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巴当舞

时间:2024/9/19 22:49:2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巴当舞是甘肃东南部定西岷县一带汉、羌族群众口唱古羌语(部分衍化为藏语)、手摇“巴当鼓”列队踏步而进行的一种既源于古羌人“祭山庙会”的古老的民间舞蹈,也是当地先民们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礼仪活动。2011年5月23日,甘肃省岷县申报的“巴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Ⅲ-108
  • 申报地区: 甘肃省
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在甘肃岷县小寨、中寨、堡子等乡(镇)的部分村社,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村民集体舞蹈。据传巴当舞是羌藏文化的遗存,流传于明宣德年间。“巴当”一词,实为“播(鞉)鼗(tiao)”一词的方言读音,讹传为巴当。播,即用手摇。鼗,即鼗鼓(手鼓)。

艺术特色

基本动作

“巴当舞”的过程大致由“安场”、“敬山神”、“扯节勒”三部分组成。“安场”是“巴当舞”的第一部分,本村男子在“春巴”的带领下,手摇长柄“巴当鼓”,口唱古羌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列队开始尽情的舞、尽情的唱。在安场阶段,最常见的舞步有直脚步、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滩、澳洋洋、古艾、撒艾等。一种步法、一种唱腔,场面庄严、热烈,充满神秘色彩。安场之后是“敬山神”。“敬山神”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春巴”点燃大火,引领舞者开始“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下尽情舞蹈。“敬山神”步法与“安场”又有不同,主要有澳乃洋撒、澳达、沙母洋、澳呦呦等。“巴当舞”的步法沿袭了唐宋时期的“踏歌”,舞蹈表演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审美感;唱腔原始古老,歌声悠扬婉转,富有很强的抒情趣味,是当地羌、藏、汉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真挚感情的集中表现。敬山神结束后是“扯节勒”,这是“巴当舞”的第三部分,所有舞蹈者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同时,他们还合唱酒曲、茶曲,围观的群众也参与其中,或拍手、或歌唱,藏汉语混杂,气势磅礴,非常壮观。

道具

“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道具叫“巴当”,这是原始社会先民们模仿声形音像而创造的一种乐器,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特制而成。“巴当”这种乐器具古代称作“雷鼗”,俗称“拨浪鼓”、“长柄鼓”,早于堂鼓、悬鼓、腰鼓、扇面鼓,直径约中寨古庄、根扎路、乔家沟、等部分村社家家都有,一户一个。距考证,“巴当”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古代,“巴当”是神灵之物,非常高贵,每年只在春节期间舞蹈时用,其余时间悬挂于墙壁,不得随意敲动,否则会惊动神灵,降祸于人间。

训练

在“巴当舞”中,最关键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领舞者,他们是这种古老文化的继承者、传承者与教导者,一个寨子选一个,代代相传。“春巴”是“巴当舞”的核心,上任都前要接受严格的藏文《巴当舞曲》与步法的训练。搞好训练“春巴”是春巴的重要职责,每年从腊月日开始,“春巴”将本寨子各家各户的男子召集起来进行分工,分别教给舞步、敲打“巴当”的技巧以及部分唱词,对进行“巴当舞”进行排练,从此,一年一度的盛大庆典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传承现状

2004年,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将这一古老民间舞蹈搬上舞台,参加全省特色文化大省节目调演,引起反响。

2005年,《巴当舞》参加全省春节联欢晚会,受到好评;此后,《巴当舞》亮相各类文艺演出活动,深受观众喜爱。

2011年5月,“巴当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9月,《巴当舞》作为我省唯一参赛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活动,以极具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和充满阳刚之气的节奏美、旋律美,以及独特的地域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舞台表演,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传承意义

巴当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它不但保留了极其古老的原始美、野性美,而且富有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充满了阳刚之气。同时,巴当舞也是藏汉羌族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亭亭玉立的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巴当舞】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巴当舞 小编为您整理巴当舞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