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沂蒙山小调(歌曲)

时间:2024/11/23 1:36:1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省的经典民歌,属于小调。诞生于山东临沂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它的前身是1940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创作的《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 中文名: 沂蒙山小调
  • 主唱: 彭丽媛、王音旋等
  • 类型: 民歌
  • 片长: 2分32秒
  • 专辑: 《中国名歌》
  • 作词: 李林
  • 作曲: 阮若珊
  • 语种: 普通话
  • 发行/播出时间: 1991年05月21日
详细介绍

诞生地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位于临沂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内。

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副团长李广宗、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乐队队长李锐云重新修改记谱,将原来歌词中的抗日主题,改为歌颂家乡的主题,后面又续加了两段歌词,定名为《沂蒙山小调》,从此沂蒙山小调正式版本诞生。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打造以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为核心,融汇沂蒙人家、沂蒙历史、沂蒙风俗、沂蒙物产、沂蒙声音、沂蒙精神、沂蒙味道、打谷场为一体的抗战时期合居山村。 放大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这一文化元素,恢复1940年的村落场景,立体在线呈现《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过程和当时沂蒙山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文化,在中心位置建一个大型的演艺广场,周边恢复当年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和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印刷所在此战斗和生活的场景,并配套旅游服务设施。

歌曲前身

《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反对黄沙会》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临沂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此歌首唱人是彭丽媛的老师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女高音歌唱家王音旋,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歌曲歌词

《沂蒙山小调》歌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 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 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 堆满场。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好,沂蒙山的人民哎 喜洋洋。”

歌曲渊源

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 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发展历程

建国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璇等人,则被调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秋天, 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一带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的时候,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早在渤海军政文工团时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璇,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他们对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一番筛选,最后选中了一首山东民歌。认为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只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下面两段歌词: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这样以来,使四段歌词融为一体,既完整妥帖,又充满诗情画意。王音璇在演唱时不仅声音甜美,亲切自然,而且极富乡土气息。尤其她根据山东人说话爱说小辙的特点,把第四句唱词中的“草低”改为“草地”,用山东民歌中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加以强调,就非常生动地突显了“山东味”,让人听起来十分过瘾。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来自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被最终定型。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白石屋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有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浓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弯弯,西面是海拔1000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和幽静。当年,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文工团团员创作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借助这种隐蔽和幽静,《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沂蒙山小调》是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

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

记录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记载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以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词曲及作者,以启后人,永志不忘。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歌词歌调

原版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

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梁(那个)红来(哎)稻花香

沂蒙(那个)果子(哎)堆满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

歌曲作者

阮若珊就读过贝满中学与育英中学,到抗大文工团后来到沂蒙山区。在一个小小的34人的抗大文工团,不到三年时间里,在没有一个音乐专业人才的条件下,她和李林创作出《跟着共产党走》和《沂蒙山小调》两首广为流传的歌曲,阮若珊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李林的才气再加上久鸣和沙河的激情,就是抗战史上的文化奇迹。

作为1953年沂蒙小调主要版本的编曲和词作者,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人也都是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老音乐工作者。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副团长的作曲家李广宗,曾担任南京军区文化部长等职务,作品有获建国十周年优秀作品奖的《车水号子》、《高举毛泽东伟大旗帜》等。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研究组长的词曲作家王印泉,是革命史诗东方红中,歌曲《情深意长》的词作者,后任山东音协副主席,《山东歌声》主编。李广宗、王印泉等合著有《山东民歌集》。李锐云时任山东军区文工团音乐队长。

歌曲影响

《沂蒙山小调》与《茉莉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蜚声海内外;“沂蒙山区好风光”也逐步渗入到人们的心灵中,成为沂蒙大地的主题形象。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沂蒙山小调(歌曲)】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沂蒙山小调(歌曲) 小编为您整理沂蒙山小调(歌曲)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