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城市人文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南平南词

时间:2024/11/21 20:56:28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南平南词是流行于福建北部南平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一般认为是江南地区的南词于清嘉庆年间由苏州传入南平之后逐渐与当地的传统民歌小调融合发展而成。南平南词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主唱,另有多人分执不同乐器列坐周围,按照不同的行当轮递配合说唱。南平南词在今天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遗产项目编号: Ⅴ-16
  • 申报地区: 福建省
详细介绍

历史溯源

南词戏流行于福建省南平地区。相传它是从滩簧小调发展来的,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滩簧小调从苏州传入南平,并与闽北的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原为滩簧小调,唱、白均用苏州"土官话",以唱为主,间以说白。曲调有"大调"与"小调"两类,以南词八韵为其基本调。又因滩簧直接受苏州昆曲影响,保留有[泣颜回]、[耍孩儿]、[一枝花]、[将军令]等曲牌。而清唱的曲目也多来自昆曲剧目,如《断桥》、《秋江》、《出塞》、《白蛇传》、《西厢》、《拜月》等。清中叶至民国期间,南词在南平得到了发展。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成立的第一个班社叫"静逸轩"。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成立有"以成社",清同治十年(1871年),南平天主教徒组织"三德堂",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同乐轩",民国5-35年(1916-1946),又有"鹤鸣社"、"庚韵琴社"等组织。民国26年(1937年),顺昌元坑泽坊农民自发组织"乐春社"。

艺术特色

南词是坐唱形式的曲艺,演唱者三、五人至十余人不等,各操扬琴、三弦、琵琶、笙、苏笛、壳胡以及大锣、大钹、词钹、渔鼓等乐器,边奏边唱,大多以昆曲戏文为主,其律柔美优雅,婉转动听。后来,为了使典雅的昆曲文词变得通俗易懂,南词演唱时逐渐改长短句为七字句,以适应城乡中下层广大听众的口味。

俗称"八韵南词",即正板唱八句,一句一个韵,古称"八韵"传统剧目有:《出猎回猎》《昭君出塞》《白蛇传》《僧尼会》《牡丹对药》《西厢》《借衣劝友》等本戏和折戏,解放后曾整理剧本60多出。

传承价值

南词在18世纪后期传入南平,刚刚传入时即出现过著名的活动班社"静逸轩",至今已历二百多年,传人有9代之多,艺术传统相当深厚,艺术生命力十分顽强。但是,南平南词在今天的发展中出现了问题,后继乏人,困难重重,急需加以扶持和保护。

申遗成功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南平南词】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南平南词 小编为您整理南平南词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城市人文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