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这正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那种矛盾心理的写照。乐曲真正具备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绘了江南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景,又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内容介绍
曲体结构
《月夜》的曲式是由三个互相对比的乐段组成的,这三个乐段都是用相同的结束句来统一全曲(即“合尾”的形式)。它充分体现了传统民族器乐曲的特点。同时,三段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发展。总的曲式可视为变奏“合尾”式三段体,与传统古曲《春江花月夜》及《汉宫秋月》等变奏合尾手法相同。
第一段
乐曲的第一段(主题)稍长,相当于后两段的总合。舒展而流畅的旋律,表现了月夜的恬静。乐段的特点是不间断的连续发展,虽然在旋律进行中可以找到许多句逗(暂短的停顿),然其进行是连续不断的,很难划分出若干乐句和段落来(无固定的终止);同时又无明显的内在对比。
第二段
第二段(主题的第一个变奏)听起来虽然很有新鲜感,而且在旋律和节奏上与主题形成了新的对比,但仔细分析起来,它的许多因素都是来自第一段的变化重复。其结束句与主题相同。
第三段
第三段(主题的第二个变奏)转为快板,变成四二拍,音乐既生动有力又柔美活泼,与上一个变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其素材仍完全来自主题;其结束句仍与主题相同。由此可见,《月夜》的第三个乐段代表着乐思发展的不同阶段,他是通过单一主题的变奏写成的。这种互相对比而又回到相同结束句以求统一的曲式,典范地体现了民族曲式的突出特点。
演奏技巧
第一段
第一段的旋律以写景为主,音乐的处理要相对平静一些,演奏的速度也应该较为稳定,以每分钟四十二至四十八拍为宜。在运弓速度、力度与揉弦的安排和变化方面要做到细腻而自然,要以音乐的分句和旋律的自然起伏为演奏的基本依据。揉弦的方式要以滚揉为主。压揉为辅。要根据旋律中情绪发展的需要掌握好揉弦的分寸和变化。第二小节和第七小节的“1”以及第八小节的“5”如果能够按照自然泛音演奏,会有更好效果。
第二段
第二段的旋律进行较为流动,速度的变化也比较多,音乐情绪以“借景抒情”开始,继而逐渐过渡到“情景交融”。演奏中要注意分句与旋律重音的合理安排,同时也要加强两手配合的默契感觉。在第四十一小节处,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内心深处的不平静,可将揉弦的方式适当调整为以压揉为主、滚揉为辅,这样发音可以更坚实和深邃些。在演奏小节的快速音符时,左手一定要放松,手指的按音感觉要轻巧而有弹性,奏出柔美而流动的音响,营造出“微风习习、树叶沙沙”的音乐意境。
第三段
尾声部分为较活跃的快板,演奏时开头可以处理为慢起渐快,以表现出幽默和风趣的音乐效果。从五十七小节开始为四个连续上下行一体的滑音,演奏时要注意左指的按音力度不可过大,手腕和手指关节勿软,要和小臂的动作协调起来,在较小力度按音的同时放松虎口,在琴弦上迅捷而有分寸地滑动。否则容易造成左手的滑弦动作僵硬或迟缓,进而直接影响到发音的质量和流畅华丽的声音效果。
背景介绍
《月夜》是刘天华早期的作品,乐曲从1918年开始酝酿创作,1924年定稿。刘天华在1915年秋天谋得常州第五中学音乐教师的职位,这份工作不仅给他带来了生活上的安定,同时也满足了他喜爱音乐的兴趣。他努力工作,在校内积极组织音乐活动,成立了数十人的军乐队和丝竹乐队,通过他的指挥排练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当时的常州颇有影响。在此期间,刘天华深入民间学习音乐,其中曾经多次拜访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去河南民间学习古琴,并对我国宗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间把大量民间优秀乐曲记录了下来。在此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民族音乐创作。
1918年8月,刘天华在暑假即将结束时,从外地返回江阴家中。当夜晚家人在院内纳凉的时候,在庭院练琴直至深夜,在月色下创作出《月夜》的初稿,经过不断地加工修改,于1924年正式定稿。
作者介绍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鉴赏评价
在《月夜》这首乐曲中,尤其是曲式结构上,作者采用了展衍技法,不同于西洋音乐的三段体曲式,在民族音乐曲式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了以极慢板、慢板和快板的三段体曲式结构,以情绪的发展形成音乐的结构,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伥,整首乐曲舒缓宁静,最终又复归深远宁静;以正五声为旋律骨干音,具有鲜明的七声框架内的五声性旋律风格,采用加进变官的六声宫调式,通过对江南美好夜晚的描绘,很好的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是二胡作品中借景抒情的上乘之作。作者还运用民族音乐中常用的“变宫为角”的创作手法,通过调式交替、具有连续切分效果的节奏以及富有特色的四次滑音的运用,把诙谐幽默嬉戏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在乐曲的最后以音型交替的形式平静的结束了全曲,这种民间音乐中“合尾”手法的应用,使乐曲在发展变化中获得统一。
第一乐段
描写玉兔东升,恬静肃穆,月夜良宵生发想往。乐曲以极慢板开始,二胡用流畅的运弓、运指及精微细致的揉弦、换把处理,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天高气爽,风轻恬静,一轮明月初升,夜霭如霜的诗情画意美好月夜。本段以第一小节为核心音调展开,并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中连续出现了七度的跳进,旋律上还先后运用了十六分附点和三十二分附点,使得旋律在波浪起伏的感觉下突出了明月升腾的浪漫景象。一开始左手揉弦以慢为宜,第一个音“6”以迟揉弦的方式出现,出音要柔美圆润,右手的运弓要稳定、连贯、松弛、力度适中,行弓要通畅连贯,换弓要不露痕迹,速度控制在不慢不快之间,心平气和,从容自如。紧接下面的一个小七度的跳进,不用滑揉的方式演奏,用跳指换把,在落音准确的同时,高音的“5”要实按弦,揉弦速度稍加快些,但运弓力量不要爆发,用手腕的力量带动胳膊,控制着发力,有点类似于打太极的感觉,是一种内在力量的发射和持运行。附点节奏的出现,给波动的旋律起到了烘云托月的作用,使得画面开始生动起来,如同明月升腾的景象:时而明月浮现,时而明月冲出云层,时而又如浮云半遮半掩明月,时而几片薄薄的浮云掠过,接下来从第八小节开始,旋律平稳而柔美的进行,右手弓法也大多以连弓为主。旋律的走向也开始节节上升,此时一弓多音也变成了一弓一音演奏,这样运弓的幅度也要开始加大,力度加强,以保持运弓气息的连贯进行,并一步步将旋律推向全曲的最高音“1”。此后乐曲便转入柔美音调,音乐并在此做了柔美细腻的描写,用一弓拉两个四十六音符,也就是一弓进行八个音。好像月亮几经迂回,终于冲出了那些纠缠的云层,散发出入戏的光亮。一轮更加透亮皎洁的月亮,悬挂半空,如水月光,洒满大地、田园、山林、村庄,让人心情愉悦快活。此时演奏方式上,运弓注意匀速、平稳,尽量满弓运行,气息下沉,不慌不躁。因为此处的江南民间音调的出现,在演奏上左手的手法比较丰富,出现了上滑音、回旋滑音。揉弦的以基本的滚揉方式为主,上下滚动快而连续的进行。滑音柔和而连贯,优美而富有歌唱性,以手腕带动手指委婉进行,左右手配合,表现从容不迫的情绪来渲染诗情画意的效果。
第二乐段
描写月挂中天,万物生辉,天上地下美不胜收。此段也是全曲最抒情最富有诗意的一段,音乐变成极慢板歌吟格调,旋律柔美而富有表情,看似平稳的节奏中蕴含着动荡。这是乐曲的核心段落,对运功的要求和左手的控制要求较高,一弓多音的演奏,使乐曲增添了不安定的因素。好像作者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所以在我的理解里,这段的演奏是在看似平稳的气氛和节拍中,运用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但又不能跳出原有节奏的演奏方式。其中的尺度较难把握,节奏平稳中随着情绪的变换激动又有些许自由散板的感觉。第一拍开始,左右手要自然放松,食指换音要粘连柔润,运弓缓慢舒展,平稳深沉,随着右手食指和无名指控制弓毛贴弦力度的加强,将音乐渐强的缓缓传出。在两拍结束后,随着旋律走向速度稍稍加快,情绪随之激动起来,但还要稳在起弓速度的框架里。左手上下换把的手指的贴弦力度要加强,揉弦的频率要加大。随后随着音调的升高,演奏力度逐渐加强,运功幅度宽广,攻速相应加快,保持饱满的力度。特别是高音“5”开始的一弓一音的分弓演奏,要发音饱满,保持每个音的重音头,但声音控制不能爆。给人感觉力量中包含婉转,舒畅中流露忧伤。左手的发音点和右手的运弓力点要同时发出,才能保证音质的效果。当演奏到一弓多音的时候,特别是一弓演奏十六个音符的时候,弓速适当转缓,但行弓速度流畅,在从容里左手起落敏捷,灵活地完成每一个音符的按弦,力度均匀适中,与平稳运弓相配合,从而达到柔美的音色效果。并从这十六个音中的最后两个音“6”和“1”开始渐慢,紧接此段落的最后三小节的演奏,将这个乐段逐渐缓慢结束,以一个呼吸气口的转换开始第三段慢起渐快的转换。
第三乐段
该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全曲最激动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段落,是作者感情集中抒发的激越乐段。这与前两段的抒情板式形成明显的对比。不但演奏速度由原来的极慢板转变成快板,而且力度也由一开始的mf和p两种力度加强到了f。从而表达作者热爱,憧憬,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般采用慢起渐快的方式开始,把第一个音“1”的装饰音“6”自然延长了时值,和“1”实质感觉上变成了两个八分音符,但重音在落在“6”上,而“1”落音时声音稍弱。随着速度一点点上来,力度也随之加强。左手大滑音连续运用的时候,手腕要放松,上下转腕动作要协调连贯,手指力度适中,不能僵硬,并配合右手平稳流畅的长弓运行。在连续几小节的一弓多音的滑音演奏后,紧接的“11”中的“31”可以处理为速度在此急缓下来,并把装饰音“3”力度加强时值延长,左手贴弦力度加大并慢慢滑到“1”,并将揉弦力量落到此音上,作一个大气口呼吸后,音乐逐渐放缓,在泛音“1”上结束,乐曲在静、深、远的意境里完成。
其他信息
社会价值
刘天华具有很深的中外音乐基础研究,因此他的二胡曲目也大多独具特色,雅俗共赏,尤其在《月夜》这首乐曲中,体现了很高的音乐审美价值,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二胡曲。这首乐曲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丰富的一首作品,在乐曲的音调上他采用了传统的江南地方音乐素材,带有浓郁的水乡韵味,同时又借鉴了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手法,使二胡发出了宛如纤尘的妙音,让人忘却世俗的纷扰,聆听音乐带来的安逸。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月夜】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