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1976年,宜兴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了大量紫砂陶残器。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鉴定,这座紫砂古窑址的年代为北宋。1966年南京出土的吴经墓(明嘉靖12年墓葬)紫砂提梁壶一件,其紫砂造型,制作技法与羊角山宋窑残器的拼复件对比,完全一脉相承。
宋代诗人欧阳修、梅尧臣等的诗作中,也都有关于紫砂茶具的诗句,明正德年间,见诸文献的记载的杰出陶工有金沙寺僧和供春。
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先有董翰,赵梁,元畅,时鹏“四大家”,继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家”。其中以时大彬最负盛名,其制壶技法一改早期的制法,完全改用槌片、围圈、打身筒的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是紫砂技艺上的一个飞跃。
明末至清雍乾年(十七世纪晚期至十八世纪初期),紫砂工艺向装饰纹样,花样图案造型发展。明末项圣思所作“桃杯”(藏于南京博物院),制作技巧精细,形象完善,结构纤密。这一阶段最突出的代表为康熙晚期的陈鸣远,作品以技巧和创意见称。
十九世纪早期紫砂风格有很大转变,关键人物是仕子学者陈鸿寿(号曼生),他对紫砂陶艺的贡献,是第一次把篆刻作为一种装饰手段施于壶上。清道光、咸丰年间,紫砂艺术家邵大亨,作品选泥精练,造型深邃,技艺高超,开一代纤巧糜繁之风,赢得盛誉。
抗日战争时期,紫砂行业急剧衰弱,到1948年时,能够坚持从事紫砂陶制作技艺的艺人屈指可数,传承数百年的紫砂陶工艺的处境岌岌可危。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七位紫砂艺人为“技术辅导”。开始了新一代紫砂艺人的培养和手工紫砂陶艺的传承工作。
截至2012年,宜兴从事紫砂陶生产制作的人员约20000人左右。制作人员既有宜兴本地人也有外来从业者;既有受过专门美术教育的大学生,也有师从老一代传统艺术家的艺人;既有教授讲师,也有专科学生。
工艺特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又分圆器和方器) 、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
紫砂茗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有朴实的实用造型,也有奇巧的怪异造型,但总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类:几何型、自然型(花素器)、筋纹器及水平壶和茶器等,在紫砂茗壶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中,几类造型的壶都有制造,但每个时期的主流却有所偏重不同的造型,艺术风尚及发展趋势。
紫砂陶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篆刻不同于其他的雕刻,如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和其他陶瓷雕绘等,它是在紫砂壶坯的表面上进行刻画的,要注意克服壶坯表层的凹凸不平和复杂的线条。虽然篆刻书画是制作紫砂壶的最后一道工序,书画素材的选取和作画的笔法差不多与中国国画相类似,即是有书有画,外加还有作画者的款识印章。但是,在布局上,紫砂陶刻艺术与国画的做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紫砂陶刻艺术要遵照紫砂陶器的造型分别作画,且要求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这就对作画者的技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般先是在壶坯上写上书画,然后依据所作书画来进行篆刻。刻字时要横平竖直,要把字刻得圆润,并且笔画顺序要遵循规律,使书画结构相对应,笔法清晰明了。
篆刻所用的刀法大致可总结为“划、竖、撇、踢、捺”这五个字。刻“划”的刀法是先下后上;刻“竖”的刀法是先左后右;刻“撇”的刀法为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的刀法是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的刀法是先上后下。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刀法除了“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外,还包括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这些都是金石用刀技法。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作品手法独特、别具匠心,雕刻者以刀为笔,把中国的古朴文化,诸如书法、国画、篆刻等众多艺术汇集在一起,融合于一体,难能可贵,形成了具有特有的民族工艺特色。
紫砂陶刻是以刀为笔,把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刻相容在一起,融为一体,其题材广阔,内容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刻画素材多种多样,如自然山水、花香鸟语、人物图案等。而紫砂陶刻装饰艺术作品更是包括中国历史上的各种书法,有草书、隶书、楷书等,还配有图形,真是可以说是图文并茂。除了最常使用的陶刻之外,还有捏塑、彩绘、镶嵌、贴花、调砂、泥绘、印板等等。比如镶嵌有“色泥镶嵌”、“瓷珠、釉珠镶嵌”、“螺钿、玉石镶嵌”、“金银丝镶嵌”等等。泥绘是用紫砂泥浆堆绘于壶坯上,有仙鹤、鱼以及人物等多种形状;印板是把所需要的装饰图案刻在以木、石、陶等为材质的一块平板上,把泥片放在上面拍打,这样所需要的装饰图案的就印在泥片上,然后再用泥片制作壶坯。在紫砂陶的装饰上无论采用那种方法,都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宜兴紫砂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具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技艺流程、器物造型、装饰、使用及审美理念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体现着一种东方民族工艺的智慧。
紫砂技艺一直富有实用和艺术鉴赏的双重特色。经过千百年的传承,紫砂陶器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传统文化内涵等方面,迄今仍呈现良好的状态。
传承人物
汪寅仙,女,汉族,1943年生,江苏省宜兴市丁山镇人。2007年6月,汪寅仙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徐秀棠,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江苏省宜兴市人。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吕尧臣,男,汉族,1941年生,江苏省宜兴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12年12月,徐秀棠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宜兴市申报。
保护措施
由于紫砂制陶的原料是一种稀缺矿产资源,已被过度开发和滥用。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紫砂制陶精品越来越少,杰出的紫砂陶制作技艺受到了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2007年4月,中国首部为保护传统制作技艺、矿产资源及紫砂制品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正式实施。2018年1月21日,上海文史研究馆工美研究社在宜兴设立紫砂文化研习基地。该平台将积极开展紫砂文化的研究、交流、展览、宣传、推广等活动,培养、发现、推介杰出紫砂人才,以此激发紫砂文化的创新活力。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