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苗族“俗无文字,交质用竹木刻数寸,名为‘刻木”。婚嫁则“姑之女定为舅媳。倘无子,必重献于舅,谓之外甥钱,否则终身不得嫁或招少年往来”。
《贵州志略》亦有苗族“刻木示信,犹存古风”的记载。
表现形式
刻道是苗族歌手必备之物,其形状并无定规,以携带方便为准,但除把柄外,均分为九小格,三方刻有字符,共27节。木刻符号并不复杂,笔画以横竖叉为主,但每一格中的上下符号不可倒置,否则即会错乱,造成问非问,答非答。同时,符号之间无较特殊的区别,乃视刻于何格而不同。
刻道歌在接媳妇、嫁姑娘或姑娘回娘家时皆唱,有少数村寨建房造屋时也唱。唱歌时宾主各选出一名歌手,一人为主,一问一答。其唱法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从正面平道唱起,直线上升,即从一格唱到九格,再从侧面一至九格到斜面一至九格;另一一种唱法是先唱平道后,每一格都先唱正面,然后从侧面到斜面,唱完一格再唱下一-格,以此类推,上升至第九格, 再从九格依次往回唱;第三种唱法与第二种正相反,即从第九格唱起,倒转来唱。这种唱法难度较大,有些歌师传歌时,采用这种唱法以使新手加强记忆,出师后方能横唱顺唱,对答如流,得心应手。
刻道一般的唱法是每小格三向三答共六次,即六首歌。一问刻的什么形状;二问刻在哪一面哪一*格;三问刻的什么内容。一问一答,共需唱168首歌,每首歌无固定行数,问短答长。若以每首歌平均12行计算,计2016行。唱时,往往从“开亲说古”唱起,再加上歌手们的即兴盘问,旁生枝节,故有“七天七夜也唱不完,少讲也有一万行”之说。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苗族开亲歌》,即《刻道》,产生于苗族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之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虽然有关于民族迁徙、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内容,但与那些反映创世、开天辟地、人类起源等的古歌古词神话不同。它所反映的主要是舅权制下的婚姻状况,被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称为“苗族最古老的婚姻‘活化石”,在苗族发展史的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石光明,男,1941年6月日出生。王安江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吴治光,男,1946年9月出生。吴治光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吴通贤,男,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施秉县申报。项目名称:刻道。
保护措施
2011年8月,潘家相私人苗族“刻道”文化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以“刻道”文化展示为主,同时展示苗家人使用的反应苗族历史文化、生产生活及宗亲礼教等为内容的纺织床、睡席、梭衣篚、斗笠、簸箕和刀具等。
社会影响
2014年9月28日-10月7日,首届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生态旅游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施秉云台山开幕,“刻道”文化在旅游节上被展示。
2012年2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刻道”在文化节上文化被展示。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刻道】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