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发绣

时间:2024/9/20 11:30:4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发绣,运用头发绣制的绣品。头发具有特殊性能,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线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
  • 遗产项目编号: Ⅶ-127
  • 申报地区: 浙江省,江苏省
详细介绍

相关项目

1、发绣(温州发绣),编号:Ⅶ-127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

2、发绣(东台发绣),编号:Ⅶ-127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

发绣简介

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女子把自己的头发赠于最心爱的人,誓“伴君左右,同患难,共荣辱”。新婚夫妇将双方头发缠绕一起以取“永结同心。不离不弃”之意。而男子也称与自己同舟共济,历风经雨的妻子为发妻,饱含珍视,感激之情。佛教里,佛教徒皈依佛门时都要剃度,不仅是“了却尘缘”,也是表达对菩提的虔诚和普济天下的坚定。头发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发制礼物表达的更是对受赠者的最高致意。

唐代佛教鼎盛时期,虔诚东台西溪信女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这便是发绣的源头。到元末明初,发绣突破了宗教题材,表现内容不再囿于人物肖像,艺术手法推陈出新,画绣结合,催生出一件件传世佳作。而到晚清年间,这一艺术奇葩竟衰落近乎湮灭,人们只能从博物馆的珍藏中依稀窥见她往昔的风姿。

发绣,运用头发绣制的绣品。头发具有特殊性能,坚韧光滑,色泽经久不褪。发绣以发代线,利用头发黑、白,灰、黄和棕的自然色泽,以及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接针、切针、缠针和滚针等不同针法刺绣。发绣白地黑线,适宜绣制摹线(白描)人物,山水和建筑物等,人物一般背景较少。以质朴素净取胜,绣品针迹细密,色彩柔和,风格独特。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起源历史

远在唐代,东台西溪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菩萨顶礼膜拜,成为发绣的最早记录。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已有发绣《妙法莲华经》。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远的发绣《黄鹤楼》《滕王阁》,后人称其侔于鬼工。浙江倪仁吉的发绣《大士像》,神态端庄,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的贞女、孝妇和尼姑剪下自己的青丝,绣制《观音像》《如来佛》等,以示虔诚。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早期发现的发绣还有,日本正仓院所藏《弥勒佛》像,出自明代韩希孟之手:《唐宋元明名画大观》影印本中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系明代夏明远的两件发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嘉靖年间《倚琴伫月图》,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中国发绣主要产于江苏省的苏州、东台以及山东省的济南、青岛等地。后几经沉浮,发绣逐渐成为一门极富象征意义和美感,技术技巧要求很高的中国民间艺术。国内外多家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发绣精品。并先后有十多件作品作为国礼相赠国际友人。

艺术特色

以人发代替丝线的刺绣。发绣用的人发需经过选择,并利用人发黑、白、灰、黄等色泽和细柔、光亮的特点,运用接针、滚针、切针、缠针等针法绣制字画,针迹细密,风格雅洁,犹如国画中的白描。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富东方艺术气息。其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因头发有粗,圆,不服帖等特点,要让作品达到“平,亮,均匀,自然”的效果,仅艺人们所用的针法就达近十种。

分布区域

东台发绣

东台发绣:唐朝上元年间,东台西溪海盐盐监位列全国十大盐监之首,盐业鼎盛,但缺乏丝绸原料,于是西溪人想到用少女的头发绣制佛像,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于是发绣艺术在西溪诞生了。后因时代发展,发绣在东台逐渐衰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驱使大批苏南居民下放农村,许多艺人、画师、绣女来到东台,他们将苏绣的技艺融合到发绣艺术之中。

吴雷是苏州籍工艺师,他通过曾在东台落脚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高伯瑜先生,请来了他的弟子、现代著名刺绣大师顾文霞女士作技术指导,在众多画师、绣女的共同努力下,用数月之久,东台的第一幅发绣品《秋风纨扇图》终于诞生了。以此为起点,发绣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东台得到复苏。

苏州发绣

苏州发绣:作品淡雅清隽,卓尔不群。其发展经历了从兴起到衰落到复兴的历程。在70年代初,苏州刺绣研究所创始人之一的高伯瑜先生从江苏东台带回了发绣技艺,使发绣艺术在苏州得到成长,焕发了青春。高伯瑜之女周莹华继承了父亲的意愿,并对发绣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良。

发绣成就

东台发绣

东台发绣开发出双面发绣和双面异色绣。我们没有欣赏到发绣珍品《清明上河图》原件的神韵,因为它早就在香港一家拍卖行拍出,但从保存的资料中仍可一睹它的风采。发绣女工以发为笔,摹写了张择端的画意,著名书画家谢稚柳的题词“发绣清明上河图”和武中奇的书联“丹青染尽清明胜,素手神传风俗情”为之增色。

这幅发绣装裱后,全长9.98米,为当时世界之最,名品、绝艺的孤本,成为海内收藏界追逐的目标。不久前,一幅全长13.2米的《姑苏繁华图》长卷发绣又改写了这一记录。这幅被列为中国画十大名品之一的长卷,以浓墨重彩写尽康乾盛世古城苏州的繁华,绣有各色人物4600余人、各式房屋建筑2140栋、各种桥梁40余座、各种客货船号及竹筏300余只、各种商号招牌300余块等,被称为历史巨作。七十年代初期,东台先后绣制出《长江三峡全景图》、《八十七神仙图》等一大批发绣长卷。

东台“中国发绣”已获得国内大奖数十个,在国际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中也屡获殊荣,引起了高层领导的特别关注。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宋平、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姬鹏飞、陈丕显,国家文化部长孙家正,前江苏省省委书记韩培信、省长顾秀莲等领导多次视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苏州发绣

发绣由于题材和技法的原因,流传下来的作品大多较为简单、粗糙,为了突破传统,周莹华携其工作室的苏州绣娘们潜心研究,在题材上,不再受佛像的局限,在技法上,也大胆创新,如在绣制发绣《维摩演教图》中,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利用发绣“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特点,运用滚针、缠针、接针、虚针等不同的针法,充分发挥了发绣善于表现线描人物的特点,通过发质的浓淡、粗细、曲直等表达出原作的形态、质感、刻划出人物衣履长纱的飘逸和室内家具线条的刚硬,运用简洁而美妙的发绣线条构成画面,显示出发绣线条强烈、明快、爽健的美,达到不施丹青而光彩动人的效果。

苏州发绣作品强调诗、书、画、印的统一,在绣制技艺上注意用针依据书画笔法,要求提按顿挫之笔意与浓淡枯湿之墨韵皆能得以完美地再现。在通过刺绣手法再现绘画笔墨意趣的同时,又基于材质和针法所形成的质感、色调、肌理之美,形成一种笔墨丹青所不能到的魅力,充分显示了发绣艺术所独具的精致、雅洁、柔丽的美学品格,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多年的发绣工作中,周莹华携其他苏州绣娘们先后绣制了《维摩演教图》、《韩熙载夜宴图》、《八十七神仙卷》、《清明上河图》、《千手观音》、《姑苏繁华图》、《水月观音》、《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经典发绣作品,先后共获得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的金、银奖, 2005年,发绣《维摩演教图》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周莹华被誉为“中国发绣第一人”,2011年被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2010年2月起,周莹华发绣艺术交流特展在台湾开始为期一年的巡回展览,分别在高雄、嘉义、彰化、佛光山宝藏馆、台北、台南展出。所到之处,引起了媒体及民众的惊叹,纷纷称之为天下一绝。所绣制的刺绣作品被台湾佛光山美术馆、天津奥林匹克博物馆以及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世界名人收藏。2011年,发绣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周莹华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绣项目的传承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粟米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发绣】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发绣 小编为您整理发绣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