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古镇简介
唐模是一个以水口、徽派园林和水乡景致为主要特色的古村落旅游景区,唐模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唐模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以其水口园林之殊,唐代银杏之貌,修造西湖之孝,中街流水之美,名家碑刻之雅、及同胞翰林之誉闻名遐迩。恬静的田园风光和古朴的人文景观相得益彰,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画乡村”、“中国龙形村”、唐代古徽州幸存的最后一个古村落。
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美誉,至今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是个极具浓郁徽派气息的皖南古村落。
唐模景区在2006年12月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被授予安徽省级徽文化研学基地。景区内有中法特色民宿-唐模法国家庭旅馆,曾荣获:2015年全国十大特色客栈民宿,2016年、2017年连获全国最受欢迎民宿客栈,2017年全国精品客栈民宿示范店。
唐模古镇景点介绍
檀干园
檀干园是徽州乡村水口园林的经典之作,今属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先檀干园的规模很大,后来小溪对面山上的林园毁于战火,致使檀干园仅存其半。现在的檀干园建于清代初年,乾隆年间曾经增修。檀干园以前是才人雅士揽胜宴集之所,所以前人题咏的诗词作品流传很多。
同胞翰林坊
徽州牌坊是徽州文化的重要遗存,人称凝固的乐曲、石雕的史书。眼前这座同胞翰林坊就是一座值得观赏的极品牌坊。
同胞翰林坊建造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纵高16米,横宽9.6米,造型为三间、三楼、四柱冲天式。通体都是青石构件,整体结构精密无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雷电,至今基本完好而岿然屹立。
整座牌坊的青石雕刻精美无比,体现了徽州石雕的鬼斧神工。我们看,从柱础、砷石、狮座,到间挑、月梁、云柱,处处可见精巧的雕刻工艺,满目都是清荷映波、玉树临风、修篁弄月、繁松倚石等等,奇花异卉不一而足,体现出浓郁的翰苑风韵;又有珍禽神兽掩映其间,比如喜鹊登梅、仙鹤翔云、鲤跃金桥、麒麟兆瑞、龙凤呈祥,样样精雕细刻,真是美不胜收。再说牌坊底座上面蹲着的两对石狮,乍看造型高大,体魄雄健,威风凛然,森严可怕;细看雄狮戏弄彩球,雌狮爱抚幼狮,神态栩栩如生,倒又教人感到安宁祥和。两对石狮,雕刻得如此神形兼备,尤其是将威严气势与亲和情态糅合统一到如此程度,其工艺之精、匠心之巧,实在令人叹服。
水口
唐模村整个水口的建筑构思十分独特:古树小桥呼应,亭阁牌坊矗立,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了水的流动以更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巨,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这么严谨且精细的水口建筑不仅是徽州地区公认的水口建筑代表,也是目前皖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水口建筑群之一。
蜈蚣桥
唐模有“十桥九貌”之景,槐荫树下的石桥就是第一座。这座石桥造型特别,桥面曲折呈S型,有“曲径通幽”之意。因为形似蜈蚣,人称“蜈蚣桥”。据老辈人传说,这座古桥修建之时,桥墩底下镇着一条铁制的蜈蚣,用来显示这座石桥“降妖镇邪”的神力。
槐荫树
走近唐模,小溪两岸,保存着明代的樟树群,树龄都在400年以上。其中较为特别的是这棵“槐荫树”。1992年,新编电视剧《天仙配》来唐模拍摄,导演看中这棵枝繁叶茂、形态独特的古树,决定“以樟代槐”,让它充当孝子董永的月下老人,成全了一桩孝子与天仙的美满姻缘。从此这棵古树成为“天下第一媒”,受到青年男女的热烈追捧,他们双双来到“槐荫树”前,系上红丝带,挂上连心锁,要老神仙见证他们的爱情。
八角亭
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5-1521),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本名沙堤亭,因为东西两面仰望,均为四层八角,所以村民喜称八角亭,一个数字“八”,寓意吉祥发达。因为位于檀溪出口之处,属村落水口标志,所以又称水口亭。步入水口亭,也就步入了水口园林。
八角亭的东、西两面,分别悬有“沙堤”、“云路”两块扁额。“沙堤”即是楼亭本名,亭后就是沙石砌筑的水口长堤。“云路”则很有寓意,包含着家人对外出游子的牵挂,那意思就是,亲人一旦离乡远去,便是踏上云游之路,不知飘泊何方,但愿能够平步青云,事业有成,早早回归。楼亭上下三层,中空,亭基正方形,底层是一种回廊式结构,回廓呈现一个“回”字,正是充分表达了家人期待游子早日成功、荣归故里的殷切之情。
八角亭外围用12根石柱撑起,四面都有石阶、石凳,出入休憩都很方便。里围由四方角墙和四个圆门构成亭厅,四根木柱支撑亭楼上层歇山顶,楼上为虚阁,里外方圆相通,上下虚实结合。整个楼亭,层层飞檐翘角,檐角金钟铁马,随风送响,悦耳清心;檐脊麒麟昂立,天犬嗥月,期盼风调雨顺。
此亭比例精巧,造型美观,堪称江南名亭。199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为感谢首都人民在我省遭受洪灾时给予的无私援助,照此亭复制了一座石亭,题名“风雨同舟”,赠送北京市人民政府,安置在北京陶然公园。作为传送情谊的形象大使,唐模八角亭进京落户,成为徽派建筑史上的一大佳话。
高阳石桥
唐模是个美丽的村落,徽州古谚说“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著名美学家郭因也曾赞叹唐模“清新平和中见玄妙”,可见其魅力。檀干溪蜿蜒曲折从村头到村尾穿过整个村子,阳光的斑点在水面上跳跃,鸭子在水中尽情嬉戏,近千米长的檀干溪上有13座形态各异的石桥,每座桥都不同,当地人称为“十桥九貌”,据说这在江南水乡也不常见,其中最出名的是建于明代的高阳石桥,整座桥面上建了五开间殿堂,堂中梁柱木雕、彩绘壁画精美绝伦,称得上明代廊桥的典范。
唐模水街
过了高阳桥是独具特色的唐模水街,实际上是南北流向长600米的小溪,小溪流过一座座石桥,溢满一道道水坝,形成潇洒的人工瀑布流向下游,沿岸数十棵巨大樟树撑开伞冠,与小桥、流水、人家掩映生辉。近百幢徽派建筑均匀地散布在小溪两岸,民居、祠堂、店铺、油坊,高低错落又井然有序,沿街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溪的一面有美人靠,凭栏临水,看街井中的百姓,时光仿佛回到遥远的宋明时代。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成人票:80元
优惠票:40元
导游讲解费(单程):30元
开放时间
07:30-17:30
交通指南
自驾车:通往黄山(屯溪)的高速公路有:徽杭高速、合铜黄高速、铜阜高速、沿江高速,“岩寺”出口约3公里即到唐模景区;
公交车:黄山(屯溪)--岩寺--唐模;歙县--岩寺--唐模
出租车:在黄山(屯溪)、歙县均可坐出租至唐模30.00元、20.00元不等。
注:黄山通往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均有豪华大巴的班车。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唐模景区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境内,距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镇10公里,距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26公里。与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黄山风景区相距43公里,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区12公里。经过唐模的二级旅游公路的改道拓宽工程已经完成;交通部已批准同意合肥—黄山—景德镇和浙江衢州的高速公路在离唐模3KM处和8KM处分别设置进出口和服务区,出入便捷。
地形地貌
唐模村整体地形地貌特征为地势平缓。
气候
唐模村所处的地区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
水文
唐模村以狮子山为支撑点,越过狮子山7华里即为丰乐河,檀干溪穿村而过。
历史沿革
唐模始建于唐,始称檀干。公元923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受父之命娶此地程氏为妻,遂迁居该村,并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同时,为表先主(唐朝皇上)对其祖先汪华及其后代的隆恩,取忠君、忠主之意,决定仿效“后唐”营建一个标准而模范村庄,便改村名为“唐模”。汪思立也便是汪姓迁歙(辖区相当于现在的黄山市)始祖。南宋时,许姓由歙北许村迁入,与原居的程、汪、吴三姓混居,遂为该村大姓。至今村中还留存有唐朝皇帝册封汪华的圣旨和汪氏家族由植树选址而始的族谱。
唐模古村经宋、元时期的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强盛。特别是清代初期较为鼎盛。这与徽商的发展时间上基本吻合。可见古徽州发达村落的营建和发展与徽商的强大经济实力是分不开的。
唐模村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徽州地区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田园”之说,意思就是徽州地区山多田少。在以前以农业为完全产业的社会中,这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致命要素,于是便有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之谚语。意思为怪命不好,生在徽州,养到十三四岁,便要到外面去做学徒帮工谋生。经过一代代徽州人的努力,这帮人中便有的成了徽商,成了大老板。加上徽州土特产等资源丰富,又成了徽商形成的要素。从晋代开始便有了徽州人外出谋生,到了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据说那时期徽商掌握的财富占了整个中国的三成,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穷苦出身的徽州商人发达后,更注重对教育的投入和故土建设,这便形成了徽州人才的辈出、亦商亦儒和徽州一系列的村落建筑。唐模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现在,无论是地方志的记载,还是村中人们的流传,有很多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实。
历史文化
风雅历史
模的风雅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从唐模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创建唐模,到1087年郡北投靠而来的许家兄弟繁衍成大姓望族之后仍沿用唐模。千余年来,“唐模”这块牌子上始终灿烂生辉着忠孝文化的光环,有关许氏家族的“文章”亦很多,比如“孝子湖”、比如“一村三翰林”之说。
孝子湖
顾名思义,和孝文化有关。相传,清朝初年,许氏家族的富商许以诚为满足母亲游览西湖的夙愿,斥巨资修建一个园林、供母亲时常欣赏“三潭印月”、柳浪闻莺“的西湖美景。因仿西湖而建,又名”小西湖“。小西湖虽小,白堤、玉带桥......西湖之景俱在,观赏荷田叶叶、水榭长桥的精致,小西湖的丽姿丝毫不逊于西湖。
“一村三翰林”之说
是指康熙年间、光绪年间,唐模许氏一门内许承宣、许承家、许承尧三人同为翰林,且许承宣、许承家为同胞兄弟,十年两翰林,亘古未见。为此,康熙皇帝特恩准二人修建了“同胞翰林坊”。“同胞翰林胞”也成了徽州人重文重教的代名词。如今,走在这座旌表功德的牌坊下,感爱到的不仅是它的巍峨高大、古朴典雅,当年沸腾在村里的万众欢喜的场面也可以想像到。
高寿的树
要数槐荫树和千年银杏树了。那村口的“天下第一媒树”槐荫树,有着400多年历史,是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树,那满树飘扬着的红丝带,热烈着对真挚爱情的坚定。寿逾千载的唐代银杏树则成了唐模旺盛生命力的象征。于金秋时节,看银杏树缀满枝头,清香沁入鼻息,将丰收的喜悦漾入心怀。
高雅的亭
非镜亭莫属。镜亭之雅,在其大理石砌成的石壁上镶嵌着书法碑刻。这些书法碑刻乃宋、元、明、清时期,苏、黄、米、蔡等十八位书法大家的大手笔之作,或草或篆,或楷或隶,银钩铁线,如龙似蛇,镌刻精致,蔚为大观,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与深。
民间习俗
婚俗
婚嫁习俗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从一而终”的伦理观念。一般有九道程序:请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徽州各县镇自然条件不尽相同,观念也有异,因而各地在程序和称呼上也有区别。唐模的婚俗也有其特点。男女长到成人,即有人上门说媒。她们从女家取得年庚八字送到男家,填上男方年庚八字,送给嫁命倌推算,看男女命上是否相合,相合方可婚配,俗称“合八字”。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和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定亲后,由男方送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早时,男方派人前往女宅搬行嫁。迎娶前夕,男家设有接亲酒席,媒人上座,诸亲友执事等依次入席。宴罢,由男女双方利市人在“红驾庚帖”上写明结婚时间。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女嫁当天,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抵达女方门前,女家紧闭大门,要等新女婿从门缝中塞足了“米饭钱”、“尿布钱”之后,才打开大门。接着闺房内母女开始“哭嫁”,以示不忍分离。三声催亲爆竹一响,新娘出房上轿(现多用车)。到了男家门口,新娘须由新郎背进大门,意为日后夫妻反目,女方可以声称不是自己走上门来的。花轿落地即行拜堂礼。
闹洞房一般分为“撒帐”和“吵新人”两步进行,众人可任意与新人调笑取乐,插科打诨,常常闹得新媳妇狼狈不堪。
婚后第二天谒祠。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岳父母,谓之“回门”。婚后第三、第四天请岳父母来女婿家作客,谓之“望朝”,第五、第六天新郎新娘再回门的习俗。
寿诞习俗
寿诞习俗是徽州人祈求多福多寿和避凶化吉美好愿望的一项庆祝活动,习惯上称“做生日”或“做寿”。一般以50岁为界,50岁以前称“做生日”,50岁以后称“做寿”。一般做九不做十,嫌十太满招损。10岁、20岁称“整生日”,要大宴亲朋,其它小生日称之为“长尾巴”,一般比较简单。歙俗(唐模亦然)10岁生日,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馃和衣服鞋帽以示庆贺;20岁生日,由岳母家赠送新鞋两双。三十而立,30岁生日开始自理,宴宾请客,以示荣耀。40岁生日一般不做,因为徽语“四”与“死”音同,不吉利。50岁生日,事业已成,子女婚嫁,于是儿女为父母庆寿,亲友贺寿,此乃“福寿荣华”,家业兴旺之际,故俗称50岁生日为“荣庆”。活满一个花甲,乃大喜之事,故60岁为大庆。两老同寿为“双寿”。祝寿以女婿为主,儿子儿媳陪衬。女婿要送六包寿礼,即一双寿鞋、一包枣栗、一对寿烛、一副对联,加上四斤猪肉和四斤寿面。亲朋除不送寿鞋和寿烛外,其余相同。祝寿之日,寿堂正中挂金色“寿”字,两边挂寿樟,座椅披红帷。早上吃鸡蛋茶、长寿面。下午拜寿,寿星身着吉服上座,先由长子夫妻奉施上寿,寿星离座走到堂前,向外敬天,向内敬地,然后回座。家人按长幼次序。先男后女成双成对,跪拜上寿。亲朋三鞠躬。晚上开桌吃寿酒,寿星本人不在正堂人席,找几个年岁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堂另开一席。有钱人家还请戏班来唱戏祝寿。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70岁已是大喜大福之事,祝寿活动又更隆重,有的还合族同庆。
年俗
徽州人由于常年在外讨生活、经商或为官,难得几次团聚的机会,所以像过年这样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隆重了。由此传下了别有风味的过年风俗。
唐模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打扫除,吃“腊八粥”。接着就是杀猪备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家家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晚上,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农历除夕“三十晚”,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合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点,鸣放爆竹迎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早,全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向祖容(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洞。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访亲友。
丧葬习俗
徽州俗重风水,唐模更盛。旧时人到五六十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后事),备置棺木,请风水先生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并形成沐浴、停尸、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殡、安葬等礼仪程序。如果一直未寻到风水吉地,富家还停柩户外,盖厝屋藏棺,俗称“厝棺”。对于亡者的“走”,亲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称“送终”。要求亡者的亲人,在其弥留之际的最后一息,都要在榻前,高声呼唤,直至咽气。咽气后,立即撤除床帐,以免亡魂笼罩在帐网之中不能超脱,并除去枕头,同时焚烧纸箱送行。然后给死者抹身,更换白色内衣,盖上白被单,用黄表纸覆面,在死者的脚边点上油灯(俗称“万年灯”)。然后发丧报讣。富贵人家入殓,先用丝棉裹扎尸身,剪开面部,再将“寿衣”层层套就,衣裤数量有“上九下七”(上穿九件衣服,下着七条裤子)、“上五下三”之分。穿前将“寿衣”给儿孙披一会儿,名为“焐衣衫”,再给死者穿上。人棺后,家属要给死者敬酒,然后在死者嘴里放上一枚铜钱,名曰“含口钱”,以便死者带到阴间去用。有的则是将少量糕点放人死者口内,这样死者在去丰都的路上就不会挨饿。入殓后,在灵柩前案桌上摆好果盒、烛台和香炉,家属及亲友一一焚香跪拜,嗣后,布置灵堂,悬挂孝子联和亲友挽幛挽联。死后至四十九日止,每隔七日一祭,俗称“做七”。“三七”为回呼日,焚烧纸扎衣着及用具。“七七”届满,要做孝子祭。死后百日祭坟。至周年再行祭扫,俗称“做周年”。出殡多由八人抬棺,棺上披大红毡,缚一只公鸡,子孙披麻带孝扶棺而行。沿途撒纸钱,意为过路钱。遇路口鸣爆竹,让死者认识归途。歙俗还有出殡先由抬棺人偷偷抬出家,亲人寻着灵柩后哭泣哀告,祈求死者回家主持家务。途中设案桌,供乡邻好友做“拦路祭”。人葬前,先请风水师选择墓地,如早先墓地已选好,便由风水师接山形“龙脉”挖出“金井”(即墓穴),往里面烧一些芝麻杆、豆杆和黄表纸。灵柩人穴后,宰杀公鸡,把鸡血淋在棺盖上,孝子向穴中灵柩敬酒,撒五谷。同时放爆竹、烧香焚纸,封土。徽州丧葬礼俗,表现出一种多种文化的沉积,既有原始信仰的思维,也有宗族礼仪的影响,还有宗教仪式参和。
地方戏曲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秋已呈势头。歙人,嘉靖年官至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就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虽身任武职,也作文,也写诗,尤擅长杂剧,著有《高唐梦》、《五湖游》、《洛水悲》等历史剧,在徽州一带上演盛行。进入清代,徽州的戏曲活动更是方兴未艾,其主要是与徽州的“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商而兼出”,合商业资本和豪绅巨族于一身的思想有关,在发展徽商经济的同时,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大发展,寓教于乐之中。
徽剧的形成,是在徽腔与青阳腔结合的基础上,同乱弹、吹腔交流融合,并受昆腔的一定影响,才有了徽班与徽帮。当时著名的有庆升、彩庆、同庆、阳春等四个班社。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演出,轰动京师。后又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体系,演变为京剧。
唐模农家艺术团推出的民俗表演有:反映渔樵劳动生活艰辛的《渔翁戏蚌》;用来祈盼来年万事如意丰收发财的《跳财神》;祈求避祸驱邪的《钟馗舞》及反映民间生活风情的《柳翠娘》等。这些节目都是古徽州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放映的都是古徽州人们的艰辛劳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它们也是最传统的徽剧,全剧没有对白,只有锣鼓伴奏和演员们的形体表演。形体表演浅显易懂,所以这种没有对白的戏剧并不影响观众理解演员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能给观众带来引人入胜和思想感情共鸣的效果。所以唐模的民俗表演节目一直是被游客所喜闻乐道的旅游项目。
历史名人
许家栻
许家栻(1892—1995)字伯龙,号樗翁,承尧长子。民国3年(1914年)毕业于北京高等法律学堂。历任成都高等法院审判厅、安庆地方法院、上海会审公厅推事,兰州、宜昌地方法院院长,武山县知事,上海特区地方法院刑庭庭长兼上海持志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等职。民国23年任福建高等法院厦门分院院长时,因追随胡汉民,同情蔡廷锴在福建建立人民政府,被国民党所忌而去职。民国25年在沪任律师,后出任歙县旅沪同乡会会长。关心乡梓福利事业,多次为赈济旱灾筹募面粉,为同乡调解纠纷,养生送死不遗余力。收集不少书画精品,一部分并入其父檀干书藏,建国后悉归国有。曾与围棋名流顾永如、魏海鸿、过惕生等人组成“丁丁棋社”。
许素玉
许素玉(1917——)女,字白珩,暨南大学教育系毕业。为旅台高层人士。历任《女青年》月刊社长、国民党中央团部干事、女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时代妇女社社长、国民党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阳明山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台北市党部副主任委员。1978年11月出任国民党中央考核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台湾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协进会理事长。1963年起当选国民党九届、十届、十二届中央委员。曾编著《女青年往何处去》、《妇女与妇运》、《中华民族英雄传》等书。
许承尧
许承尧(1874—1946),单名芚,字际唐,一字芚公,号疑庵。室名“眠琴别(待续)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
为近代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为府庠生。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曾师事学者汪宗沂先生(时掌紫阳书院)与同学黄宾虹、江鞠卣相交莫逆。1904年光绪甲辰,中进士点入翰林,为庶吉士。旋而告假南归,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后因秘密组织旨在废除君主、推行新学的“黄社”而被人告发,遂辞去二校监督之职,回京销假。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是以许承尧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编修兼国史馆协修。辛亥革命后,应皖省督军柏文蔚之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筹建芜(湖)屯(溪)铁路。不久,柏文蔚等讨袁失败,许遂去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先后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渭川道尹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自此绝迹仕途,息影家园,以著述终老。
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其诗“初学长吉、义山,继乃由韩入杜,冀窥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陈简斋。明、清二代,时复旁撷。无偏嗜,故无嗜肖。”(《疑庵诗》自序)同时,他还深受龚自珍、黄遵宪的影响,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其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诗集名《疑庵诗》,马其昶、陈宝琛曾为之作序,晚年经其手订,有十四卷本传世。1932年至1936年,他参与《安徽丛书》的编刊,后因抗日军兴,至六期而中止。1933年,先生倡议重修《歙县志》并被共推为总纂。经三年努力,始竣其事。该志凡十六卷,搜采广泛,考订精赅,为方志之杰构。许承尧在长期治学中,尤其在辞官返乡之后,主纂《歙县志》之余,博览群书,广事搜讨,赓续十余年,乃完成《歙事闲潭》。
承尧先生另撰有《疑庵文剩》、《疑庵随笔》、《疑庵藏书画录》、《疑庵日记》、《〈蕙音阁诗集〉评点》,辑有《新安佚诗辑》、《明季三遗民诗》等。在兴学方面,除前述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外,还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助乃祖品三先生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我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
许承家
许承家,字师六,号来庵。康熙乙丑进士,为科会试钦定第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官编修。与许承家同为“皇清敕赠工科给事中、崇祀乡贤”许明贤之子,乡钦大宾候选知县许承宗之弟。
许承宣
许承宣,字力臣,号筠庵,康熙丙辰(公元1676年)进士。许承宣入仕后,有一段连升三级的佳话。据清代官职表《清史稿官职制》载,翰林院庶吉士官职为“七品”,属进士出身文林郎,职掌修史、著作、图书等事务。但许承宣仕途通畅,接二连三擢升。据牌坊所题文字记载:“康熙丙辰科会试第十六名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授工科给事中升本科掌印给事中。”从庶吉士改授工科(工部)给事中为‘七品’升‘从五品’,又升本科掌印给事中为‘正五品’。从新科进士出身的文林郎熬到工部给事中,按常规提升总须十余年光景。再升到工部侍郎、工部尚书时,人已年迈不善事务了。对许承宣的官场机遇,从康熙钦颁《清工部史纲·破诸侯》六部官员安排一则之中便可窥一斑。自唐以后,历代朝廷都设六部。即:吏、户、礼、刑、兵、工。有人曾对此六部权益用“富”、“贵”、“威”、“武”、“贫”、“贱”六字来作比喻。即“吏贵,户富,刑威,兵武,礼贫,工贱”云云。工部是掌管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机构。故封建虚荣观念认为工部地位较低贱。但在清康熙继位后,国初平定,是大兴土木、大搞建设的时机。基本建设须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工部掌管资金挥霍大权,地位虽贱,却是肥缺。同时,清工部的地位比其它朝代,有其特殊之别,实权多操纵在工科给事中之手。给事中管辖下,有基层厂所,如皇木厂、琉璃窑、营造所等。这些厂所又由工部四个司中的司员充当为“监”。每每工程与承包商估价后,工部有关各员,可例取二成“回扣”纳入私囊。一般工部官员都由满人担任。其它五部却是满、汉基本持平。五品给事中年俸禄不过一百六两纹银,再加上有限的车马出行费,供五品官家之排场用度及一家人生计,也较棘手。由于工部官员有额外回扣,并大有积余私建府邸宅园,而皇家宫阙却不能按质按期竣工。康熙后来觉察其中隐情,遂于乙丑年(公元1685年)颁《清工部吏纲·破诸侯》,对工部作了人事改革,规定“工部给事中由原十六名满员须充渗汉员四人”,一来充当监督,二来因康熙多次南巡,迷恋江南园林,用汉员便于征集江南工匠修皇家园林。因此有些江南人就被授任工部官员,许承宣也就被破格提升工科掌印给事中了。
许绍曾
许绍曾,字探梅,号林下老人,清咸丰歙县唐模人,官至兵部侍郎,喜为诗,通医道,精儿科,善画,以画梅著称。著有《林下人诗集》十二卷,《诗说》,《村诗评选》,《盛唐诗选》,《保赤心书》,《谈兵》,《禅机语录》,酒谱等,多数已轶。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唐模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唐模景区 小编为您整理唐模景区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