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人物明星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朱执信

时间:2024/11/22 3:06:2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字执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浙江萧山,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现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街)。父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琴律,人称“琴王”,曾任张之洞幕僚。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月,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1920年9月21日,他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

  • 中文名: 朱执信
  • 别号名称: 大符
  • 出生日期: 1885年10月12日
  • 性别:
  • 民族: 汉族
  • 星座: 天秤座
  • 生肖:
  • 职业职位: 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
详细介绍

人物简介

朱执信(1885年10月12日—1920年9月21日),原名大符,字执信,汉族,原籍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今杭州市萧山区),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市越秀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革命家、思想家。

主要经历

生平简介

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乙酉十一年九月初五日),朱执信出生于广州番禺城内豪贤街(今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汪氏随山馆”内。幼承家学熏陶,博学强记。父亲朱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诗词和古琴,人称“琴王”,曾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母亲汪若昭出身书香门第。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后,3年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和弟妹便由住在广州的舅父抚养。

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月,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

1920年9月21日,他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孙中山为了纪念他,成立了执信中学。

私塾念书

朱执信童年进私塾念书,酷爱文艺著作,又从舅父汪仲器学习数学。《辛丑合约》刺激朱执信关心国事。1901年12月,他作《读辛幼安南渡录感叹题后》一文,阐发自己反抗清政府镇压人民的思想,被广州著名学府广雅书院拟取为文学第一名。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考入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广州的新型学校——教忠学堂,后又同胡汉民、古应芬等人组织“群智社”。在教忠学堂和群智社的两年中,朱执信除了阅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外,还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西方资产阶级名著,这些书中所包含的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对朱执信影响很大。

赴日留学

1904年,朱执信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攻读经济。他主修法政经济,并攻数学、医学,通英、日两种外语,这时期的勤奋学习,为后来所从事的理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他在东京结识孙中山及许多留学革命青年,接受了反清的革命思想。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和重要骨干,被选任评议部议员兼书记,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主要撰稿人,在《民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文章,阐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驳斥保皇党的改良理论,并鼓吹民生主义,肯定社会革命不可避免,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卖国的清政府,创建独立的“中华共和国”。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归国,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法政学堂及两广方言学堂等校任教。积极从事联络,与新军中的赵声、倪映典等人经常秘密策划反清斗争,发动民军进行武装起义。是年与杨道仪女士结婚。

1906年1月,朱执信写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片段。他评价《共产党宣言》,说“马尔克(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

广州起义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返国后先后任教于广东高等学堂、政法学堂及方言学堂,并以此为掩护,积极宣传革命,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发动新军、绿林和会党,投身武装起义。

1910年(宣统二年)二月参加策动广州新军起义。翌年四月参加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发动顺德一带民军响应,并参加“选锋”(突击队),与黄兴等进攻督署,激战中负伤,流亡香港。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人心浮动,朱执信决心发动广州起义。他与赵声、邹鲁等计议:由邹策动防营首先发动,朱即集合民军,赵策动新军响应。预定12月13日前正式发动,不料期前8日邹分发会票给防营同志时消息泄漏,致被迫完全放弃原来计划,同志中有被捕者,幸均未供出朱、邹姓名,故朱等仍安然无事。1910年2月的广州新军之役,朱执信负责发动顺德一带民军支援。

1911年4月27日(阴历三月二十九日),在举世闻名的黄花岗起义中,他既是黄兴在统帅部的得力助手,又是负责围攻两广总督衙门的“先锋”队(敢死队)的领导成员。该日下午,他匆匆赶到小东营五号参加突击队,操起一把剪刀,拿起两枚炸弹,同黄兴等人一道扑向两广总督衙署。进攻中,炸弹用尽,又从牺牲同志身上捡起短枪,与敌巷战,负伤仍继续战斗,经过一番激战,朱执信带领20余人击毙敌人,但敌军渐多,寡不敌众,弹尽援绝,只得撤退。他带着伤痛,混入清军,镇静地折入横巷,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然后悄悄地乘船离穗赴香港。此后,又多次参加革命武装行动,每次临行之前都给家人留诀命书,以示义无反顾的决心。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朱执信在广东发动民军会攻省城,迫使清水师提督李准投诚,对于促成广东“兵不血刃”而光复,起了重大作用。之后,担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着手裁撤民军,编练军队,整顿军纪,准备北伐。并帮助姚雨平从民军团体挑选精英,迅速组成一支万余人的精干的“北伐军”开赴前线。南北和议达成后,任广东都督胡汉民的审计院院长兼广(州)阳(江)军务处(后改称绥靖处)督办。在广东审计院长任内,清贫廉洁,一丝不苟,严格执法,不徇私情。

1913年(民国二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朱执信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翌年10月返粤后,与邓铿策划广东反袁斗争和驱逐龙济光的军事行动。其间,又奔走南洋各地为革命筹款。1914年9月奉命返粤,在广州及东莞、阳江、雷州等处,参与策划一系列武装斗争,协助邓铿主持广东的讨袁军事,并受邓委派前往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继又主持驱逐袁世凯心腹、粤督龙济光的军事活动,由于所联络的各路民军举义时不一致而失败。他还为《民国》杂志撰写了《暴民政治者何?》、《开明专制》、《革命与心理》等政论,揭露袁世凯卖国独裁的真面目。

1915年11月,奉孙中山召请赴日本筹商讨袁军事,正式加入中华革命党;12月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负责广东方面军事,得到孙中山拨给的大批经费,由张发奎、薛岳、李扬敬等人协助,在澳门秘密设立讨龙军事指挥机构,同时积极扩展中华革命党组织。次年1月,在惠州等地举兵讨伐袁世凯。

革命宣传

与此同时,朱执信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撰写了许多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政论。在《无内乱之牺牲》、《暴民政治者何?》及《革命与心理》等文中,揭露了袁世凯祸国殃民的罪行,驳斥了当时反动分子把革命者及其主张诋毁为“暴民”和“暴民政治”的谬论,反复指出“民心恶袁”,坚信民主革命必然胜利。

1917年(民国6年)夏,按孙旨意撰写《中国存亡问题》一书,反对参战。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的职务,随孙中山率北京政府起义海军南下护法,从事党务、政治、军事和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协助孙中山以陈炯明统率的广东省长亲军为基础,编练成援闽粤军,占据汀州、漳州地区,发展革命武装。1918年5月,由于滇、桂军阀破坏,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孙辞去大元帅职。朱执信随其离开广州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任与福军及陈炯明军的联络,准备驱逐窃据广州的桂系军阀。朱执信并多次往返广东、福建和上海之间,积极从事驱逐桂系军阀的军事活动,为唤起民众,他还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五四运动”期间,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发表《革命党应该如何》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奉命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担任编辑撰述工作。

转战南方

1920年夏,孙中山决心驱逐桂系军阀,“统一南方”。为此,朱执信于6月下旬再次被派赴漳洲,敦促驻扎该地的粤军西进讨桂。旋又不避艰险前往广州,联络国民党旧部和民军响应讨伐桂系军阀的行动。

1920年8月间,朱执信受孙中山派遣,参与“粤军回粤”之役,对付占据广东的桂系军阀。8月下旬,粤军攻抵东江一带,桂系军阀莫荣新将其主力全部调至前线增援。粤军由于连续作战,十分疲劳,加上兵力还不及桂军,“忽遇强敌,全线为之一阻”。于是双方在东江流域的惠阳、河源、龙门一线呈胶着状态,谁胜谁负,难见分晓。

这时,朱执信旧部、虎门要塞的肇军表示愿意脱离桂军,要求他到虎门主持一切。为使粤军摆脱困境,朱执信冒险进入虎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

不幸牺牲

1920年9月21日,朱执信到虎门调停驻军与东莞民军冲突时被桂系军阀杀害。朱执信牺牲的消息传来,孙中山悲痛地说:“执信是革命的圣人”。“执信忽然殉折,使我如失左右手”。

1920年12月15日,朱执信烈士灵柩由宝璧兵舰运回广州。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东郊东沙马路驷马岗(即今先烈路),孙中山亲自步行执绋,他的墓建于一九二二年。一九三六年,因墓地有白蚁,将遗骸迁到墓南的执信中学,原墓则为衣冠冢。军政府公祭大会,孙中山与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联名致祭文,并亲自出席追悼大会。大会决定建立执信学校以为纪念,孙出席执信学校(今广州执信中学)成立会,亲临致词。

主要作品

朱执信生平著述甚多,以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笔名撰写大量政论文章,载诸国外者有仰光、雪梨、新加坡各埠报刊,中国则见之于《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贡献影响

思想观点

三民主义

朱执信在政治思想上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上系统地阐发了“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土地国有”等思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主张“民族自决”,并且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独立解放运动是“世界革命之一部”。此外,在辛亥革命前,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容,曾作过若干介绍。他同情社会主义,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

唯物主义

朱执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相信科学,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承认人类“是从猴属发达来的”。他反对所谓“精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论调,认为人的精神“依托物质”。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客观世界可知。他说,人的认识“有学而知,有习而得,前者所谓教育,后者所谓经验也”。而“经验”,则是“由事物而生,未有事实,何由有经验”。

朱执信的社会历史观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思想成分。他坚信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封建制度必然进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长久,人类社会必将进到没有国家、阶级的平等、互助的“共产社会”。他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现存的事实”,说“历史上的事迹,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并且指出,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使阶级和阶级斗争“绝灭”。

此外,朱执信还注意从经济上探讨一些社会现象的根源,认为社会的阶级斗争、革命运动的产生,均有经济上的理由。同时他也相信抽象的“互助论”,认为人类之所以能组成社会在于“互助”和“相爱”,说人类“贵互助不贵争斗”。他的社会历史观仍然属于唯心主义。

无神思想

朱执信的无神论思想较为突出。他反对“耶教乃至一切宗教”的有神论。他以进化论思想尖锐地批驳“上帝造人”等谬论,说:只要我们“从进化论入手,则知宇宙中经无数进化而始有人,决非被上帝创造者”。他告诫人们:信教是一种“慢性精神自杀”,我们切不可做“神的奴隶”。他认为,要真实地了解“人生问题”,就必须依据科学的进化论,对于“古来宗教之种种迷谬之传说,不可不从根本上概予打消”。

人物评价

孙中山对于这位忠实亲密战友的牺牲,十分痛惜:“使我党失此长城”,他一再称赞朱执信是“最好的同志”、“为中国有数之人才”。

陈独秀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了朱执信的人生价值:“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其他信息

后世纪念

朱执信墓

朱执信墓,在先烈东路驷马岗,墓园共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宠。碑文、墓表分别由孙中山、汪精卫题书。

1936年秋,遗骸迁往执信中学校内,原墓则为衣冠家。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平方米,墓包呈馒头形,高3米多,周长10余米。1963年3月,公布两处墓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执信(1885一1920),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禹。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文,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力主以革命求共和,反对改良主义。1906年回广州,曾先后参加1910年新军起义、1911年“三·二九”起义和讨袁、护法等武斗争。五四运动后,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先烈东路驷马岗。

孙中山为了纪念他对民主革命的卓越贡献,以他的名字在广州市开办了执信中学。初时有衣冠冢位于执信中学校内,每逢清明,都会有大量的师生校友前来悼念缅怀。其主坟位于广州市沙河顶,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迁至执信中学,原执信中学内的衣冠冢迁至广州市沙河顶。

纪念碑

朱执信纪念碑,在虎门镇海军医院内(现执信公园)。民国十二年(1923年)年立,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朱执信】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朱执信 小编为您整理朱执信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人物明星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