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明瓦廊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西侧,南起大香炉,北至石鼓路东口。明代此地是经营明瓦的场所,故名。
据清同治间《秦淮志》载:羊角灯者,旧为金陵特产。用羊角煎熬成液,和以彩色,凝而压薄成片,谓之明瓦。金陵街市,有明瓦廊,皆制此者也。连缀明瓦而成灯,透光明,无火患,且不脆裂,故宫中亦用之。注:简言之,明瓦即古代的玻璃,不过原料用的是羊角。明瓦廊在今新街口附近。
历史沿革
明瓦廊之名,源于明初,为明清时的主要商道之一,其路面较宽,中间是官廊,商铺栉比,是商业繁华之地。在明朝的地图上就标有明瓦廊,可见它在当时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明瓦是民间盖房嵌于窗户或天棚上的一种透明瓦,用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据《肇庆府志》记载:“ 蚝光出阳江海中,蚝别种,无肉,治其壳,施以窗隔,薄而明,谓之明瓦。”
明瓦制作
明代时,对中国来说,玻璃是一种进口的奢侈品,就是一般富裕人家,也装潢不起。人们做窗户,搭天棚,都是用蛎、蚌之壳,磨制成半透明的薄片,镶嵌在花格木窗上。当时称这种薄片叫“明瓦”。但明代南京的许多明瓦却并不是用这种原料做成的,而是用羊角代替。这是由于南京不产海蚌、海蛎、蚝之类,要获得它们就得千里迢迢从海边运来,一来路途较远,二来其质硬而脆,加工时稍不留神就会破碎,成本很高,因此南京人用它们作装饰的较少。当时大量的明瓦,是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成薄片而成。
这种明瓦成本低,且坚固耐用。当时明瓦廊就有好几家用羊角制作明瓦的工场。《南京文献》记载说:“案羊角灯者,昔金陵特产,用羊角煎熬成胶液,皆制此者也。联缀明瓦而成灯,透光明,无火患,故清代宫中亦用之。”清代,南京地区仍普遍使用这种明瓦,特别是秦淮河两岸,吴敬梓在其名著《儒林外史》中描写道:“到晚来,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 可见当时此灯盛行。如今,“明瓦”时代早已过去,但我们在明、清时代留下来的一些深宅大院、古庙大刹里,仍可偶尔见到这种“明瓦”。
郑和下西洋宝船采光之谜中,考古发现的8枚蚌壳,就是“明瓦”。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明瓦廊美食街】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明瓦廊美食街 小编为您整理明瓦廊美食街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