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骑马》的主人公埃克托尔是一个小职员,因为一桩额外的工作偶然得到了一笔特别酬劳费,于是就为全家组织了唯一的一次郊游,准备像阔人一样享受一番。郊游当天,妻子和孩子们坐着马车,但他因一时虚荣和想出风头的渴望,故意装作会骑马,结果在回程的路上非常尴尬地把一个老妇人撞伤。而那个老妇人赖在医院里不肯出来,声称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使他背上了摆脱不掉的负担,被迫担当起赡养老人终身的责任,弄得从此以后不得不精打细算地过更为艰苦的生活。而这对于生活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创作背景
莫泊桑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使他十分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骑马》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对于《骑马》的主题,首先应予以肯定的是:它讽刺了一个小职员的虚荣心给一个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这和莫泊桑《项链》描写女主人公因一时虚荣而付出十年青春作为代价的主题十分相似,可谓异曲同工。
讽刺和同情构成了该小说的两大主要基调,这也是莫泊桑此类题材小说中的经典主题。讽刺,体现了作品的批判性,体现了莫泊桑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憎恶和否定;同情,体现了作品的人道主义,体现出莫泊桑对小职员尴尬处境和不幸遭遇的怜悯之心。莫泊桑擅于在小说中将讽刺和同情非常精妙地融会在一起,这也是其短篇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短短一篇《骑马》,主人公埃克托尔的想出风头和由此造成的不幸结局,使读者既感到可笑可鄙,又产生出深深的可怜和哀痛。讽刺和同情共融于作品之中,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更显示出作品的深刻性和丰富性,也使作品更具有深层的思想价值和永久的魅力。
小说中的老妇人被作者刻画地栩栩如生,对这个形象如何理解,值得读者思考。老妇人本是受害者,而她的狡诈行为却无法让人对她产生同情和怜悯。从作品的客观描写中,读者看到的似乎是一个“狡猾”、“刁钻”、缺少正直和善良之心、无法让人喜欢的老婆子,正是因为她,才让埃克托尔的命运如此不幸。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狡猾”的居心?仅仅是因为她个人的原因吗?当仔细阅读作品后,就不难从作品中找出深层的原因。这个老妇人“经过了五十年的上下楼梯,拍打被褥,上楼送煤炭,这儿扫扫那儿刷刷的生活”,已经六十五岁,还要靠给人家收拾屋子过活。这该是作者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况的真实反映。从老妇人过的几十年艰苦生活来看,她当属不幸的底层人民;而她被撞倒后的一系列“狡猾”行为,实在是由于当时的法国社会造成的底层人民的沉重生活,泯灭了她的正直、善良和同情心所致。
艺术特色
莫泊桑非常重视细节描写,其作品往往通过某些细节的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突显人物性格。其短篇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因他准确传神的细节描写而栩栩如生。《骑马》也不例外,生动的细节描写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得非常突出。如写埃克托尔在骑马时的细节—“他故意在马背上大起大落按照英国人骑马的姿势小跑着。”这里通过人物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把主人公故意炫耀的心理表露无疑。
而作品的结尾更是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读者去深思。这种深思,既有对故事主人公将来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小说结尾文字上的思考。
作者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G.D,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3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一笑易欢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骑马(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骑马(小说) 小编为您整理骑马(小说)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