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大田自然保护区

时间:2024/9/19 18:52:0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76年建区)
  • 所在地/隶属: 海南省东方市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1976年5月成立大田坡鹿保护区。

1986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地势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属地势较平缓的丘陵地区,海拔在30~80m之间,面积约1314hm2。

气候

保护区地处热带干旱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019mm,年蒸发量可达到1929.1mm,总体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旱季长达7~8个月,雨季2~3个月。

植被

植物生态群落独特,生物复杂多样,植被属较典型的干旱热带稀树灌丛草原,素有“小非洲”之称。保护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季雨林、砂生灌丛林、低平热带草原、人工草地和人工林。

保护对象

植物

维管束植物602种。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季雨林、砂生灌丛、低平热带草原、人工草地和人工林。常见的植物有:黄花犁、木棉、乌墨、白格、黑格、厚皮树、细基丸等。海南坡鹿经常采食的植物有:海金沙、狭叶海金沙、暗罗、东方闭白格,黑格香附子、铺地黍、细柄黍、白茅、黄茅等。

动物

兽类36种,占海南省陆生兽类种数(76种)的47.4%;鸟类79种,占海南省鸟类种数(356种)的22.2%;两栖类11种,占海南省两栖类种数(39种)的28.2%;爬行类18种,占海南省爬行类种数(116种)的15.5%;还有鱼类8种,昆虫109种。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海南坡鹿、黑鹳和蟒蛇;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穿山甲、黄喉貂、小灵猫、海南兔、水鹿、黑翅鸢、鸢、白尾鹞、松雀鹰、游隼、红隼、原鸡、褐翅鸦鹃、斑头鸺鹠、领鸺鹠,短耳鸮、领角鸮、虎纹蛙等21种。常见的野生动物除海南坡鹿之外,还有野猪、赤麂、蟒蛇、海南兔、海南山鹧鸪等。

重点对象

海南坡鹿(Cervus eldi)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度濒危”(CR)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将其列为“濒危”级。它的野生种群仅见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大田地区。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就地保护

根据大田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坡鹿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①围栏保护工程:围栏是保护海南坡鹿的重要措施之一。1995年已将大田自然保护区全部围上,并在区内划分了若干个平时不封闭的小区。

②坡鹿饮水工程:大田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十分干旱的地区,每年旱季达7到8个月,为解决坡鹿饮水问题,在保护区内较低洼处挖掘水池,在雨季蓄存雨水及收集土层中涵养的水分,先后挖掘10多个坡鹿饮水池,保证了坡鹿的饮水。

③重新划定保护区边界:保护区初建时权属问题没有解决,在管理中经常与群众发生矛盾,1985年当地政府对保护区边界进行调整,使保护区有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坡鹿有了真正的家园。

④更新植被:A、火烧更新植被;B、疏伐或皆伐灌木,对较高的灌木林全部伐掉,对较密的灌木进行疏伐,这样有利于草类的生长,增加鹿的食物;C、人工种植优质牧草。如:种植巴西苜蓿、象草、黄草等,对改善生境质量,增加坡鹿生境容纳量有重要意义。

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⑤设立哨所:保护区已建立9处哨所,常年有人住守、巡逻。

⑥灌溉工程:1995年从大广坝灌溉渠道引水到保护区,1996年已开始受益,这一工程将继续向保护区内部扩展。

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从1990年底开始,先后向7个点迁移了坡鹿。从1990到1993年向邦溪自然保护区引进18只。1994年枫木鹿场引进10只,1995年上海野生动物园引进10只,1996年琼山市山湖热带野生动物园引进15只,1997年三亚市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引进20只,金牛岭公园引进4只。以上这些保护措施将使坡鹿种群不断扩大,以摆脱其濒危处境。

地位价值

海南坡鹿(Cervus eldi)是中国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被列为“极度濒危”(CR)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CUN)将其列为“濒危”级。它的野生种群目前仅见于海南岛东方市的大田地区。保护海南坡鹿,对于保护全球生物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大田自然保护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大田自然保护区 小编为您整理大田自然保护区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