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商州自古便是野狼肆虐的地区,人和狼发生过不少惨烈的争斗。“我”的表舅小时被狼叼走了,后来人们又把他从狼口中夺回,从此脖子上留下了3个怎么也消失不了的疤痕。舅舅后来做了猎人,以打狼为生,并因此享受过不少殊荣。然而世事难料,今天的狼已经成了被保护动物,舅舅也成了行署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成员,普查了商州所剩15只狼的详细情况。
“我”和舅舅在熊猫基地巧遇,在专员的安排下与舅舅一起为这15只狼照相存档。在寻找狼的过程中,“我”和舅舅遇到了许多离奇古怪的事情。人与狼的冲突终究不可避免,村里人为打死最后一只狼而后快,而“我”最终也未能实现保护狼的抱负,猎人们也因为见不到狼的影子而虚弱,一个个得了各种怪病死去。
创作背景
全球化、现代化大背景下,极端发达的高科技、互联网虚拟世界所导致的人类与大自然隔离,以及由此导致的肌体能力退化和生命危机,以至于在多样生物面前丧失了安全感;与之相对的是虚拟世界所培育出的征服力的膨胀,灵魂被物质欲望所淤塞的精神生态危机。保护狼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平常的生态题材,成为对于人类和地球生物的大关怀与大悲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力的大批判、大反省。《怀念狼》作品完稿于2000年3月24日。
人物介绍
高子明——“我”
“我”在西京城里住惯了,久而久之,“我”的生活热情开始消失。“我”是来自城市的作家兼记者,“我”在乡下寻狼拍照采风。“我”寻找狼实际上是一次文化上的寻根,“我”与傅山传奇式的舅甥相认,是“我”寻找到“父亲”的开始,而后来与傅山的分离以及傅山的变成人狼,“我”寻找狼拍照的愿望未成,都宣告了“我”文化寻根或寻父的失败。“我”重新成为一个无父的人,一个精神无所皈依的漂泊者。
“我”并没有成熟的“生态保护”思想,“我”之所以保护狼,竟然是由这样一些混乱的缺乏科学性的消极思想支持着的:“我”崇拜世间的声音,总以每日听到的第一声音来预测这一天的凶吉祸福,但现在什么声音都没有。由于过高地认识狼对人类生存的“生态”作用和价值,认为雄耳川人由于“长时期的没有狼,他们在生存竞争中已经变得很虚弱了,“我”竟然建议“专员”向商州投放新的狼种。这个荒唐的建议,理所当然地遭到“村人”的不满和反对:村人都知道“我”是建议过专员投放新的狼种的,对“我”就冷淡起来。到最后,当狼群真的来了以后,“愤怒的人群”甚至要揍“我”。当狼群已经疯狂地伤害村人和牲畜的时候,“我”依然站在狼的立场,帮助被围困的狼逃命,甚至,狐假虎威地抬出“行署”和“公安部门”来威胁那些与狼群进行殊死斗争的老百姓。难怪“村里人”要说:“打这狗日的城里人,城里人日子过得自自在在,只图保护狼哩,是这狗日的给傅山灌迷糊汤了,把他捆起来,捆起来。”接着,一阵如雨的拳脚,“我”被打倒了。“我”双手搂抱了头,蹲在地上,立即有人从后裆处再次将“我”扳翻,“我”的头发被揪起来,衣服也被撕破了,眼前晃动的是无数血红的眼睛、咬得咯吱咯吱响的牙齿,一口浓痰就落在了“我”的鼻子上。“我”最终是被用一条麻绳捆在了门前的柿树上。“我”大声地叫喊我的舅舅,舅舅回头看了“我”一下,他没有来救“我”,连一句制止的话也没有。“我”还在叫:狼只剩下三只了。众人哈哈大笑。到最后,在“我”看来,狼被打死,人活的意义也失去了。
傅山
傅山是20世纪50年代全县闻名的打狼英雄,后来却奉命去保护已面临灭种危险、硕果仅存的10只狼。然而却因为他思维中所存留的对于狼这种动物生命力旺盛、凶猛而又残忍、狡猾的定势,最终阴差阳错地将狼全部消灭。傅山这个形象既是人类的辉煌与勇敢的象征,也是人类专制、麻木、偏执与自身生命力萎顿,心理精神生出了病患的生动象征。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中国作家。1952年出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化大革命中,家庭遭受毁灭性摧残,沦为“可教子女”。1972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出版的主要作品:《商州》、《浮躁》、《废都》、《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秦腔》、《古炉》、《带灯》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怀念狼(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