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古田县第二中学创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有着130年的办学历程,是古田县历史悠久的中学。学校地处被誉为“闽东第一侨乡”的大桥镇镇区,毗邻“陆上女神”陈靖姑祖庙临水宫景区,依山傍水,树木掩映,风景独好。学校占地面积33157平方米,建筑面积14466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实验楼、食堂及图书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等较齐全的办学硬件设施。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时至今日,已经走过130年的风雨历程。130年来,她在众人的关心爱护下,历经了沧桑,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她就像一颗明珠,经无数的洗礼却依然灿烂夺目,成为古田县乃至闽东教育战线的一朵奇葩。在130年的岁月中,古田二中共培养二万多名学生,他们中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为古田经济的发展和共和国的辉煌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办学理念
学校牢固树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思想,坚持“立德为先,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加强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现已形成“爱国、诚信、文明、进取”的校风,“乐业、严谨、互助、奋进”的教风和“砺志、勤学、合作、共促”的学风,办学成效显著,已成为古田县独树一帜的优质农村中学。
在县委、县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长期关怀、帮助和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开拓进取;教职员工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特色明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整洁美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长期居全县农村同类学校前列,曾获得“十五连冠”美誉,2014年教学常规和2015年中考教学质量评比又连获全县第一名。学校被授予“宁德市文明学校”等荣誉称号,得到了上级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三世而立,自强不息;中流砥柱,厚德载物。130年来,古田二中校园洒下几代人辛勤耕耘的汗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几经波荡,几经周折,终是百年树人,桃李天下。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名校,质朴内敛是她的风格,团结奋斗是她的主旋律,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她愈强愈烈的外在动力。“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古田二中的明天会更好!
办学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管理出人才,形成了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浓厚的学风。2003年、2006年两度被古田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学校”,2007年又获得“福建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学校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教师,如梁敬洛、余祖柳、陈初湘、倪枝鲍、江千仁、王梦友、杜子明、陈周清、曾起腾、陈良平、黄盛干等,其中杜子明老师荣获古田县首届“十大杰出人民教师”称号,陈良平老师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1993年至2007年,连续十五年中考成绩雄居全县同类中学之首,荣获“十五连冠”美誉,2007年中考一中上线人数为77人;1994年以来高考成绩稳步提高,2002年高考取得了专科、本科、重点大学上线率均居全县同类中学第一的好成绩,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为86人。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1994年学生陈晓霞、李淼获“首届中国中学生英语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1998年学生陈海燕获“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2006年在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全国义演活动中,学生李晓捷荣获表演类戏剧专业福建选区金奖和全国选区金奖,学生叶文静荣获全国艺术人才选拔活动表演类朗诵专业福建选区金奖。
教学设施
校园占地面积33157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实验楼、食堂及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美术室、卫生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较齐全的办学基础设施。
历史沿革
新生
1949年建国后,英美教会撤离我国,超毓联中和史荦伯中学的经济来源完全断绝,两校的学生数都降到历史底点。1950年,“史中”全校仅剩下64名学生,1951年春,又降至48人,初二上学期整个班只剩下3名学生,教师编制也压缩到九人,其中还包括半个职员和校长。同期,超毓联中的学生数已从二百余人降到172人,学校面临着倒闭之危。1951年5月,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两校进行合并,定名为“解放中学”,简称“解中”。尽管解放中学的经费也都是由政府拨给,但学校性质仍属“私立”范畴,和公立的古田县中相比,许多地方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例如,“解中”教师的工资普遍比“县中”同类教师低一等。为图生存,求发展,全体师生奋力拼搏,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清除封建买办、法西斯思想的影响,端正办学目的和方向,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健全教学制度,加强文娱、体育学科建设,努力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在短短的一个时期内,学校的德、智、体三育全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学生人数骤增,1952年春初一新生就招了三个班,一百多人。学校朝气蓬勃,呈现蒸蒸日上的景象,教育、教学质量不亚于兄弟学校,深得社会好评。
1952年11月,解放中学由政府正式接办。由于当时古田已有一所公立的完全中学(古田县中),所以学校定名为“古田县第一初级中学”。11月22日启用新校钤。从此,学校获得新生。为了纪念学校的接办,11月22日便被定为校庆日。1955年上半年,全县统一编排校名,更名为“古田县第二中学”。从由政府正式接办后,学校的教育事业如雄鹰展翅,突飞猛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校舍不断扩建,设备逐渐充实。至1958年迁校时,已发展至九个年级,师生员工近500人。
确立及挫折(1958—1978)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古田溪水电站水库建设的需要,学校随城迁到新县城。鉴于新城人口不多,为便利农民子女就读,又决定把学校迁到乡间,便一分为二,一部分在凤都,即现在的古田四中,一部分在大桥,即现在的古田二中。当时通过实地勘察,一致认为农村建设条件首推大桥较好,理由有下:(1)生源多:大桥、吉巷、卓洋、泮洋四公社的学生可就近入学;(2)交通方便:大桥地处“古田—福州”,“古田—宁德”,“古田—屏南”三公路的汇合点,是古田较大的交通枢纽;(3)大桥天坪山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地处大桥旧街、新街和下安章村之间,山头不高,山坡平缓,地势平坦,背山临溪,风景秀丽,视野开阔,静而不僻。山上的三个解放初期解放军所开辟的大操场,是理想的建设场所。因此新校址决定选在大桥天坪山。古田二中正式在大桥镇安家落户,从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搬迁初期,学校一穷二白,只好边教学边建设:食堂设在旧街下坪街五显公殿里,学生全部散住民家,每户多者六、七人,少者四、五人,门板搭床睡在厅堂。教室分散在下安章和新街民居,一个班在街头,一个班在街尾,一个班在原银行的隔壁。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个月,直至1958年9月才搬新舍。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迁校后,古田二中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积极努力,在短短几年中取得巨大成绩,学校规模又有很大的发展。从5个班增至12个班,学生人数从不及200人增至500余人,更可喜的是学校形成了一股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深得当地群众好评,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升学率在整个地区多居上游。
正当学校蓬勃向前发展之际,“十年动乱”给学校带来了深重灾难,学校设备惨遭破坏,校产严重散失,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导致1977年恢复高考后,7778连续两年高考应届毕业生无一考取高一级学校,给光荣的校史留下了灰色的一页。
发展和现状(1979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古田二中也进行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教育资金投入逐渐增加,设施逐渐齐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校教师积极性空前高涨,以余庆双、陈星、林方灿、陈书秀、钱本道、汪永治等骨干教师,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终于在1980年的中、高考中打了翻身战,成绩跃升到同类学校前茅,在81届、82届中高考中,我校又取得优异成绩。如今,校园面积53亩,建筑面积已达14000多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宿舍楼,学生食堂,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室,电脑室,阅览室、美术室、卫生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比较齐全的基础设施。其中,主教学楼于1997年110周年校庆捐款动工兴建,1998年竣工。荔枝实验楼于2000年由张敏儒先生捐款50万建成;学校食堂于2001年9月落成;教工宿舍楼于由名誉校长张敏儒先生再次乐捐50万为起动资金,又经多方筹资于2002年8月落成。这里面除了社会各界的捐款,还得力于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2016年8月,古田县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创办于1994年的古田县华侨中学成功并入古田二中,使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古田县第二中学】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