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湖南壶瓶山

时间:2024/11/21 14:25:1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壶瓶山位于湖南石门县西北部,是湘鄂两省分界山,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主峰高达2098.7米,为湖南第二高峰。壶瓶山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形如壶口,故名壶瓶山。壶瓶山旅游区是全球二百个重点生态区之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被誉为“地球怪圈”(北纬三十度)上的"自然迷宫",东半球上的“诺亚方舟”,古为遥望隘土司设寨固守之地。2012年7月,央视“远方的家《北纬30°·中国行》”摄制组来到壶瓶山,拍摄了第69集“常德壶瓶山夜行”一辑,向世人展示了壶瓶山的神奇与魅力。

  • 门票参考: 80元
  • 开放时间: 07:00~18:00
  • 适宜季节: 全年
  •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 自然保护区等级: 国家级(1982年建区)
  • 所在地/隶属: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
№目 录
    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壶瓶山,“新潇湘八景”之一、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位于湖南省常德石门县壶瓶山镇北端,为湖南极北之界山,神秘的北纬30度穿行而过。壶瓶山为湖南石门、湖北五峰、松滋、枝江、宜都等县诸山之祖。

    壶瓶山群山巍峨,奇峰挺拔,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清乾隆皇帝有诗感慨“壶瓶好景看不足,来生有幸再重游。”

    壶瓶山旅游开发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

    在珍稀动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华南虎、黑鹿、金猫等7种;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白冠长尾雉、红腹角雉以及世界现存的最大两 栖动物──大鲵(娃娃鱼)等4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钟萼木两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银杏、连香树、厚朴、鹅掌楸等29种。这些珍稀植物的大部分属于第三纪冰川期的古植物和第三纪以前的孑遗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其中,湖南花楸、石门鹅耳枥、长果秤锤树为以前没有发现的新种,被誉为“天外来客”。中外植物学家证实,壶瓶山小溪一带的珙桐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珙桐群落集中地。

    壶瓶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联合选定为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湖南省确定为重点生态旅游区。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湖南壶瓶山其地理位置在东经110°29′~110°59′ 和北纬29°50 ′~30°09 ′之间,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石门县的太平镇、所街乡、罗坪乡、东山峰管理区及南北镇接壤,北与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省五峰县渔阳关镇、长乐坪镇、湾潭镇及鹤峰县五里坪乡毗邻。

    地貌简介

    壶瓶山共有面积15平方公里,珍木异草遍野。现有原始森林4万亩,木本植物83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树种28种,有药用植物1019种,野生动物350多种,生物专家誉为“内藏万金的绿色宝库”,相传唐代诗人李白流放过此,写下了“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的千古佳句。壶瓶山位于湘西北的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在区域地质上位于杨子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黔对台褶带内。地层分布较全,主要有古生代的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二迭纪的岩层出露,石灰岩、板岩和页岩为其主要成土母质。区内为云贵地洼湘西—黔东地穹之北缘,洞庭地洼之北隅,大巴穹东南角,其大地构造位置及性质,控制了区内地质、地貌的发展和演化。在晚元古代早期(距今约8亿年),保护区及附近地区被海水淹没,在晚元古代早期末,由于武陵运动的影响,地壳强烈上升,发生褶皱,出露水面。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地层再次发生强烈的褶皱,又有大规模的岩浆喷发和侵入,形成了一些背斜、向斜和断层,且地壳也在相对间歇性地不断抬升,而石门县的东部地区则相对下降,从而形成了壶瓶山的主体。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武陵山脉东北端,居云贵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过渡地带,属中山山地地貌和河谷地貌。境内群峰起伏、层峦迭嶂、地势陡峭、沟壑纵横,且多数山峰单面峻脊,具有半阴坡、半阳坡的多方向性。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有266座。海拔最低处石家河220m;壶瓶山主峰以海拔2098.7m的高度成为“湖南第一高峰”。相对高差1878.7m。

    壶瓶山群峰起伏,层峦迭嶂,所有的山岭均属武陵山脉北支的太清山系。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多 达160余座,其中壶瓶山主峰及双尖子山海拔逾2000m,为湖南省境内地势最高处。境内山地主脉呈东西方向延伸,支脉走向与之近于垂直。西北为顶平山,向东经门坎岩、野猫尖、棋梁尖,主脉沿湘、鄂边界,止于北溪河西岸的雷打石,海拔由1900m,向东依次降至1000m。主要支脉金竹山、斤钣山、芦竹山、狮子脑、阳高山等,参差错落,主峰高度亦多在1000m以上。保护区西南,主脉起自湘、鄂边境的高家界,向东经西牛圈、阴坡、黄连棚、止于失妻河(金家河下游)西崖岸的梯儿岩,海拔由1700m,向东亦依次降至1000m。其支脉不明显,南侧多为古岩溶作用形成溶蚀剥夷平面,表现为四周陡立,顶部平坦,海拔1000m以上的山原。

    山原地貌

    新构造运动是地质时期中最年轻的构造运动,通常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构造。壶瓶山保护区境内新构造运动较为强烈,其中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大幅度抬升,同时因抬升幅度的差异,还产生了一些由地块之间的断裂、错位所反映出来的活动断层。因山体抬升至今尚未止息,故以幼年期地貌最为普遍,主要表现为:

    由多级夷平面形成的高山陡岭:从多数山顶和山原面高度分布情况看,具有三至四级不同高度的山顶剥夷面。多级剥夷面的存在,反映了本区自燕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后,新生代以来地壳运动一直以抬升为主,而在抬升过程中上升强度曾发生过多次间歇性的变化。地壳运动形成三级剥夷面在由石碾子沟口经泉坪、葫芦隔至顶坪的途中均可看到,此外,在海拔700~750m处,尚可见到一级缓坡地带,高于石碾子沟河面以上约250m左右,但面积不大。

    河流下切,形成幽深峡谷:上、下深溪河、高桥河及其上游纸棚河的支流四蹬溪、石碾子沟、金家河的干流上、下游等,均为下切很深的峡谷深涧。谷底几乎全部为河床所占据,宽度不足100m,有时10~20m宽,两岸崇山夹峙,森然可怖。四蹬溪由神景洞经茅坡至冉家湾的东西两岸,纸棚河、高桥河自高家界经西牛圈、大坡至景观门以及李坪吴家缺一线的南岸,岩壁如墙,上接云端,下临谷底,沿河绝少人居,也难见可耕之地。就境内在多数山峰与附近河谷的高程对比,可知本区河流下切的深度已达700m以上。如纸棚河与石碾子沟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仅485m,而其南岸上黄连棚灰岩山原面高程1200~380m,垂直切割深度达715~795m;高桥到失妻河汇合处现代河面高程295m,而东南岸洞上和大瓜溪一带高程达1100m左右,垂直切割深度超过800m;杨柳河与上深溪河汇合处河面高程457m,而其西北岸桐木山高程1242m,垂直切割深度达785m;云麓附近的深溪河面高程363m,而附近紫高山东南峰顶高程1158m,垂直切割深度795m。在一般情况下,河流的下切是随流域地壳抬升而加强的,故河流垂直深度反映了地壳抬升的幅度,根据以上的数据,可以推知保护区大部分地区在第四纪时期内(而且仅在现代河流形成之后)地壳抬升的总高度估计达800m。另外 ,由于境内多数河流的峡谷段,在现代河面以上400m内均为陡立的谷坡,所以地壳最近的抬升幅度即达400m。

    当然,由于境内各处的汇水条件与岩性、构造等自然因素不同,河流下切的强度并非到处一致。顶坪、黄连棚、六里荒顶等处,因古岩溶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通道较为发育,故现代流水侵蚀作用表现微弱,因而保存了许多尚末受河流切割的原始剥夷面;而其它多数地区,如门坎岩以东的松林堡、棋梁尖、土峰垭、双尖子、壶瓶山、鹰子尖、云雾山等,分水岭高地已遭河流的强烈切割,分离为众多的山峰及狭窄的分水山脊。

    河流下切作用的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主支流切割深度的差异上。毛竹河、深溪河、金家河、北溪河、高桥河等干流,因水量大,河流下切能力强,河流下切达四百多米,但它们的许多小支流溪沟,则因水量太小,下切能力大为减弱,因此不能保持同样的速度下切,因而形成主河谷深切而支流河谷高悬的不配套情况。许多支流的上游尚保持着早先塑造的宽谷,宽谷以下的以瀑布或跌水转入为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形成支流河床纵剖面上的“裂点”。有些支流或因水量稍多,或因岩性较为软弱,已由溯源侵蚀作用将“裂点”推进到支流的上游。如南坪支流苏铺河,其上游在苏铺以上的后池湾一带仍为发育在灰岩台地中的宽谷,海拔700~900m,苏铺以下形成跌水。该裂点位于河口以上的2km,高于所汇入的南坪河现代河面约400m。又如北溪河支流鄢家河,其上游在山茶圆、惜粮坪、山羊溪一带均为宽谷,海拔1100~1200m,其下游则形成垂直陡落的河流裂点。北溪河另一支流西河,现代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已切入其上游的花子台、芦家湾、熊家湾一带的宽谷中,形成典型的“谷中谷”地形;而另一些支流,则因水量较小或因岩性坚硬,根本赶不上主流下切速度,使河流“裂点”仍保留在干支汇合口附近,从而形成悬挂在主河谷陡坡上的一系列“瀑布”和“悬谷口”。这种“瀑布”和“悬谷口”在深溪河、毛竹河、高桥河、纸棚河沿岸,到处可见。其中尤以深溪河上的香车潭瀑布和纸棚河上的隔人潭瀑布最为著名,落差均在30m以上,临河倾泻而下。此外,高桥河支流石碾子沟、上深溪河在庙湾以下的锅铲湾、大棚以下的弯把潭以及云麓附近的后山溪下游、回打坡以南的黄连河等,均以蜿蜓曲折的曲流形成切入由各种岩层组成的基岩中,两岸山咀层层交替,横亘谷中,形成“交锁山咀”。这种原先在夷平面上业已形成的曲流,迭置地刻切到基岩中而形成“深切曲流”,也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的重要标志之一。

    由差异性抬升所派出来的断层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壶瓶山岩层的整体性、连续性较好,地史时期似未发生巨大断裂。据地质部门的调查,境内仅发现两条延伸不太远的高角度断层,因为这两条断层,使夷平面明显错位,故其形成时代仍属夷平面形成之后,为由新构造运动使地块抬高幅度表现出差异性时所产生的,因而这些断层在地貌上的反映至今仍然很明显。

    一条断层贯穿南坪北部,西起二屋场,由风口跨过唐家河,向东经观音岩南麓、彭家沟、茶圆坪、过古树垭、板桥湾、东至九姊妹西北,并延伸到湖北五峰县境内。另一条断层沿小木料以北陡崖,向东北经后峪至李坪西北的陡坡。此断层仅在保护区西南,延伸不远,断层走向70°,断层面近于直立,向西可能延伸为由龙洞流出的后河峡谷。断层南盘下降,北盘上升,沿断层线两侧地面的垂直断距达300m以上。后河深窄峡谷及后峡谷地即顺应此断层发育。在后河北岸,万人井、阴睛山南坡,形成高达300m以上的断层陡崖,同时使黄连棚、万人井与小木料、李坪等处原应同属一级的灰岩剥夷面错断,形成相对高差300m以上的两级山原面。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湖南壶瓶山】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湖南壶瓶山 小编为您整理湖南壶瓶山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