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2008年遭受历史性打击后,格里芬的旗舰对冲基金——惠灵顿(Wellington)和肯辛顿(Kensington)——在2011年均实现20%以上净回报。这两支基金的表现结束了这位对冲基金经理历时三年的战争。在年底写给投资者的公开信中,格里芬把胜利归功于投资团队以及“我们在过往市场动荡中汲取的宝贵教训。”然而,2011年并非全是好消息:格里芬的城堡投资公司将投资银行业务卖给了富国银行,从而扼杀了他建立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金融机构的梦想。作为艺术品收藏家,格里芬在2006年豪掷8,000万美元买下了贾斯培·琼斯的作品“虚幻的开始”,他还是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艺术学院理事会的成员。在哈佛大学读本科时,格里芬在《福布斯》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家庭购物网络的文章,他由此开始投资,其城堡投资公司目前管理资产约为110亿美元。
在对冲基金界,肯·格里芬绝对算得上是最成功同时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他在投资界摸爬滚打了20多年,眼下刚刚四十岁出头,不仅一手创建了美国城堡投资集团(CitadelInvestmentGroup),而且将其打造成为全球最大且最成功的对冲基金之一。2008年前,城堡投资集团只有一年出现过亏损,平均年回报率高达30%,格里芬本人也曾多次登上对冲基金杂志《阿尔法》的“年度最赚钱十大对冲基金经理”榜单。 “神奇小子”上演财富传奇格里芬的成功之路几乎就是一部自我奋斗的教材。1986年,格里芬受到《福布斯》杂志一篇文章的启发,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当时还在哈佛大学就读的格里芬在宿舍里成立了两只基金,还就地安装了特殊的卫星通信线路以便接受全球市场行情。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神奇小子”传奇生涯的起点。2003年,在受《福布斯》启发步入投资界不到20年后,格里芬出现在了福布斯富豪榜400强的名单上,当时他的身家为6.5亿美元,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是榜单上第二年轻的富豪。2008年,格里芬再进一步,以37亿美元的身价成功闯进全美富豪榜前一百名。
相对于其他投资大鳄来说,格里芬的投资哲学十分独特。他不关心股票的基本面或内在价值,而是关心价格的波动,并通过大量信息以及各种数学模型来分析交易心态,以期从中寻找机会。格里芬会设计高级计算机代码,会书写复杂的数学公式,其交易也基本上依靠电脑程序进行。在投资界,天才般的格里芬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打造投资界神秘“城堡”
之所以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Citadel(城堡),格里芬希望即便是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这家公司也能保持强大的实力。而过去二十年里,城堡的确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资料显示,自1998年起,该公司旗下基金的表现就超出平均水平20%,尽管在2008年遭遇巨大损失,但其很快收复失地,2009年整体上涨60%左右。
格里芬的投资哲学深刻影响着城堡投资集团。该公司一直寻求利用自己开发的数量和数值分析技巧为投资指路,并为此聘用了大量数学家、物理学家、投资分析师和高级计算机科研人员开发数学模型。目前,城堡已经在全世界6个地区拥有超过1000名雇员,该公司首席信息官称,“城堡首先是一个科技公司,然后才做交易。”
城堡独特的投资技巧令投资者赞不绝口,但这家公司的行事却非常神秘,以至于引起了一些投资者的惧怕。和其他对冲基金一样,城堡对投资者资金有较高的门槛限制,但不同的是,城堡几乎从不向投资者透露这些钱如何分配。城堡在要求投资者缴纳管理费之外,还抽取投资利润的20%作为佣金。
2007年,城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筹集资金6.34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家进行IPO的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目前这家公司管理的资产总值已经超过130亿美元,其日交易额几乎达到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地日平均交易额的3%。
创业历程
建立“城堡”
自古英雄出少年。格里芬的交易天赋在哈佛大学就读时就显山露水了。1986年,18岁的格里芬初涉股市,在宿舍外面装了一个卫星接收器来接收实时股票行情,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大约26万美元,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可转换债套利组合,并用自己编写的程序取得了不俗的收益。在1987年的股灾中,他的头寸建立在市场的空方。
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弗兰克·迈耶(FrankMeyer)旗下的芝加哥Glenwood资本投资公司。格里芬的热情和优秀的业绩记录打动了迈耶,迈耶破例将100万美元交由他管理。他通过程序交易使得这笔资金在一年之后获得70%的投资回报。不久之后,22岁的格里芬创设了自己的Citadel投资集团。目前,Citadel已经在全世界6个地区拥有超过1000名雇员。
格里芬并不关心股票的基本面或内在价值,而是关心价格的波动,并通过大量信息以及各种数学模型来分析交易心态,从中寻找机会。Citadel是一个数量分析类基金,其两大明星基金——肯星顿全球策略基金(KensingtonGlobalStrategies)和威灵顿基金(Wellington)都依靠程序做着交易。该公司的首席信息官说:“Citadel首先是一个科技公司,然后才做交易。”
数量研究部是Citadel最核心的部门,公司聘用了大量的数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共同开发数学模型,为交易员提供支持。Citadel大楼里有一个被称为“博士排”的区域,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布满了白板,上面写满各种复杂的数据公式。技术已经渗透到Citadel的每一种业务类型,这些技术旨在使得公司保持高度敏捷,以便格里芬能够评估和把握各种机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闪电般的速度部署自己的团队。另外,Citadel有一个精密复杂的后台系统管理技术,向其他基金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具有期权市场的做市能力。
扩张“城堡”
他的真正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相当于高盛或摩根士丹利的多元化大型金融机构。2007年秋天,Citadel宣布计划销售高达20亿美元的债券,这一举动在对冲基金业还是头一遭。为达到这个目标,格里芬还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包括一家抵押公司和一家对冲基金的不良资产。收购在天然气交易中破产的对冲基金不凋花(AmaranthAdvisors)就是他值得称道的一个大手笔。
2006年9月,当价值95亿美元的不凋花在天然气交易上因为错误地建立了大量的多头而在一周之内损失了一半资产时,格里芬和该基金展开了频繁的接洽,并和从安然公司精心挑选出来的能源专家团队仔细地分析了市场、交易头寸和风险,最终在该基金“尸骨未寒”的时候收购了它的一半资产。
当时华尔街对格里芬的行动表示不解,市场普遍认为天然气价格仍会一路下跌。但是事实证明格里芬是对的,并且他最终还赚了钱。该基金在2006年取得了30%收益的出色表现,远高于对冲基金当年13%的平均收益。
修复“城堡”
Citadel的高杠杆早就给这场灾难埋下了隐患。相关公告显示,该公司的杠杆比例一度高达7.8∶1。格里芬此后在回顾Citadel过往的投资策略时也坦言:“我宁愿当时少用一些杠杆。
在2008年以前,格里芬常常需要拒绝一部分投资者。该基金的文件显示,成功入围的投资者在支付资产4%至8%的管理费用之外,还要支付20%的利润。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格里芬和其他高管也不得不给陌生投资者打电话来募集资金。
在巨大的压力下,一向注重运动的他体重曾一下子飙升了20磅。Citadel在其交易策略上也做了调整。格里芬表示:“在利用信用违约掉期衍生品保护资产组合上的失败引发我们在组合建立和风险管理上做出了巨大的变革。”在减持或退出流动性差资产的同时,公司把重点放在了全球股票、可转债、能源和欧美国债等大型市场上。旗下的基金降低了债券的仓位,也退出了流动性较差的新兴市场。
格里芬的努力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绩。相比2008年公司面临投资者12亿美元的赎回压力,去年前9个月,公司已经赚了50亿美元的交易利润。
最重要的是,Citadel希望把2008年永远甩在身后。格里芬在去年10月底的致客户信中写到,2008年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过于自负,即相信自己有能力安度任何市场灾难。
Related格里芬小档案
佛罗里达州。父亲曾是通用电气公司的项目经理,后来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供应公司。少年时代的他就颇为早熟,有很多主意。
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他对资本市场产生兴趣,常常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寝室里做交易,并取得不俗战绩。毕业后,格里芬在著名的Glenwood资本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于1990年11月1日,用420万美元成立了Citadel。Citadel意为“城堡”,寓意基金即便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强大实力。
但是,再坚实强大的城堡也有缺陷。至少在Citadel的员工看来,格里芬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尽管Citadel的待遇十分优厚,但人员流动依然频繁。有人把Citadel戏称为“芝加哥的旋转门”。在2002至2007年的5年时间里,Citadel至少流失了15名高级经理,其中不乏与格里芬一起创业的人。
“Citadel有时像一个血汗工厂。”一位曾在公司任职的员工说道,“格里芬支付给有天赋的交易员的是巨大的财富,但他并没有在留住员工上做什么努力。比如,肯尼斯会连续两年付给一位明星交易员500万美元的年薪,可一旦聘用合同到期,他们通常都会掉头走人。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价值受到了尊重。”
对冲基金界的“神奇小子
格里芬的成功之路几乎就是一部自我奋斗的教材。1986年,格里芬受到《福布斯》杂志一篇文章的启发,开始对投资产生兴趣。当时还在哈佛大学就读的格里芬在宿舍里成立了两只基金,还就地安装了特殊的卫星通信线路以便接受全球市场行情。
在获得经济学学位后,格里芬进入弗兰克·梅耶旗下的格兰伍德资本管理公司。不久后格里芬在投资领域展现出的不俗才能就吸引了梅耶的注意,后者破例将100万美元交给他管理,而这笔钱在短短一年后就获得了70%的收益。
出色的投资战绩让年轻的格里芬迅速声名远播,并受到了大量投资者的追捧。1990年,格里芬用筹集到的42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投资机构城堡投资集团,当时他只有22岁。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神奇小子”传奇生涯的起点。2003年,在受《福布斯》启发步入投资界不到20年后,格里芬出现在了福布斯富豪榜400强的名单上,当时他的身家为6.5亿美元,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是榜单上第二年轻的富豪。2008年,格里芬再进一步,以37亿美元的身价成功闯进全美富豪榜前一百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肯·格里芬】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肯·格里芬 小编为您整理肯·格里芬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