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的使用通常被视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由于青铜器完全是由手工制造,所以没有任何两件是一模一样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据文献记载,在古人心目中,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盛装物体,一是陈设布列。
自古以来,楚人以“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与创新意识,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奇迹与惊采绝艳的文化,而繁复美观的青铜器可谓是楚文化的代表。说起青铜器,荆州人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荆州作为南方青铜器的重要发掘地,出土过不少纹式繁复、精美绝伦的楚式青铜器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省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1965年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的青铜剑,剑刃薄而锋利,色泽如鲜。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赋诗:“越王勾践破吴剑,专赖民工字错金。银镂玉衣今又是,千秋不朽匠人心”。1978年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华丽,其精湛的青铜冶铸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楚式青铜器具的重要工艺——铅锡刻镂技艺在荆州得到很好的传承。
技艺特色
楚系青铜器纹饰繁复精细,纹饰制模技艺普遍认为已经失传,然而当敖朝宗的楚式青铜器作品公开后,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敖老师用传统方法制作、复制青铜器,其中一道制作工序——铅锡刻镂技艺,其细如发丝的纹饰雕刻手法令不少专家折服。铅锡刻镂技艺要求极高,有二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所以一个精致的云纹盒,要耗时8个月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铅锡刻镂技艺还有一套严格的心法口诀,做工时不仅要心如止水,还要根据不同的工艺流程默念心法口诀,这些心法口诀“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敖氏家族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世代相传,把无形的文化理念转化为操作性强的实用技艺,并在传承中将新的体验与心法融会贯通,丰富了青铜文化的人文内涵。
制模
“制器先有模,无模难成器,成模有尺寸”、“成模上铅锡,刻镂驰其中”。制模有技巧,“圆刮方削成模道,动物成模先观形”、“分划分三四,六八方位出,宫格画纹饰,上下高低皆有度,反复比较能安心。”
雕刻
“万物有型,物象必实,实则可镂”,铅锡刻镂技艺重刀功,雕刻时要“肩背紧、手腕活,脚落地、手落桌”。下刀要“挑刀指用劲,以免伤眼窝”。“用刀力必致,用针力上尖”,尽管花饰繁缛,但是有章可循,“单元相同刻一侧,花形相对刻一片,平起平走刻一排”,这样“每刀相连,前后相引”,方能“四平八稳,镂花凝重”。雕刻过程也是磨砺心智的过程,“恒定心力,眼手一致,宁停不急”,“紧而不急,慢而不松,心气平和”。刻错了也不必担忧,“如有错,宁可错不可乱”。
改动
铅锡刻镂的特点还在于,一旦刻错缺损,不必从头做起,施行局部修复即可,“审形若要改,改动应先思”。
传承现状
铅锡刻镂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复制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精细程度和纹饰的流畅自如,用铅锡刻镂技艺铸造出来的青铜器纹饰造型与出土的古代青铜器极为相似。敖老师的这项技艺成为国家第三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还入选上海世博会,并获得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等各项奖项,他本人也被省文化厅评为铅锡刻镂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而敖老师之所以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与他们家世代相传的手艺是分不开的。
敖师傅家修复、复制古代青铜器的技艺世代相传,敖朝宗作为第四代传人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和外祖父学艺20余年。其子敖兴华为第五代传人。一家人如今经营着敖氏家庭作坊。敖朝宗致力于文物修复及仿复制,曾多次受邀湖北省考古所、湖北省博物馆,参加文物发掘与文物复制工程。
如今,敖朝宗已将自己的青铜器作品投入市场,让青铜器不再成为遥不可及、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工艺品,让更多的人能进一步的了解蕴藏在青铜器背后的文化内涵。敖朝宗已经将这门技艺传给了他的儿子及儿媳,一家人都从事着青铜器的制作。敖老师说,艺术离不开生活,他们凭借这门手艺老老实实吃饭,希望能将这门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铅锡刻镂技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铅锡刻镂技艺 小编为您整理铅锡刻镂技艺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