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费县图书馆历来都十分重视读者工作,全天对外开放,藏书排列采用分类种次号排架法,内设图书目录,供读者来选择,外借方式有个人外借、集体外借、馆际互借、预约借书、邮寄借书以及资料代查、送书上门等,为了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由原来的封闭型管理逐步向开放型管理过渡,科技图书资料实行开架借阅,对科技人员节约册数、节约期限方面给予照顾,全部期刊报纸实行开架借阅,对有条件的村庄、厂矿、企事业单位实行集体借阅,并根据需要送书上门。搞好各项服务的同时,图书馆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加强业务研究和 学术研讨。近几年,部分人员在国家、省市以上报刊陆续发表一些文章,如孙士山在《山东省图书馆季节刊》上发表《试论新形式下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等,反映了图书馆职工队伍素质向深层次发展。
展厅展馆
费县图书馆前身为费县通俗图书馆,成立于1926年,至2005年年底,费县图书馆拥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设第一借书室、第二借书室、电子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老年阅览室、图书馆管理培训中心、采编室、业务辅导部、资料室、期刊报纸库。
馆藏实力
费县图书馆藏书13.3万册,杂志报纸4万余份(册),微机61台
历史沿革
1926年(民国15年)前后建费县通俗图书馆,馆内有《大公报》、《实业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供读者阅读。
1929年(民国18年),改称费县公立图书馆。1932年(民国21年)撤消,藏书并入县民众教育馆图书馆。
1932年县立民众教育馆成立,内设阅览部,有图书室3间,阅览室3间,藏书约千册,多为古典作品,亦有部分现代文学作品。报刊有《民国日报》、《大公报》、《费县党政周刊》、《论语》、《东方快览》等。
1935年,民众教育馆改称县立图书馆。抗战爆发后关闭。
1940年,日军在费县设新民教育馆。内设图书、阅览两室。
1945年日军投降后关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十分重视。
1952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有房舍4间,
1962年,藏书19865册,借阅12600册次。
1965年,共接待读者25000人次,并建立了与基层的业务联系,开始进行基层辅导。
1966年,房舍增至7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图书室被迫关闭,藏书全部封存,终止了一切业务活动。由于无人管理,屡次被盗,损失大半。“文化大革命”后期,图书室一度开放,外借图书多为政治理论书籍。
1978年11月,费县图书馆成立,馆址在县文化楼一楼、馆舍面积250平方米,为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设为办公室、借阅组、采编组、辅导组、文物组。
1985年,图书馆楼建成,1989年11月,图书馆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先进单位。
到2005年年底,费县图书馆拥有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工作人员13名(其中副研究馆员3人,馆员6人,助理馆员和管理员4人),藏书13.3万册,杂志报纸4万余份(册),微机61台,设第一借书室、第二借书室、电子阅览室、报纸阅览室、期刊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老年阅览室、图书馆管理培训中心、采编室、业务辅导部、资料室、期刊报纸库。费县图书馆的藏书主要服务于本地的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类图书和学习类图书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本县药材、板材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图书馆又增加了工业类图书的采购,2003年起,图书馆针对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纺织服装城、医药化工城、木业建材城”三城建设集中采购了大量的纺织服装、医药化工、木业建材方面的图书,使科技类图书达到恶劣图书总数的30%,为本县的经济腾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其他信息
展望
1、大力建社区图书馆,推进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在各住宅小区、村文化大院逐步建设社区图书馆,建立健全乡村三级图书馆网络。
2、大力增加电子书籍的收藏量,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收藏重点转向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资料库或包括声音、图像、电子表(数据库)的复合文本。逐渐从“书本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
3、大力增加电脑等先进设备,推进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费县图书馆】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费县图书馆 小编为您整理费县图书馆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