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古人认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为一体的神圣之地。古代帝王凡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大礼典均在此举行。1995年发现明堂遗址部分发掘延续至次年,其具体位置在今大同市区东南向阳东街一带,东起大同一中(原云中大学--大同职业技术学院)西南角,西至柳航里小区西沿,南迄城区四十五校西墙外,北至柳航里原大同职业技术学院3号家属楼西的小区停车场。已探明这处圆形遗址直径为289至294米,占地面积达百亩。遗址中央是一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43米,是主体建筑“明堂”所在地。遗址总平面呈圆形,在圜形水沟的内侧,设东、南、西、北四门,南门与西门的遗址规模宏大。依照相关资料推算,建筑规模相当于现存北京天坛的3倍。可惜受到当时社会条件局限,地处闹市无法进行下一步详细考古。
北魏王朝是鲜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头一个王朝。北魏平城明堂据《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年(486)秋七月“诏起明堂、辟雍。”而真正开始修建是在太和十五年(491)夏四月,并且在修筑明堂的同时还修筑了太庙,《魏书·高祖纪》记载:“经始明堂,改营太庙。”工程进度特别快,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明堂和太庙就修筑完成了。此时文明太后刚刚故去,而由太后与皇帝共同主持的班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改革已经完成且收到实效,国家进入了鼎盛期。这样的政治、经济条件成就了明堂,明堂便也成了国力的炫耀和时代的标志。这一点可以从平城明堂本身得到验证。《魏书·高祖纪》记载:太和十五年(491)冬十月“明堂、太庙成。”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独一一座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明堂,而且该明堂内部增设了浑象,顶部修建了灵台,集天文观察、演示和月令于一体,兼有了天文台的作用。《水经注·漯水》记载:平城“明堂上圆下方,四周十二堂九室,而不为重隅也。室外柱内,绮井之下,施机轮,饰缥碧,仰象天状,画北道之宿焉,盖天也。每月随斗所建之辰,转应天道,此之异古也。加灵台于其上,下则引水为辟雍。水侧结石为塘,事准古制,是太和中之所经建也。”
北魏平城明堂是由李冲来设计建造的,据《魏书·李冲传》记载:“冲机敏有巧思。北京明堂、圆丘、太庙,及洛都初基,安处郊兆,新起堂寝,皆资于冲。”这里的“北京”就是指的平城,是迁都洛阳后对平城的称呼。李冲不仅设计修建了明堂,还有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圆丘和供奉皇帝先祖的太庙,包括后来北魏迁都洛阳划定基址、设置郊庙之地、新修宫殿都全靠李冲。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现在对明堂的具体设计修建没有查到更多资料,但就当时在修建太庙时,因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时命蒋少游赴洛阳测量了魏晋故庙基址,然后依据其样式建造。至此,北魏重新修建的太庙脱去了鲜卑旧俗,成为一座符合汉族传统帝王体制的建筑。由此可以推想到,当时明堂的修造也应是参照了汉族传统帝王建筑而修建的。
主要遗址是中心及东南西北共5个建筑遗址的夯土台基,以及外环于周边四个台基的一条圜形河道。中心台基长宽各42~43米,应为筑明堂太室即太庙,可惜它正好被压在柳航里小区一座楼下。四方的夯土台基应为明堂东南西北四门或四处堂室(更可能是被称为四门之学的太学)。根据已发掘的西、南两个夯台及建筑遗存,四方台基皆向外呈凸字形,面阔29米,进深16~17米。台外的圜形河便是辟雍了,以其形同玉璧名之。辟雍河宽17~22米,整齐的砂石砌成堤岸,并以河泥防渗。河以碎石铺底,颇为考究。
据清道光《大同县志》载,此处原名八圪瘩(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占领期间修飞机场才将8个圪瘩连同中心台基上唐代因址而建的魏孝文帝庙残址夷为平地)。想来当初这里是有8个夯土台基的,每个夯土台都是一处大的建筑,不仅有明堂、太庙、太学、灵台及四门,可能还包括南面专作祭天的圜丘。这一组王朝建筑群,再加上东面皇帝劝耕的藉田、药圃,北面高耸入云的永宁寺七级浮图以及皇舅寺和佛塔,京邑帝里,令人神往。从发掘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石料、表面磨光的大瓦以及直径18厘米的兽面瓦当,也可窥见一斑。
北魏平城明堂是少数民族政权和民族融合的产物。随着封建化的推进,鲜卑拓跋氏与其代北各部族、融入北魏政权的中原士族和周边新加盟的少数民族的交融愈益深广。太和十年,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平城“始服衮冕,朝飨万国”,并以“法服御辇祀于西郊”。大臣们也“始制五等公服”。这个大的历史背景,标志着鲜卑少数民族政权的成熟,也就在这一年下诏营建明堂。平城明堂是我国历史上独一由少数民族政权建造的明堂,也是迄今为止除长安、洛阳而外发现的又一座明堂。这座明堂建造的时间、地点都说明,它本身就是中世纪中华民族夷夏交融的产物。长安和洛阳的明堂,都是明堂、太学、灵台分置,而平城北魏明堂却是合三为一的。辟雍环明堂,考古实物已经证明太学和明堂建于一处,而作为宣扬教化的形象代表“三老五更”高处明堂则史有明载。灵台就在上圆下方的明堂上,而且其“室外柱内”的“绮井之下”彩绘北半天的星空,并且置有机轮,天象逐月而变。太和十六年正月孝文帝先是登灵台观云物接着又降居青阳左个布政。不仅明堂、太学、灵台三而为一,明堂太室也兼有太庙功能。太和十六年(492年)正月依据“严父配天”的常礼“宗祀显祖献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同年九月又“大序昭穆于明堂,祀文明太皇太后于玄室”。在明堂序祖宗昭穆,实际上就是把七庙之享迁入明堂,明堂便成了太庙。这不仅合了蔡邕《明堂月令》关于明堂、清庙、太庙、太室、太学、辟雍,“异名同事,其实一也”的说法,把听政布政、施行教化、祭天祀祖、观云物,察符瑞集于明堂一身,也体现着北魏政权崇简、尚实的民族品格。
历史沿革
1995年5月北魏平城明堂遗址在位于大同城南近郊被发现,它成为《水经注》所记诸多平城建筑中先被发现的。经过1995年、1996年、2015年三次科学发掘,基本探明了北魏平城明堂的遗址布局、覆盖范围,与《水经注·漯水》记载一致。
2008年,本着既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城市文脉延续性,又满足现代文化生活需要、体现景观设计的思路,明堂遗址公园修复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复兴工程。2010年5月明堂公园在向阳街原址开工建设,设计参考历史文献及研究成果,结合考古发掘、云冈雕刻等实物及图像材料,经专家多方论证完善,力求接近北魏明堂形制和建筑布局原有的风貌,历经6年建设完工。工程为展览建筑,包括明堂主体、四门、围墙等,计划投资3500万元,总建筑面积6702.88平方米,其中明堂建筑面积为4628.88平方米,四门建筑面积为2074平方米,每个门占地近300平方米,建筑层数为地下一层,地上二至三层。较大檐口高度20.32米。还有一个暗层,窗户样式为古老的直棂窗,采用的是波罗格木料,与明堂尖顶构成了一幅别有韵致的图画。明堂建筑高度为27米,上圆下方,穹宇重檐,覆盖琉璃瓦,殿基周围有石质护栏。上圆下方效法着天圆地方。明堂外面环绕着环形的水池,是为辟雍。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在环绕水道的四面之上设四门,均为二层阁楼式建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北魏明堂公园】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北魏明堂公园 小编为您整理北魏明堂公园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