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梗概
在抗日战争时期,鲁南枣庄矿区有一批煤矿工人和铁路工人,由于不堪日寇的屠杀和蹂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秘密地组织和武装起来。他们杀鬼子,夺取敌人的武器,发展成一支短小精悍的游击队,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临枣线上展开武装活动。以后他们又西去临城附近,以微山湖为依据,坚持津浦干线的对敌斗争。在斗争中,他们发挥了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顽强的斗争意志。几年来他们在铁路线上破铁路、撞火车、夺物资,在火车上打歼灭战,创造出许多惊人的英雄事迹。敌人也曾疯狂地对他们反复进行“清剿”、“扫荡”,组织无数特务队对付他们,但都被他们一一粉碎。铁道游击队迎接了最残酷的考验,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最后迫使近千的鬼子铁甲列车部队,向他们投降。日本鬼子投降后,蒋敌伪合流,进攻解放区,他们又顽强地进行阻击战。小说到此结束。他们转入主力部队,以大规模的运动战来歼灭蒋军,解放全中国,是以后的事了。
作品目录
第一章 王强夜谈敌情
第二章 老洪飞车搞机枪
第三章 合伙开炭厂
第四章 来了管帐先生
第五章 政委和他的部下
第六章 小坡被捕
第七章 血染洋行
第八章 山里来了紧急命令
第九章 票车上的战斗
第十章 初会微山湖
第十一章 夜袭临城
第十二章 敌伪顽夹击
第十三章 进山整训
第十四章 出山
第十五章 渔船上
第十六章 小坡和王虎
第十七章 地主
第十八章 在湖边站住脚了
第十九章 打冈村
第二十章 六孔桥上
第二十一章 松尾进苗庄
第二十二章 站长与布车
第二十三章 拆炮楼
第二十四章 微山岛沦陷
第二十五章 她的遭遇
第二十六章 三路出击
第二十七章 掩护过路
第二十八章 胜利
后记
《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
人物介绍
原型
刘洪:铁道队大队长洪振海、刘金山
李正:铁道队历任政委杜季伟、张洪义等
王强:铁道队副大队长王志胜
彭亮:铁道队队员曹得清
鲁汉、林忠、小坡等:曹德全、李远生、徐广田等铁道队的英雄们
芳林嫂:时大嫂、刘桂清二嫂、尹大嫂三位妇女
创作历程
作家刘知侠似乎生来就是要与铁道游击队结缘的。
1918年,他出生在河南省汲县(今卫辉市)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道班房里的护路工,道清铁路就从村边经过。天天看着火车飞驰、在铁道旁捡煤核的他,很早就学会了扒火车。十几岁时,刘知侠当过火车站的义务服务生,对铁路职工、行车制度都了若指掌。1938年到1939年,他又曾随抗大一分校两次深入敌后体验生活。这一切,都为他创作《铁道游击队》打下了基础。
据刘知侠的夫人刘真骅回忆,刘知侠与铁道游击队的首次亲密接触缘于一次英模大会。“1943年夏天,山东省军区召开全省的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大会。知侠所在的《山东文化》编辑室的同志都投入了这一工作。就是在这次英模会上,他认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感人至深的抗敌事迹,知侠当即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
1944年和1945年,刘知侠又两次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同游击队员们生活和战斗在一起,积累了丰富真实的创作素材。1946年,正当他要动手写作时,解放战争爆发,他受命执行新的任务,创作一直搁置到1952年。那年,时任山东文联编创部部长的刘知侠请了一年长假,在济南大明湖畔赶写《铁道游击队》。
写这部书,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刘知侠颇费周折。在《铁道游击队创作经过》中,刘知侠曾这样写道:“我事先剖析了一遍《 水浒传》,在写作上注意以中国民族文学的特点来刻画人物,避免一些欧化的词句和过于离奇的布局和穿插,把它写得有头有尾,故事线索鲜明,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小高点。”
十年磨一剑,鞘出谁争锋。从1943年邂逅,到1953年成书,刘知侠整整用了10年时间。
成就与影响
小说出版后,立即成为抢手读物,并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
作者简介
作者车承友,笔名刘知侠。刘知侠是素材提供者之一。
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建国以后曾先后担任济南市文联主任、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党组书记、《山东文学》主编、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级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精灵世界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铁道游击队(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