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塑造了一个沉浸于个人幸福的庸人形象。他人生的全部理想就是为了买下一座庄国,然后在里面度过下半生。为了这个平庸的幸福,他抛弃了他的善良,变得冷酷无情。作家在作品中批判了这种狭陋的思想。呼吁人们去奋斗。
创作背景
《醋栗》创作于1898年,正值俄国民主解放运动繁盛时期,社会正有待人们满怀热情去开拓新的局面,而作家在《醋栗》中描写的主人公尼古拉·伊万内奇却显然是个反面的消极分子,他的所有目标的只是个人的幸福,并且为获取这份狭隘的幸福,他丧失了大部分的良好品质。作家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的哥哥伊万·伊万内奇的叙述,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的主线就是批判自我狭隘的个人幸福。
人物介绍
尼古拉·伊万内奇
追求庸俗生活的寄生者。尼古拉·伊万内奇心中一直向往着到乡村去居住,并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庄园,但其目的并非是为了感受自然风光的美好和乡村生活气息的淳朴,更不是为了追求那种自由生活的无拘无束。他们的“理想”非常的狭隘和庸俗,只是希望能享受贵族生活,喜欢那种以权势和地位命令并欺压劳动者,自己却不付出劳动就能坐享其成的生活方式。他的梦想只是庄园,希望自己一辈子呆在庄园里,这种渴望实质是消极避世并且非常自私的想法,他害怕恐惧城市里的争斗和权势纷争的压力,企图一辈子将自己关在三俄尺的土地内,不问世事,只是以逃避的方式面对生活,正如他哥哥伊万·伊万内奇所评价,这是种自私懒惰的行为,自己不去劳动,不去创造价值,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毫无功绩,自己却不劳而获,游手好闲。他有着十分庸俗的理想和扭曲的价值观,为了得到自己喜爱的带有醋栗的庄园,他每天甚至半饥半饱饿着肚子的生活,穿着的破烂不堪,把积攒下来的钱全部的积攒下来存到银行里,哥哥心疼他,寄钱给他,他也要全部存到银行,将自己变成个吝啬鬼,更可恨的是他为了节省钱买庄园,娶了一个和自己毫无感情,又老又丑的寡妇做妻子,对他的妻子也是吝啬至极,不让她吃饱,把妻子的钱转到自己的名下,最后妻子憔悴而死,他却从来都不曾忏悔,他并不认为是自己的无情和吝啬导致妻子的死亡,他为了自己贵族的生活将金钱看的高于一切,牺牲掉自己的感情,甚至失去人性,变得麻木不仁,其灵魂是空洞的,是名符其实的守财奴。
除此之外,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恃强凌弱的“两面派”。面对强权他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在省税务局工作的时候他害怕权势,甚至不敢持有个人见解,而面对民众他却蛮横无理、仗势欺人,不仅灌输自己的“至理名言”时时不忘提及自己的贵族身份,摆出地主老爷的架势,若农民不称自己为老爷就火冒三丈大怒起来,由此还不讲道理的状告农民的牲畜破坏了自己的庄稼,欺压民众的同时,还厚颜无耻的命令他们强颜欢笑,声称自己过着幸福的生活。他从未意识到自己的罪责,他使多少人发疯,多少儿童死于营养不良,他们过着怎样牛马不如的生活,他全然不去关心,完全失去了做人的道德和良知。他虚伪至极,做好事并不是真心实心,他所做的都是装腔作势,他用苏打水和蓖麻油为百姓治病,却奢侈的用半桶白酒做所谓的“感恩祈祷”,他希望用表面的仁义博得别人的好感,获得一丝心安,这种仁爱并非出于对百姓的关爱和同情理解。
阿列金
与尼古拉·伊万内奇有着相似灵魂的阿列金,表面上貌似画家和教授,待人热情,揭开他虚伪的面纱后,实际上却同样的冷酷无情,让自己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背负着种种的不幸。他从来不洗澡,却修建了很像样的浴棚,浴棚并非他生活所必须,而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和享乐的需求。最后伊万·伊万内奇的故事并没有让阿列金感到满足,对其讲的是否机智和正确,他并不思考和关心,因为这些不关心到他的切身利益,十分自私狭隘的人物。
伊万·伊万内奇
麻木人群中的觉醒者,俄国新生活的探索开拓者。与尼古拉·伊万内奇和阿列金截然不同的形象是伊万·伊万内奇,他本性善良,极具同情心,是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同样的热爱乡村生活,因为他热爱自由,希望能在广阔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精神的自由,因此当他洗澡时,他并没有进入到阿列金的浴棚,而是跳进了河里享受那份惬意和纯净。当弟弟给他吃醋栗时,他看到弟弟收获自己种下的醋栗时的幸福表情,心中生出了伤感之情。因为在他看来这种幸福是狭隘而庸俗的,这种幸福会让人失去人生中最宝贵而美好的东西,在他看来只有经过人真正的奋斗而为百姓造福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否则人只是过着修道生活的“活尸”。真正的幸福不应只局限在个人的幸福,而应实现社会各个阶级的幸福。“真应当在每一个心满意足的幸福的人的门背后,站上一个人,拿着小锤子,经常敲门提醒他:世上还有不幸的人;不管他现在多么幸福,生活迟早会对他伸出利爪,灾难会降临--疾病,贫穷,种种损失。到那时谁也看不见他,听不见他,正如现在他看不见别人,听不见别人一样。”那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上的人终将受到惩罚,他的幸福也会随之消失,不复存在。他不仅拥有崇高的信仰,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抗争意识,对于百姓承受受苦受难却不反抗心生无限的愤慨,对其愚昧和那种根深蒂固奴性深感无奈。在他看来那些受压制的百姓不应该逆来顺受,安于现状。而应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自由,等待和听天由命注定不是摆脱他们不幸命运的途径。他认为人不应该满足、安于现状,应具有更高的目标,更崇高的理想,更伟大的事业,为更多人创造幸福。但遗憾的是,这类在探索中前行的先进知识分子仍是“无力感”的人,他不再年轻,不再是个斗士,只能暗自悲哀,甚至带着可怜的笑容央求哀求阿列金做些好事。
布尔金
沉睡中的伪知识分子。《醋栗》里第三类人物是中学教员,布尔金,虽然他热爱乡村土地,向往淳朴生活,有一定的道德素养,但在畸形病态的社会的压制下并未觉醒,它代表这仍处于迷惑,庸俗的伪知识分子,他虽为知识分子,却依然只关心个人利益,愚昧麻木,内心里与麻木人群同样的充满着奴性的血液。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整部作品中,作家的批判表现得很明显。作家实际赋予伊万·伊万内奇这个角色正确的价值观。作家的批判态度表现在对于尼古拉’伊万内奇这一形象的塑造。先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把尼古拉·伊万内奇为了得列狭隘的幸福而前后反差巨大的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他原先“是个温和善良的人……。”可是为了买一座庄园实现白己的梦想,“他变得贪财极了。”而且他“娶了一个又老又丑的寡妇,其实对她一点感情也谈不上,只因为她有几个臭钱罢了。跟她结婚以后,他生活仍旧吝啬,老是吃不饱。同时,他把她的钱存在银行里,却写上他自己的名字”。最后,妻子不到三年就抑郁而终,而尼古拉·伊万内奇却一点也不觉得那是自己的错。一个原先温和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吝啬无情的人,只为了一座庄园。一份平隐的幸福。由此,作家对于此幸福的批判课见一斑。接着作家又把尼古拉·伊万内奇获得幸福后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个形象:“他老了,胖了,皮肉发松,他的脸颊、鼻子、嘴唇,全都往前拱出去,眼看就要跟猪那样咕咕叫着钻进被子里去了。不仅他本人,甚至连他的狗和厨娘都看起来像猪。”作家通过这一系列戏谑的描写将尼古拉·伊万内奇慵懒无聊的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而获得所谓的幸福后的尼古拉·伊万内奇这样的形象也让读者不胜晓嘘,作家的批判更尤然显现。
其实这篇文章的深义并不十分隐晦。作家在作品中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活动,多次将内心的呼吁和呐喊展现在读者面前。伊万·伊万内奇在故事的一开头就表达了他的内心想法。他认为:“三俄尺的土地是死尸所展望的地方,而不是活人需要的。”他呐喊道:“人所需要的不是4俄尺土地,也不是一个庄园,而是整个地球,整个大自然。在那广大的天地中人才能够尽情地发挥他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质相特点。”而讲完故事之后,他又对自由发出了呐喊,他问道:“为什么要等?等到没有了生活的力量才算吗?可是人生活不可,而且也渴望生活。”他甚至带着可怜样的、恳求的笑脸对他的伙伴呼吁道:“不要心平气和,不要容您白白昏睡!……如果生活有意义,有目标,那意义和目标就绝不是我们自己的幸福,而是比这更伟大更合理的东西。做好事情吧。”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以他的呐喊显露天疑。
伊万·伊万内奇在故事的结尾喊出了他的心声,企图挽救人们沉没于小幸福的麻痹思想。但遗憾的是,他的听众依然麻木,他们觉得伊万·伊万内者的故事乏味很很,甚至连金边镜框的叫军太太们都觉得这故事太乏味。而他们听不懂或者说根本不想听懂伊万·伊万内奇表达的思想。可见,听者依然麻木。伊万·伊万内奇的言论对于他们来说依然显得服以接受。
作者批判人们沉浸于个人的小幸福,他通过伊万·伊万内奇的心情透露出白己的心情:“这时候再也没有比幸福的一家人团团围住桌子喝茶的光景更使我难受的了。”他呐喊,希望周围的人们能够从个人的幸福中醒过来,寻求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故事的结尾,这些人依然麻木着,缺乏正视这种思想的勇气。不过这些人井没有代表当时俄罗斯整个社会中的人们。因为在几年、十几年之后,俄国蓬勃发展的各种解放运动,那些契诃夫希望出现的思想在某些人身上苏醒了,他们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幸福,为了大众的幸福,为了自由和更为广阔的天地而积极地奋斗着并最终成功了,他们被称为伟人。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能够突破个人幸福的局限性,抛弃庸人的所谓梦想,去寻求更为崇高的理想。而那些沉浸于个人小幸福中,一生碌碌无为的人只能是庸人。
艺术特色
在《醋栗》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人物的塑造即文章的发展及主旨深化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小说的开篇即为雨天前的阴沉,雨云密布,没有风,空气沉闷,小说同样以对雨的描写收尾形成对照。雨的描写不仅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为作品及其中的人物命运增添了一份淡然忧伤的色彩,奠定了阴郁压抑的基调,同时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正因为下雨,道路的泥泞,为下文洗澡的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做好了铺垫。在描写阿列金所居住的索菲诺村庄时,起初进入视野的是如此景象“不久,就出现了杨树林、果园、谷仓,红尾顶有条河波光粼粼的,眼前出现一段深水湾风车,一座白色浴棚。然而作者的笔锋急转,在这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之后人们的生活和心境并非想象中的惬意,那里没有乡村生活应有的悠然。与想象中形成对照的是”几匹淋湿的马低头在大车旁,人们披着麻袋走来走去,这里泥泞、憋闷、看上去这片深水湾阴冷而凶险。在世外桃源的后面竟是如此压抑甚至令人窒息的沉闷。这种对照和反差更增添了凄凉的意味,贵族和庄园主的压榨打破了原本乡村生活应有的宁静和美好,让乡村变成令人压力的“墓地”。庄园的描写只是当社会下的微观缩影,其目的也在于暗示当时时代环境下整个社会的等级森严病态奴性的社会。 当描写道,尼古拉·伊万内奇的庄园“喜马拉雅村”时,到处都是沟渠、篱笆和围墙,到处栽着成排的云杉--弄得你不知道怎样才能走到他家,这处环境描写暗示了以尼古拉?伊万维奇为代表人物企图以与世隔绝来躲避和逃避现实正是由于他们内心的封闭和他对生活的恐惧加剧了他们寻找“安乐窝”的渴望。
这里除了环境描写外还有典型的人物描写,还有典型的人物描写,一条红褐色的狗,肥得像猪。厨娘胖的像猪,弟弟也胖了,眼看就要发出像猪一样的哼嘘声。在描写这座庄园时,作者把这里的一切都比作是猪,反映了对贵族和庄园主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勤劳奋斗的生活的鄙视和排斥,也一定程度暗示其庸俗萎靡的生活状态。结尾处两次香烟的描写作者也有其深意。“床上的被褥又宽大又干净,由漂亮的佩拉吉娅刚刚铺好,散发出一股好闻的清爽味。表达了作者在伊万·伊万内奇这类探索俄国“新生活”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寄托,对未来社会、未来新生活气息的期待和向往,而布尔金却迷惑于烟味究竟来自何处,而久不能眠,作家也通过此处环境描写暗示布尔金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迷惑和困顿。还有两处描写,初讲故事时,“正在这个时候,伊凡·伊万内奇开始讲起他的故事。看来听故事的不只是布尔金和阿列金,那些老老少少的太太和将军们从墙上的金边画框里。”故事快结束时“在昏黄的光照中,金边画框里的将军和太太像活人似的瞧着他们,在这种时候听一个爱吃醋栗的可怜的小职员的故事不免乏味。不知为什么他们很想听听文人雅士或女人的故事。他们坐着的这个客厅里的一切,从蒙着套子的枝形吊灯架、圈椅,到脚下的地毯,都说明,这些此刻在画框里看着他们的人从前也在这里走过,坐过,喝过茶。”这两处描写相对照,揭示当时社会下只关心个人直接利益,而不关心社会的人不在少数。包括一部分像布尔金一样庸俗愚昧的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市。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等。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醋栗(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醋栗(小说) 小编为您整理醋栗(小说)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