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鹧鸪戏

时间:2024/9/19 22:49:5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鹧鸪戏是山东省稀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淄博一带流传了240余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稀有剧种,也是全国惟一一个由村完整保护下来的剧种。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剧种,其演唱特点是在每句的唱腔中加入似鹧鸪鸣叫一样的拖音,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亲家斗调、悲、刨等15个曲牌。2011年05月23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申报的“鹧鸪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Ⅳ-146
  • 申报地区: 山东省
详细介绍

剧种简史

鹧鸪本来是一种鸟,叫声婉转悠扬。鹧鸪戏就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而表演的一种民间稀有剧种,产生于清朝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0年4月20日,全国稀有剧种鹧鸪戏研讨会在鹧鸪戏的起源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的上河村召开。2006年12月,鹧鸪戏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10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1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鹧鸪戏榜上有名。

据崂山碑志载:清乾隆年间,有带发尼姑在崂山云海庵出家。在长期的修行中,从鹧鸪鸟的鸣叫中悟出了一种声腔,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众人听后交口称赞,在传唱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鹧鸪调——鹧鸪戏的雏形。为了将鹧鸪戏传承下来,该尼姑来到孙家庄(该庄后改名为上河村),每天在槐荫树下传授此戏。孙兆初及当时的部分村民即成为第一代传人。

后来的鹧鸪戏传人继承了前代艺人的唱腔和表演形式,进一步更新了服装,增加了演出道具,使鹧鸪戏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种,到第四代班主孙继康时达到高峰。与淄博五音戏被并称为“姊妹剧”。新中国成立以后,鹧鸪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才艺俱佳的演员。到第7代传人时,重新创作和排演了十本连台戏《姜太公》等。

艺术特色

鹧鸪戏的服装、化妆、表演形式、念白等既有地方特色,又吸取了京剧精华。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鹧鸪戏的每一句唱腔的中间都带有拖腔,拖腔有悲调也有喜调,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鹧鸪戏最初唱的是民间小调,后来发展成小戏种,内容以小戏为主,后来吸收了京剧等大戏的精华以后,开始排演《穆桂英征南》《太公传》等大戏,成为独具风格的品牌戏种。

鹧鸪戏的唱腔与念白取材于临淄方言,又吸取了京剧的精华,既大气规整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匀板、爆娃娃、亲家斗调、刨等十五个曲牌,主要唱腔是板腔式,个别唱腔是曲牌式。鹧鸪戏的很多唱腔中都带有拖腔,如同鹧鸪鸣叫,十分婉转动听。鹧鸪戏的念白采取地方语言与京剧语言相结合的形式,在念法上是不同的,戏中社会上的上层人物,模仿京剧道白,抑、扬、顿、挫,“正儿八经”;而社会下层人物则用方言道白,直来直去,妙趣横生。戏中人物泾渭分明,易看易懂。鹧鸪戏服装、化妆、表演形式上有着独特之处。如脸谱:闻太师、包拯、孟良等人物的脸谱与京剧截然不同。

鹧鸪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二胡、三弦、月琴等。打击乐器有有小鼓,大锣,手锣,钹,铙钹,战鼓等。鹧鸪戏中,打击乐占重要地位。

传承意义

鹧鸪戏的鹧鸪戏是非常贴近其流传地域环境的一个戏种,保持了原始自然的本色,起源于自然声音的鹧鸪戏,与京剧精华的密切融合,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戏种,对研究中国音乐、戏曲、方言、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现状

2000年, 淄博市鹧鸪剧团成立。目前,该剧团年轻演员缺乏,老演员心有余而力不足,亟待传承与发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鹧鸪戏】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鹧鸪戏 小编为您整理鹧鸪戏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