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项目
1、天桥摔跤(北京市),编号:Ⅵ-21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宣武区
(3)保护单位:北京付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
2、摔跤(朝鲜族摔跤),编号:Ⅵ-21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吉林省延吉市
(3)保护单位:延吉市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
3、摔跤(彝族摔跤),编号:Ⅵ-21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3)保护单位: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4、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编号:Ⅵ-21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
(3)保护单位:岳普湖县文化馆
5、摔跤(沈阳北市摔跤),编号:Ⅵ-21
(1)批次/类型:2021年(第五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辽宁省沈阳市
摔跤简介
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桥摔跤——中国式摔跤,它曾经流行于老北京天桥,也曾经是人们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中国式摔跤这个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格斗技巧,在经历了上世纪初的短暂流行后,却在几十年内几乎销声匿迹。
天桥摔跤场曾名噪一时,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过沈三(沈友三)、宝三(宝善林)、张狗子(张文山)、满宝珍等著名摔跤健将。摔跤作为一种体育竞技运动,具有对抗性质的比赛项目,而天桥摔跤场则是说说练练,虚实结合的表演赛,既有功夫,也有趣味,使人赏心悦目。
比赛开始前,照例先“圆粘子”(江湖术语:招来观众之意),艺人们边喋喋不休地说话,边绕场漫步,同时穿好褡裢,“褡裢”为数层粗白布纳成的半袖、无领、露胸的跤衣,腰间用骆驼绒绳系紧,下穿深色中式灯笼裤,足登刀螂肚的薄底靴。据说这一扮相,还是清朝“善扑营”传下来的标准运动服呢。原“善扑营”是官办摔跤训练场,跤手称为“扑户”,分头等扑户、二等扑户等等,宫中遇有宴请蒙古诸王时,则令献技,有时皇帝也到场观看。除善扑营外,摔跤在民间也广泛地开展起来,成为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摔跤渊源
清康熙年间,北京天桥出现了市场的雏形。至清末民国初年天桥市场发展很快,先后出现很多撂地演出杂技、武术、中幡、摔跤、戏法、说书的地摊。“撂地”是在平地上支个棚,棚中设板凳座位的演出。其中中幡、摔跤是撂地表演中最红火、最火爆、最受游客欢迎的项目之一。
摔跤又称中国式摔跤,它融合了历史上各民族跤手之所长发展而来的。摔跤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到了清代,清朝统治者崇尚武功,建立了“善扑营”,专门选拔训练优秀跤手拱卫京畿。清朝灭亡后,善扑营扑户流落于民间,开设跤馆或街头卖艺。天桥市场、天津“三不管”等地是摔跤卖艺最为集中的地方,在天桥专业撂地摔跤的首推沈三、宝三,他们都是清善扑营头等扑户宛八老爷(宛永顺)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天桥宝三跤场在宝三的执掌下,摔跤第二代传人陈金权、马贵宝、傅顺禄、徐茂等人各个身怀绝技,轮流上场献艺。宝善林先生把单一摔跤表演逐渐演变成艺术摔跤形式,同时吸收了相声表演的艺术形式,摔跤表演翻打跌扑精彩激烈,解说语言丰富、滑稽幽默,吸引了大批观众,每天开场前座无虚席,争相观看。天桥摔跤虽然培养了第五代传人,但没有生活保证、没有固定的训练场地也造成后继乏人的原因,所以传承工作仍存在着危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摔跤】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