响,更多用到死亡这一主题。

作者介绍

艾米莉·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美国女诗人。出生于律师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单调而平静,受正规宗教教育。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从25岁起弃绝社交,女尼似的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30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留下诗稿1775首,生前只发表过7首,其余的都是在死后才出版,并被世人所知,名气极大。狄更生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诗风凝练婉约、意向清新,描绘真切、精微,思想深沉、凝聚力强,极富独创性,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鉴赏评价

《我为美而死》是女诗人对美与真理关系进行探讨的一首诗。该诗行文短小,描述性强,利用了对话的方式,将内心的想法即追求真理通过诗中的人物的嘴吐露出来,且质朴清新,很少雕饰,有一种“粗糙美”,只言片语中却能读出其中的意味,这体现了狄金森倾向于微观、内省,近乎于“婉约”。在这首诗中,诗人透露出生存的秘密:为美而生,为真而在。只有为美为真的人,才能在死后得以安息,并得到永生。

诗中富于戏剧性的句子在破折号的引导下徐徐前行,破折号像休止符那般承先又启后,使人屏息,造成感觉上的悬念,使人感到意犹未尽,文字与标点符号精巧地交汇着,步步引人深入。全诗由三个诗节组成,四行为一节,抑扬格四音步与三音步相间,偶数行押脚韵。

诗的开篇就直接说明“我”因美而死,刚刚躺在坟墓中,就遇到了一位邻居,“他”为了真而死,两人都为追求有价值的东西而献身。这里的“美”是指狄金森所倾心的自然界和人生中各种变化呈现的美以及自然本身存在的美,但是“真”的含义却似乎难以从诗中看出,诗人只是含糊地说美和真“二者是一”,这不禁使人想起英国诗人济慈的传世名言: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但即便有了这种联想,也仍然不易求得对“真”的透彻理解。

第二节描述了两个死者之间的谈话。“我们是兄弟”运用了象征手法,阐明了他俩生前的宗教信仰相同,因为只有宗教信仰一致的人们,才能彼此称作兄弟,而且通过“我们是兄弟”的说法将“我”含糊地变成了男性,避开清教的伦理。

最后一节陈述“我”与“他”在感情上有共同之处,没完没了地交谈,直到躯体变成泥土,名字被人们遗忘。“像亲人”运用了暗喻的手法,诗人把两个死者之间的交谈比作两个同乡人之间的倾述,以便更好地表达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而“房间”(room)一词上运用了影射的手法,暗指“坟墓”(tomb),这里诗人将坟墓比作房屋,一个人从生到死、从人间到坟墓这一让人无比恐惧的景象在诗人笔下就仿佛一个人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白天到黑夜,告别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一样自然、轻松。短诗最后两句”直到苍苔长上我们的嘴唇——覆盖掉,我们的姓名——”更是让人联想到岁月流逝,引起无限遐思。“青苔”实为坟头长满的野草,此处作双关语,除了本意之外,还被赋予新意:“死亡”,嘴唇指的是坟墓的入口,最后提到的名字则为载有死者姓名的墓碑。当青苔蔓延上唇际,在死亡中被遗忘,诗人仍不懈地追求。

整首诗歌语气自豪、情调庄严,也存在一种失落的气氛。因为在用自豪而庄严的格调赞扬两个英雄主义精神之余,诗人意识到不论是美还是真,两者都不是永恒的东西。”死亡“本身就是诗人对自己隐退的比喻,一心期待自己的诗能被认可的狄金森与传统和世俗格格不入,挣扎之后便放弃了,因为其对诗歌有着自己的审美原则。

由于狄金森太过于独特的生活方式,有的评论家也将这首诗解读为狄金森对爱的精神追求。诗中的“他”是诗人渴盼的情投意合的爱侣,在狄金森所能接受的道德范畴和情感接受能力的范围内(诗中是用墙壁将他们隔开)比邻而居,从中也能看出狄金森追求的更多的是柏拉图式的恋情。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我为美而死(诗)】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我为美而死(诗) 小编为您整理我为美而死(诗)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