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历史
黄花山文化底蕴深厚,道教文化自明洪武三十一年就在黄花山传播,万历三十八年敕建了黄花山兴隆观,并赐岚峰道长为高子真人,当地人将此道观俗称为“铁瓦寺”,山顶还建有古烽火台。清康熙二十四年又敕建万寿兴隆观,将铁瓦更换成黄色的琉璃瓦,并被封为御用庙观,受北京理藩院管辖,观中道士为皇家谒陵咏经服务。黄花山南麓建有荣亲王等六座清王爷陵寝、清东陵风水墙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明朝时期,此山即有名。明朝人马思恭对山之美景赞叹有加。“群峰幽岫,又若星罗,空水澄鲜,碧天一色,红尘渐远,白云顿兴。
从清康熙年间《蓟州志》收录的明朝人马思恭《黄花山兴隆观碑记》和清代徐家炎《重修万寿兴隆观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黄花山开发建设历史。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蓟城岚峰高子云游至黄花山,并在此山洞居住修行,当时尚未有祀。明神宗母后即李太后生病,做了一个梦,梦见到黄花山乞水,病遂愈。为圆李太后感乞水愈疾之梦,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在黄花山上兴建道观,曰万寿兴隆观,观中间供奉玉皇大帝,并赐高子真人之号。观建成后,层层殿宇,巍巍法像,一时四方景仰。随着时间推移,至高真人四世孙曹,大庭毁坏严重。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到了清代,黄花山南麓先后建立了六座皇家园寝,从西向东依次埋葬着顺治第四子荣亲王;康熙第二子、两立两废太子胤礽;顺治第二子裕亲王福全;顺治第七子淳亲王隆禧;康熙第一子、英勇善战的“达摩苏王”允;康熙第十四子、征西大将军胤祯。这里名副其实成了清东陵的一部分。这些园寝经孙殿英军队盗掘和“文革?时期破坏,仅存石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解放军在山顶建立军事雷达站,一时黄花山成为军事重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雷达站撤销,现仅存一些军事建筑。
地址结构
黄花山由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36亿年的变质岩和距今18亿年的沉积岩构成,山体形成于1.8亿年前的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景区内既有36亿年和18亿年的山体跨越,也有17亿年和18亿年的岩体跨越,因山体崩塌形成的石海极为壮观。黄花山富含金矿、银矿和铁矿,按目前所拥有的森林、自然景观和矿产
资源而言,黄花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金山”。
旅游资源
黄花山打开山门暑期纳客,使封闭隔绝几个世纪的黄花山终于从深闺中走出来,让更多的游客在欣赏和体验蓟县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愉悦心情的同时,更深层次地了解黄花山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蓟县的旅游内容,同时对蓟县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地址:天津市蓟县下营镇境内(蓟县与河北省遵化市的界山)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蓟县黄花山风景区】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