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丁颖,1888年(光绪十四年)11月25日生于广东省高州县(原茂名县)谢鸡镇石塘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丁林泰深感穷人受苦的根源在于没有文化,决心借债送子上学。为此,丁颖成了丁家的第一个读书人。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丁颖自私塾童蒙书馆考上县城的“洋学堂”——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了“新高学社”,曾不时议论时政,立志“科学救国”。
他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博物科学习一年,便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日本。 1912年(民国元年)9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民国三年)6月曾一度回国,后又于9月考取日本熊本第五高等学校继续学习。1919年(民国八年)毕业时,适逢国内掀起“五四”运动,东京留学生为声援中国的学生运动上街游行示威受到日本军*的血腥镇压,气愤之余,不思久留,加之那时家境拮据,乃决定辍学回国。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
此后,鉴于对官场贪污舞弊的厌恶,深感不深造就难以实现“科学救国”之夙愿,遂于1921年(民国十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民国十三年)获学士学位,时年36岁。为了出国深造,他前后奋斗了11年。
中年时期
学成回国后,丁颖在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中山大学农学院前身)任教授。1927年(民国十六年)他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积蓄补充经费之匮乏,在茂名县公馆圩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稻作专业研究机构——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又用“卖青草”预售良种等办法解决经费困难,先后又增设了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虎门(沙田)、东江(梅州市梅县区)、北江(韶关市曲江区)等试验分场,旨在选育优良稻种,改进栽培技术,对发展华南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西迁云南,丁颖冒着生命危险抢运稻种和甘薯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校方酝酿再次迁校到海南岛时,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国家财产便毅然加入了地下党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身家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同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丁颖受被任命为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农学院院长,并当选为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45—1950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
晚年时期
1956年,在他67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丁颖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1963年他以75岁高龄,亲自带队考察西北稻区,从张家口到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陕西等地。
嗣后,由于组织决定,他才无可奈何带着大箱图书资料,去无锡太湖“疗养”了37天(疗养期应为3个月)。随后,瞒着大家跑到南京考察全国劳模陈永康的水稻高产试验田,接着又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连他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想见一面也未能如愿。回京后,在尚未取得医院病检结果的情况下,又带病去山东考察稻作。当时,他病情急剧恶化,用枕头压住肝痛部位,浑身冒汗,坚持在济南做完了考察报告。之后,才从济南被护运回北京医院。经确诊为肝癌晚期,1964年10月14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丁颖教授毕生从事水稻研究工作。1926年在广州郊区发现野生稻,1933年发表了《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的新种》,论证了中国是栽培稻种的原产地,否定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之说。
1927年创建中国第一个稻作试验基地──中山大学南路稻作育种场,随后陆续建立
丁颖研究科目
石牌稻作试验总场和水沙田、东江、韩江三个试验分场, 在粟源堡期间又创建北江稻作试验场和农林部西南作物品种繁殖场,先后用农家良种提纯复壮法育成优良品种84个和用杂交育种法育成新品种26个。
他长期运用生态学观点对稻种起源演变、稻种分类、稻作区域划分、农家品种系统选育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稻种分类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稻作区域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进行水稻杂交育种研究。1933年选育的“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次用野生稻种质与栽培稻育种工作的成功尝试。1936年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千粒穗”品系,曾引起东亚稻作学界极大关注。他从农业生产实际出发,选育出60多个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对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作出了贡献。他还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为开展品种选育和繁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主要论著
丁颖教授一生撰写了140多篇水稻研究的论文,这些论文已由农业出版社出版了《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其中《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 《 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代表作:《广东野生稻及由野生稻育成之新种》(1933)、《水稻纯系育种之理论与实施》(1936)、《水稻纯系育种法的研讨》(1944)、《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1957)、《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研究》,《中国水稻栽培学》等。
人才培养
丁颖办农业教育,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技人才。他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任人唯贤。华南农学院是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与广西大学农学院(部分)共同组成的。在他的领导下,三校师生不分彼此,融洽相处,教师队伍稳定,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这是他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成功范例,也使同行晚辈深受感召。“学农、爱农、务农”是丁颖经常对师生进行教育的一句名言,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他的言传身教,对青年学生巩固专业思想,树立深入基层、艰苦朴素、踏实工作的作风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获奖记录
《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反应特性的研究》《水稻分蘖、幼穗发育的研究》荣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2009 年被授予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荣誉称号。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丁颖】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