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文体娱乐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鼻子(小说)

时间:2024/11/21 9:24:5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鼻子》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16年,后选入小说集《罗生门》之中。该作描写一个老和尚因鼻子过长而苦恼不已,想方设法要对身体器官进行矫形。经过一番颇富戏剧性的折腾,老和尚的鼻子终于如愿以偿地缩短了。然而,老和尚还没来得及享受“手术”成功带来的喜悦,就开始心生悔意。导致这心理骤变的原因说来十分简单——鼻子修复后,老和尚遭到了众人更为猛烈的嘲笑。惶惶不安中,一天,奇迹终于发生了。老和尚的鼻子又恢复了原来那副形状。

  • 中文名: 鼻子
  • 类型: 短篇小说
  • 作者: 芥川龙之介
  • 创作时间: 1916年01月01日
№目 录
    详细介绍

    内容简介

    禅智内供生来便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的鼻于。他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鼻子而苦恼。不仅为“鼻子长的确不方便”而苦恼,更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痛苦。因此,他为了能使鼻子变短,想了很多办法,尝试了很多方法,却无济于事。并且,他一直很在意鼻子,不单单在意自己的,也在意别人的鼻子。他总是在一个人的时候观察别人的鼻子。内供的弟子把一个从一位医生那里得来的可以使鼻子变短的方法告诉了内供。内供试过后,鼻子确实变短了。“内供的心情就像花费几年功夫终于抄写《法华经》大功告成那样的舒畅高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周围的状况变得更加糟了。因此,内供“心情郁闷”、“心里很不痛快。”“脾气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有一天,内供的鼻子又恢复到和以前一样长后,内供在心里自语道:“这样一来,谁也不会再笑我了。”于是,内供的人生就这样持续着。

    创作背景

    从《鼻子》的创作背景来说,芥川创作《鼻子》时正值大正时期,日俄战争的胜利导致国民情绪高涨。一方面,这是一个动荡与和平、闭锁与开明相对立的历史时期,面对的是“时代闭塞的现状”,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芥川龙之介出生9个月后母亲即患上精神病,他被送到母亲的娘家抚养,后来过继为舅舅的养子,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的种种苦恼,使芥川龙之介坠于人生低谷,他唯有通过写小说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情绪。他不满社会对自我的管束与压迫,又无力抗争,企图在调和两者的矛盾中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但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鼻子》是根据《今昔物语》中《池尾禅珍内供鼻语第二十》,加之受《宇治拾遗物语》第二卷《长鼻僧人》及果戈里的《鼻子》的影响创作而成的。《鼻子》发表于第四次重新创刊的《新思潮》创刊号上 。

    人物介绍

    禅智内供

    禅智内供是寺院的高僧,一般来说,僧人都是杜绝尘缘,全心向佛,远离人间万般烦恼的智者,而小说《鼻子》中的内供却是现实中一个为鼻子而烦恼的僧人。吃饭时鼻尖容易“杵到碗里的饭上去”,内供只能“吩咐一个徒弟坐在对面”用“木条替自己掀着鼻子”。他也曾偷偷地照镜子,观察别人,遍查典籍,尝试各种缩鼻灵方,甚至他不惜去喝老鸦爪子汤,鼻子上涂老鼠尿,但始终无法奏效。鼻子深刻提醒着内供其存在,池尾百姓的议论和讥笑也让他不能安心诵经。他深知自己不应执着于皮相,应该“专心往生净土”,但烦恼一直纠缠着他。而高僧的地位和强烈的自尊,又不允许他轻易将内心展露出来。

    旁观者

    《鼻子》中的旁观者主要有池尾的百姓、武士、院中僧侣这三类人。老百姓“替内供着想”,认为内供幸运地用僧侣身份摆脱了无人肯嫁的尴尬;寺院中众僧碍于内供的身份地位,表面上不敢嘲笑,背地里却免不了嘲讽,有回替换弟子的中童子提着内供的鼻子以方便其用餐时,一个喷嚏,长鼻子就扎进粥里,这件事便立即传到寺院外,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当内供鼻子变短后,武士则“脸上摆出比以前更觉好笑的神色,连话都不正经说,只是死死地盯着内供的鼻子”。那位中童子见到鼻子缩短后的内供,“起先还低着头憋着笑,后来憋不住了,就噗嗤一声笑了起来”。寺里的杂役僧徒们当面毕恭毕敬地听着,背后“偷偷地笑”,这样的情况“还不止一回”。这三类人代表着内供周边的旁观者,内供的鼻子无论长或短,始终是他们找乐子的对象。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自我矛盾

    治疗前,内供自始至终都为有这样的鼻子而苦恼,并因此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不管是吃饭时鼻子不慎掉入粥中,传遍了京都,还是池尾的百姓的言语,都伤害了内供的自尊心。芥川描述了内供只要一听到“鼻子”这两个字就会诚惶诚恐,可又讨厌自己在意鼻子的事被别人发现这样的矛盾心理。

    内供很厌烦自己的鼻子,很关注能让鼻子变短的方法。他为了让鼻于显得比实际的短一些,从不同的角度照镜子观察鼻子,对自己的鼻子越看越讨厌。这是内供的一种自我嫌恶。接着,内供又消极地“耐心地观察他们的脸,要是发现有一个人也长着和自己一样的鼻子,心里也能稍微得到安慰。”他希望可以找到一个和自己长着同样鼻子的人。他抱着“肯定不是我一个人”这样的心态不断地观察看别人的鼻子。但“像他这样的鼻子一个也没有发现”。不过,他并没有放弃这个念头,又“想从佛经以及其他书籍里寻找出一个长着和自己一样鼻子的人物,也好排遣一下心头的愁闷”。但最终拥有这样畸形鼻子的人只有他一个。在找不到相同的人后,他只能一个人背负这鼻子带来的苦恼,他感到孤立无援。就在内供自尊心受损,自我嫌恶,感到孤立无援之际,他听到了可以使这鼻子变短的方法。可又因为怕被人知道自己很在乎鼻子这件事,所以即使他急切想知道但还是没说要赶快试试那个方法。于是,他以不好拒绝弟子好意为由,接受了治疗。按理说,内供应该开心才对,可他却“似乎不高兴”,“显出极不信愿的表情”。因为他很在意“自己的鼻子像一件东西似的由别人随意摆弄”。这件事即使在接受别人帮助时,内供敏感的自尊心也会受伤。而弟子定会因为自己出于善意反倒换来的是恶意这件事,而感到不公平。因此,肯定会进一步加深对内供的孤立。

    最终通过治疗,内供的鼻于终于和别人一样短了。于是,他不由得认为“这样子,就不会有人再嘲笑自己了”。但是,实际上至今为止都没有人嘲笑内供,老百性经常在茶余饭后议论他的鼻子,本质上并没有嘲笑之意,而是对鼻子畸形的内供寄予了同情。弟子们对内供表现出来的也是同情与帮助。内供鼻子畸形时,并没有谁恶意地去嘲笑他的鼻子。但内供治疗鼻子的时候,他所希望的“不会有人再嘲笑”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不管是寺里的弟子还是因公事来访的武士,几乎都在嘲笑他。他一开始还“满意地眨了眨眼睛”,最后还是不安起来。心情由好到坏,内心开始矛盾,最终还是后悔了。接受治疗后的内供完全孤独了。

    即使鼻子变短了,内供还是感到困惑和不安,最终还是对与正常人一样短的鼻子感到厌烦。于是,鼻子再次变长后,他又一次说“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笑话我了”。他当时的心情或许很好,可是,再次变长的鼻子,或许会再次被人们嘲笑吧。他还是会抱着复杂的心理一如既往地在意变长的鼻子。对内供而言,畸形的并非鼻子而是他的内心。他真正应该克服的并不是外貌,而是内心的孤独。

    内供为鼻子变长变短而自卑焦虑的心理历程,其实正是世间人类心理的广泛而又真实的写照。人生在世,都免不了要想办法克服和掩盖自己的弱点,当一个人时刻用别人眼光审视自身的时候,便会对他人的态度十分敏感,甚至变得矫揉造作。

    《鼻子》中内供的鼻子是个代表性的象征,内供看似超凡脱俗,无所顾念,却愁肠寸断;貌似佛法高深,道高德重,却内心脆弱不堪。强烈的自尊心和高僧的地位,使得内供装出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努力掩饰着内心的焦虑。“自尊”和“自卑”仿若两道无形枷锁,让本应诵经传道、弘扬佛法的内供身心陷入困境,几近窒息。从本质上来说,内供苦闷的不是鼻子的长短,而是众人的目光,因此他只有摆脱内心对他人评议的执拗,才有可能真正解脱。

    利己主义

    人的心中总有两种矛盾的感情,一种是对不幸者的同情,另一种便是对摆脱不幸的人的莫名的敌意,而这敌意正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由此可见,池尾众僧内心同情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是并存的。换个角度思考,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固然是人性恶的一面,然而默认这种利己的社会风气更加可怕。内供摆脱不幸,众僧非但没有替他高兴,反倒无一例外地恶意嘲笑,这种集体行为背后正是社会道德的普遍沦丧。不仅如此,连受害者本人非但没有对这样的风气批判质疑,更是默认了这种风气,这也进一步助长了旁观者的利己主义在世间的横行。内供对众僧这样异样的态度,没有反抗和批判,只是一味盲从。这样的直从使得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更加嚣张。

    艺术特色

    《鼻子》中的幽默滑稽之处更是比比皆是,中童子在为内供托长鼻时,不小自将内供的长鼻掉进粥里的事,内供在没人的时候对着镜子从各个角度反复地看,还有内供不断注意别人的鼻子,每次都不看人的模样,只看鼻子,内供听说蜀国的刘备长耳垂肩,他便想要是鼻子很长将会多么宽慰,他为了缩短长鼻甚至往鼻子上抹过耗子尿,内供医治好长鼻后,心情就像花了好几年时间抄写完《法华经》那样高兴,在他恢复长鼻后,他又像鼻子变短时那样心情舒畅。这一系列滑稽的描写,不仅讽刺了内供的虚伪,也写出了内供始终无法走出旁人的目光,以旁人目光为准则而亦步亦趋的悲哀。

    《鼻子》中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内供在医治长鼻前为长鼻苦恼,医治后一时的高兴,当他发现自己遭到更多嘲笑时的苦闷,最后鼻子恢复原样时的舒畅,这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完成的,通过这些详细的心理描写,直接深入主人公内供的心里,揭示他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了内供由苦恼到高兴再到苦闷再到心情舒畅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内供的虚伪和可悲被刻画得活灵活现。

    作品影响

    《鼻子》是芥川初期创作的小说,首次刊载于1916年2月《新思潮》复刊号。这篇仅仅17页的小说使得当时年仅23岁的芥川龙之介在文坛崭露头角,备受关注,甚至得到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赞赏和推崇:“他将是独一无二的作家”、“那样的作品再写上二三十篇当会成为文坛上无与伦比的作家”。山本有三夸奖芥川这部精短之作“精彩得足可选进国家选定的教科书中去”。

    《鼻子》让芥川龙之介获得了文学生涯上的成功,奠定了在日本近代文学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帕》(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鼻子(小说)】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鼻子(小说) 小编为您整理鼻子(小说)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文体娱乐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