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锦歌

时间:2024/9/19 22:14:0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锦歌,原名歌仔或什锦歌,又称乞食调。1953年定名为锦歌。这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形式,是福建省闽南地区传统民间曲艺之一,流行于以漳州为中心,包括厦门、晋江、龙溪在内的闽南平原地带及台湾省和南洋诸岛华人聚居地等。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Ⅴ-26
  • 申报地区: 福建省
详细介绍

艺术特色

锦歌的表演形式为多人围坐演唱,同时分持琵琶、洞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双铃等自行伴奏。

锦歌的唱腔风格大致要分为堂、亭两大流派。堂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受民间歌谣,擅长唱"杂念调"。

锦歌的曲调丰富繁杂,大体可分为四类。一类叫"杂念仔"、"杂咀仔",唱腔近于念诵,自由活泼;一类是"四腔仔"、"五腔仔",也叫"七字仔"、"大调"或"丹田调",是锦歌独具风格的基本曲调;一类叫"花调"、"杂调";一类是"顺乐曲"。

演唱形式有一人唱念,两人对答,三、四接着唱念,也有自唱乐队伴秦的。漳州市的围坐弹唱多,厦门有许多节目是站着演唱,并借助动作来表现。

锦歌的主要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八小节:《妙常怨》、《董永》、《井边会》、《吕蒙正》、《刘永》、《寿昌》、《闵桢》、《高文举与玉贞》。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曲目,如《长工歌》、《送郎参军》等。

传承意义

锦歌曲目,故事完整内容较长的称"大柱",摘唱某些段落为"小折",传统曲目有一二百个。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今人们对于锦歌的兴趣日益淡漠,锦歌艺术面临随时可能消亡的危机,需要设法加以保护。

漳州锦歌植根于民间大众之中,曲调优美流畅,唱词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锦歌是闽南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之一,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把锦歌也带至台湾,并与当地民歌、调相结合,形成了"歌仔",因此专家认为,锦歌是歌仔戏的"老祖宗"。锦歌与台湾歌仔戏的密切关系,使锦歌艺术成为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彩色纽带。锦歌是通过劳动人民(演唱艺人)根据各自所处的民族地域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群众的审美理想追求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而创造的智慧结晶,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调分类

锦歌的音乐曲调分为3大类:①杂碎仔、杂念仔。唱腔近于念诵,自由活泼,变化较大,是由民间歌谣发展而来,多唱长篇故事,如《王昭君》、《杂货记》、《火烧楼》等;②五空仔、四空仔。锦歌独具风格的基本曲调,包括多种富于变化的唱腔,如用于悲调的“倍思”和以五空仔与其他曲调揉合形成的“安童闹”、“土地公”、“大吃啰”等;③花调仔、杂歌。 来源于南词小调和四平、乱弹、傀儡戏的部分曲调,主要有〔红绣鞋〕、〔白牡丹〕、〔花鼓调〕、〔送哥〕、〔紫菜歌〕等,可以单曲反复演唱,也可以曲牌联缀演唱。另外,还有一些器乐曲,如〔八板头〕、〔清夜游〕、〔西湖柳〕、〔银柳丝〕等,作为独奏或伴奏用。锦歌的演唱分为亭、堂两大流派。亭字派主要在城市中流传,唱腔比较幽雅细致,采用南音、十八音的曲调较多。

使用乐器及指法也与南音接近,主要乐器有琵琶、洞箫(或品箫)、二弦、三弦及木鱼、小叫、双铃、盅盘等。堂字派主要流传在农村中,唱腔粗犷有力,曲调接近民间歌谣,尤擅唱杂念调,旋律灵活,变化多样。使用乐器因地而异,有用月琴、二弦、三弦、渔鼓、小竹板、双铃的,也有用秦琴、椰胡等乐器的。各地盲艺人都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弹(拉)自唱。

主要曲目

锦歌的主要曲目有四大柱:《陈三五娘》、《秦雪梅》、《山伯英台》、《孟姜女》;八小节:《妙常怨》、《董永》、《井边会》、《吕蒙正》、《刘永》、《寿昌》、《闵桢》、《高文举与玉贞》。还有一些以当地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曲目。3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南领导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都产生了一些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曲目。如《长工歌》、《送郎参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锦歌得到新的发展,也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锦歌】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锦歌 小编为您整理锦歌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