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溯源
早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友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各地多半在农忙之前或收获之后,搭起歌台,进行比试;中秋节时,还把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
艺术特色
中山咸水歌的主要类别包括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和叹家姐等。
代表作品
《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
传承意义
坦洲是中山民歌的发祥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山咸水歌曾鼎盛一时。文化大革命期间,咸水歌被禁唱,十年的断层对坦洲的咸水歌冲击很大,今年七十岁的老人可能还依晰有记忆,而50岁的人只能是会唱一点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代著名歌手,如由五十年代起就全国、全省闻名,一直是咸水歌顶梁柱的歌王何福友、梁容胜、陈石等相继去世,现在坦洲现存能有系统地唱咸水歌的已不会超过10人,而且他们大多年事已高。
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中山咸水歌】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中山咸水歌 小编为您整理中山咸水歌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