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龙川村,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下辖行政村,位于绩溪县城东11千米,由原坑口、浒里、横川3个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为21.5平方千米。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胡焱定居龙川村,成为龙川村胡氏始祖。龙川村东为龙峰山,村西为凤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马山,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从高处俯瞰,整个龙川村形似一条龙舟,呈一叶扁舟形,又有“船形村”之称。主要景点有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进士巷等。
2012年12月17日,龙川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9月27日,龙川村入选安徽省“2019年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名单。2019年12月25日,龙川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景点景观
龙川胡氏宗祠
龙川胡氏宗祠为中国古代宗祠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历代多次维修。其中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曾大修。现存主体建筑结构为明代特征,内部装修具清代风格。
龙川胡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阶墀、栏杆、地坪、旗杆石、石鼓、石狮等均为花岗岩筑成。祠堂前进门厅是一座高10.5米、宽22米的重檐八角门楼。门楼的大小额枋饰木雕龙戏珠、狮滚球和历史戏文等。门楼后为天井、廊庑。祠堂中进是全祠的正厅,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建筑结构。厅内4根银杏金柱,柱础、梁柱、平盘斗、雀替等均镂空雕刻。正厅两侧和上方存32扇高4米的落地花雕隔扇。祠堂后进为二层楼房,为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构架。后进厢房和一楼存高3米、宽60.4厘米的落地花雕隔扇32扇,其裙板和中绦环板的雕刻均为各式博古图案和四时花卉。建筑屋面角翼多姿,围以马头墙。
1988年1月13日,龙川胡氏宗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奕世尚书坊
奕世尚书坊为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建。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是徽派石雕建筑。
据胡氏宗谱纪载,龙川村形状似停于河畔之船,而胡宗宪尚书府恰处于“船”的“舵手”位置。整个尚书府占地5000多平方米(今修复2000多平方米),内有从善堂、官厅、梅林亭、轿厅、蒙童馆(梅林学堂)、医馆、松公家祠、土地庙、徽戏园、文昌阁、观音堂(佛堂)、逍遥斋、徽州厨房及众多园亭,内门八十多道,外门二十四道,故当地人称“二十四个门阙”。
奕世尚书坊牌坊的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即讹角柱;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造就了端庄稳重、傲然挺拔的美感效果;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各正脊两端,鳌鱼对峙,明间正脊中部置火焰珠,八大戗角翘然腾飞。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其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书法家文徵明手书。奕世尚书坊的四根定盘枋起线两道,再饰以莲瓣纹。梁柱接点处用花牙子雀替装饰。匠师运用圆雕在额枋上雕刻图案:鲲鹏展翅、仙鹤腾飞、太狮滚球、双龙戏珠。
龙堤凤街
龙堤形成于明清时代,是龙川村内主要街道,龙堤衍出于河东的龙峰山,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相较于“凤街”地形更高一些。
凤街形成于明清时代,是龙川村内主要街道,凤街因脉接西面的凤山而得名。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与龙堤合称“龙凤呈祥”。
进士巷
进士巷命名由来源于明清时代,是村内的主要街巷。椐《胡氏宗谱》记载,仅宋、明、清三朝,龙川村就考中进士11名,其中明朝就有7名,最为著名的是“一族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三人。历史上进士巷沿线有十四座仕科坊,现已不存在。
古官道
古官道位于奕世尚书坊南侧,来源于明清时代,是古代的驿道,又称为官道。当时是村内通向外界的主要通道,与龙川驿道相连通往村外。
龙川内水口
龙川内水口源于清代,内水口得小桥流水之精神,植树造坝、涵源养水、搭桥置亭、障空补缺,登源河水再涨再猛而不会倒灌入龙川溪。
七星塘
七星塘始建于清代,主要为村内提供消防灭火之水,同时也要观赏作用,七星塘弯曲如一把勺子,也有传说此地有七眼泉水井,位臵如天上北斗七星,为掩其帝王气象,胡宗宪水淹七井,形成了如今的七星塘。
都宪坊
都宪坊始建于明代,于2004年在原址上恢复建造,为副都御使胡宗明而立。都宪坊最上方是“圣旨”二字,在牌坊等级中属于第三等。都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简称,相当于中央检察院副检察长。石柱两侧使用的是倒爬狮,寓意为国泰民安、千秋万代,梁坊两头用雀替来增加抗压强度,所谓的“固”。牌坊上部装饰多采用透雕方式,通透泄风,减小风的阻力,使合理结构和美观造型协调统一,这便是“透”。
方言堂
方言堂始建于清代,主要为村民子弟建立的学堂。龙川人崇尚读书明礼,历史上有龙峰书院,孕育了胡宗宪等众多历史名人,现还原有龙川书院。
实用信息
旅游信息
交通
由绩溪北站高铁站乘坐到龙川的班车或公交车,每20分钟一趟。
导览
自龙川景区入口进入则是仁和园,由仁和园穿出会有一条水街,水街两岸分别是龙堤与凤街两条街道,其中龙堤上有都宪坊、进士巷、乡贤祠、胡氏祠堂等景点,凤街有仁和园、如心亭、胡炳衡故居、茶庄、古官道、奕世尚书坊等景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龙川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城东11千米,村域面积为21.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龙川村位于四面环山的盆地里,四面环山,主要地形为山地和丘陵,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落。
水文特征
登源河从西到东绕村而过,为龙川村提供用水来源。
气候条件
龙川村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9℃,春秋两季湿润温和,夏季平均气温超过22℃,雨热同期;冬季平均气温小于10℃。
历史沿革
龙川村先民从山东迁徙而来。
东晋建武二年(318年),胡焱以散骑常侍衔领兵镇守歙州。
东晋咸康三年(337年),胡焱定居龙川村,成为龙川村胡氏始祖。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绩溪县境属江南西路歙州;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歙州;天禧二年(1018年),属江南东路歙州;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龙川属之。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绩溪县属江淮行省徽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江浙行省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属江南行省徽州路,旋改徽州路为兴安府,龙川均属之。
吴元年(1366年),兴安府改为徽州府,龙川属之。
荣誉及其他
村落特色
选址理念
龙川村东为龙峰山,村西为凤山,北有登源河,南有天马山。坐落于登源河右岸一级阶地之上,依山傍水,格局完全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基本模式。在风水格局上有内外两个水口。水口在徽州传统村落中尤为重要,“凡一乡一村,必有一源水,水去处若有高峰大山,交牙关锁,重叠周密,不见水去,……其中必有大贵之地”。龙川村的内水口在龙川河与登源河交汇处,被寓义为“藏龙卧虎之坑”。龙川村的外水口在天马山下,登源河在天马山和石笏山的夹峙下,形成一个“S”形,构成典型的“狮象把口”格局,由于水口紧锁,所以能够聚财。
空间布局
龙川村的祠堂、都宪坊、龙溪桥、康汇桥等主要分布在村内水街两旁,其中村内一条主要街巷为进士巷。从高处俯瞰,整个龙川村形似一条龙舟,呈一叶扁舟形,所以龙川村又有“船形村”之称。
建筑特色
在龙川村中,共存在一类、二类和三类风貌建筑。
一类风貌建筑是传统建筑,包括文物建筑、1949年以前的历史建筑以及部分重建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整体或局部保存完好。例如胡氏宗祠飞檐翘角,三进七开间,银杏金柱笔直耸立,柱础、梁柱镂空雕刻,木雕艺术价值较高,落地花雕隔扇雕刻着四时花卉。
二类风貌建筑指1949年以后建筑,砖木或砖混结构、具有典型徽州建筑特征的建筑,以单层和两层建筑为主,外观简朴。从龙川村现状建筑风貌来看,以二类风貌建筑居多。
三类风貌建筑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建的非传统风貌建筑,主要从建筑结构上是砖石混凝土结构,后现代形式的以瓷砖贴面和红色琉璃瓦作为屋顶,山墙以白色石灰涂料为主体的新型建筑。
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17日,龙川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9年9月27日,龙川村入选安徽省“2019年第一批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名单。
2019年12月25日,龙川村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龙川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