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垂帘听政,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庆历和议”。期间,辽国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庆历增币”。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参知政事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企图遏止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三冗”现象,但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又作濬)哲明孝皇帝”,庙号仁宗,葬永昭陵。
赵祯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史家将其统治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他善书法,尤擅飞白书。有《御制集》一百卷。《全宋诗》录有其诗。
主要经历
早年经历
赵受益(后改名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天禧元年(1017年),加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赵受益进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后世的称赞。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为政宽仁
谏臣包拯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大怒道:“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唐介越次上前,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悚然,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赵祯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在封建时代,算是很难得的。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励志变革
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三冗”(冗宫、冗兵、冗费)现象,也有志开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责大臣”,意图有所作为。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亲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确立储位
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他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赵昕于庆历三年(1043年)早夭,而赵祯晚年无子,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赵宗实为皇子。
崩逝汴梁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赵祯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同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祯,赵祯语无伦次。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饮酒过量所致。此后几天,赵祯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内外大事,并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二月,赵祯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汴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闰六月,加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睿又作濬)哲明孝皇帝。
主要作品
据《玉海》记载,赵祯有《御制集》100,今已佚。《全宋诗》录其诗13首。另据《文献通考》所载,赵祯还曾“纂古今兵书战策及书史成败之迹”,撰《神武秘略》10卷,也已经佚失。
部分诗文作品
诗:《句》(其一)、《句》(其二)、《莲花经赞》、《赏花钓鱼》、《送李端懿师郓》、《挽刘沆》、《幸资善堂》、《赐赋元亨》、《赐刘辉及第》、《赐梅挚知杭州》、《嘉祐六年八月十五日赐林悦二首》(其一)、《合宫歌》
赋:《尊道赋》
为政举措
政治
赵祯针对宋中期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于庆历三年(1043年)任用范仲淹等开展“庆历新政”。
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
赵祯根据意见,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
军事
西北战事
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李德明(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而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且与辽国关系恶化。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平定岭南
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僮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夜袭昆仑关,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编修兵书
康定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丁度与曾公亮等编纂《武经总要》40卷。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经济
纸币发行
赵祯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天圣元年(1023年),宋廷设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
三冗
宋朝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然而,成为庆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经济方面重大危机的,是所谓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赵祯在位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一百一十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
“三冗”导致宋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
土地兼并
真、仁两朝,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赵祯在位末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文化
搜集、整理书籍
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三礼涉弼、三传彭干、学究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作为搜访依据。
士风
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
科技
器械发明、技术创新
天圣五年(1027年),官员燕肃根据古籍记载,复原了古代指示方向、记录车辆行过距离的装置指南车、记里鼓车。此外,燕肃还创制了新的“莲花漏”(一种计时器)。
天文学
庆历元年(1041年),司天监上《崇天万年历》。
医学
赵祯非常关心医疗事业,对医学传承也具有强烈意识。天圣四年(1026年),他认为针艾之法讲求精准,而前代古籍对穴位之描述纷繁错杂,易误导医者,故诏令王惟一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为范。王惟一又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与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为针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历八年(1048年),赵祯命翰林医官院编撰的、专门用于防治蛊毒的医学方书《庆历善救方》颁行。
嘉祐二年(1057年)设立校正医书局,由当时权威医学工作者有组织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搜集整理、考证、校勘、推广,使诸多宋以前医书得以流传后世,对中国医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民族、对外关系
对夏
在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李德明(赵德明)时期,赵祯曾加封其官号,双方仍保持和平往来。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在赵德明死后,宋继续册封其子李元昊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反宋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在经历数年的战争后,赵祯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与夏方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对辽
赵祯在位初期,宋辽维持了澶渊之盟达成的和平协议,总体相安无事。彼此遇重要事件,仍互派使者往来。
庆历元年(1041年)底,乘宋、夏战事紧张之际,辽兴宗在以南院宣徽使萧惠为首的群臣支持下,决定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派耶律重元及萧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态势。一面于次年(1042年)初派萧特末、刘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后周世宗攻占的关南十县。赵祯派大臣富弼与辽国进行谈判,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夺取的三关之地的企图。同时,为避免两面作战,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匹、两)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史称“庆历增币”(辽人称“重熙增币”)。
但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在宋夏战争时期,陕西出支一度达到三千三百六十三万(庆历二年),几近赤字。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南亚、南亚
自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起,越南李朝(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开国君主、受宋册封为南平王的李公蕴向宋朝通好,四次来朝贡。亦曾于天圣六年(1028年)入侵宋边境,掠夺边民,赵祯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李公蕴死后,又册封其子李佛玛为交阯郡王,并加授勋号;李佛玛亦对宋颇为恭顺,曾数次遣使进献驯象
天圣六年(1028年),室利佛逝遣使进贡。天圣八年(1030年),占城国遣使进贡。明道二年(1033年),朱罗国(《宋史》称注辇国)遣使进贡。庆历二年(1042年),占城献驯象三头。此后各国仍时有贡献。
人物评价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仁宗在位,历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苏轼:①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②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文天祥:康定间,欧阳修以言事出,未几即召以谏院;至和间,唐介以言事贬,未几即除以谏官;仁祖之所以主直道者如此。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蔡东藩《宋史演义》:①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②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虞云国《细说宋朝》: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宋仁宗:赵祯】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宋仁宗:赵祯 小编为您整理宋仁宗:赵祯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