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岐伯故里(庆阳市)

时间:2024/11/21 7:38:00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岐伯故里,是指中医鼻祖岐伯的故乡。由于岐伯是上古人物,他的故乡现址至今已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三说:陕西宝鸡岐山县,甘肃庆阳庆城县,四川绵阳盐亭县。从各种典籍看,有说岐伯是黄帝之师的,有说岐伯是黄帝之友的,也有说岐伯是黄帝之臣的。由此可见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岐伯故里的说法存在多种说法,也就不足为奇。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来岐山考察之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刻于石碑。根据调研史证,2007年9月,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

  •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
№目 录
    详细介绍

    岐伯其人

    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有声望的医学家,《帝王世纪》载:“(黄帝)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宋代医学校勘学家,林亿等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表》中强调:“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主之深仁,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乃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於是雷公之伦,授业传之,而《内经》作矣”。视今传《素问》基本上乃黄帝问,岐伯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氏高深的医学修养。中国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从各种典籍看,有说岐伯是黄帝之师的,有说岐伯是黄帝之友的,也有说岐伯是黄帝之臣的。由此可见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岐伯故里的说法存在多种说法,也就不足为奇。

    岐伯故里说法一

    黄帝曾于小崆峒(今岐山“孔头”,为“崆峒”的方言转音)

    问道,遂在岐地巡访有道之人。《路史》中追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 《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以上史料说明至先周时期,岐氏仍在岐山。

    有古史学家指出:“岐伯族地在岐,为戎所侵,势弱不能抵御,一些耕地被戎人变为牧场,故古公灭岐伯族国而迁入时,才那么荒凉不堪。岐族亡国后,自然成为周人的一部分。”这是对岐伯族的历史地理学定位。因而中外有不少学者对此种观点持比较肯定的意见。2002年4月26日,世界传统医学联盟主席吴奇来岐山考察之后,认定岐山就是“岐伯故里”,并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大字,刻于石碑。根据调研史证,2007年9月,陕西学者正式注册了“岐伯故里”域名。

    通过以上的考察与考释,可把岐伯的故里圈定在岐下南至岐水源头、北至山跟、西至石沟河、东至小石沟这一地区之内。而西杜城在岐下三龙之阳(即岐山之南为阳),岐水之阳(即岐水之北亦为阳),且魂来沟一线贯南北,作为岐山与岐水的纽带。杜城村与岐山壑口正对,自古以来也是出入岐山故道必经之地,在隋开皇十六年(579)以前这里一直是岐山的文化中心。所以把岐伯的籍里圈定在西杜城是比较贴近实际的。

    岐伯故里说法二

    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北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著《内经》行于世,为医书之祖。”岐伯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所以,记载“岐伯”的最早的文献是《黄帝内经》。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做的贡献,专门修建了岐伯庙。如《庆阳县志·坛庙》载:“岐伯庙,在县城南。”据《辞海》说:北地,郡名,战国秦置。治所在义渠,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西北)。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意为懂得修养天真的先知先觉。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天师,尊称岐伯也。天者,谓能修其天真。师乃先知先觉者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贵,师所以传道而设教,故称伯曰天师。”

    另一论据是岐伯之“岐”不是岐山之“岐”。考古“岐”字,当是“歧”字之借字。据当代著名学者、湖北中医学院李今庸研究认为,《内帝内经》中的“岐伯”之“岐”字,当从“止”旁作“歧”,《素问》《灵枢》二书凡称“岐伯”者皆然。古本《素问》《灵枢》均作“歧伯”。只是到了晋代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时,才将“歧伯”之“歧”假借为“岐”;唐代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时,亦借用为“岐”字。故后世学者均多从“山”旁作“岐”字,我们在进行该研究时亦从之。在古汉语中,岐与歧通用,如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中有 “歧路亡羊”之典故,明代马中锡《中山狼传》中有“然尝闻之,大道以多岐亡羊”的记载。虽然后者之“岐”借代了前者之“歧”,但二者所指之意相同,其文义亦通,同时亦说明后世多以“岐”借代“歧”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邑部》、南朝·顾野玉《玉篇·邑部》都载明两字形异而义同。后世也多以“岐”借代“歧”字。岐伯,为古代人称,相传为黄帝臣,乃古代医学家僦贷季之传人。当代学者、庆城县“岐伯圣景”总设计师左思科亦尊是说。

    考古北地郡,即今甘肃庆阳市及宁夏南部。而当时的庆阳府现在即庆城县。这里距陕西省岐山县200余公里,物产丰富。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尤多,质量优良,共有370个种属,被誉为“天然药库”。如《资治通鉴·卷三百六十》“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八月纪事目条”所云:“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

    岐伯故里说法三

    2001年12月,四川省旅游规划设计所编制完成的《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认为,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嫘祖发明、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被誉为“中华丝绸文化创始人”、“中华人文女祖”;嫘祖的舅父岐伯,从蚕医到人医,著《黄帝内经》,被誉为“华夏中医始祖”。

    据巴蜀文化研究通讯载文报道(1),岐伯为岐舌国人,而岐舌国在以今盐亭为中心一带地区。 其主要依据为,岐为古姓,又作歧。歧姓之人,史籍少有记载,而岐伯为最早见诸史乘之岐姓人。《山海经·海外南经》称“有岐舌之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不死民东”。据蒙文通先生考证,《海外南经》为蜀人所作。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山海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种),鸾鸟自歌,凤鸟自舞。”明杨慎认为此“都广之野”即今成都平原。据此,作者们认为,岐舌国当在今成都平原以东,为人数不多的岐姓人所组成的部落。而岐伯姓岐,有姓,则应为此部落的贵族甚至首领。称伯,是指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岐伯,用俗语来说,就是“岐老大”。

    此外,《抱朴子》述岐伯曾去过缙云山,而缙云山即在成都平原以东的区域内,而他行迹所至的青城山、峨眉山均距此不远,岐舌国也应在这一区域。

    很长时间以来,盐亭流行尊崇岐伯的风俗习惯和有关岐伯的传说、民谣。当瘟疫流行时,人们即于高处树干上点“天灯”以驱瘟除疫,据说此俗源于岐伯在螺祖故里盐亭高灯镇点天灯驱鼠护蚕之法。若瘟疫实在严重,点天灯尚无明显效果,就让人装扮成岐伯,着甲胄,执金鞭,戴螃蟹眼目,坐方椅上,使人抬着巡游瘟区,扫荡瘟疫。旧俗,凡家有病人,则请傩神扮作岐伯,让病人坐堂中,岐伯着甲胄,执宝剑,唱驱病之词,绕病人舞引;再入病人居室,手举火把,将炒干的锯木粉撒于火把之上,立即燃为火团,此叫“撒粉火”。盐亭县茶亭乡龙潭庙中现在还保存有驱病傩神的木像。盐亭县北部旧俗,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必从桂香殿中抬出岐伯木像,遍游街巷田畴,表示岐伯扫除瘟疫,为民祛病,保一方安康。盐亭古传的治病偏方很多,而仅见于盐亭的有:以香茅草治病,以岐柏树果、枝、叶以水煎服能治病,尤以岐阳坝的“歧柏树”疗效最好。

    盐亭岐阳坝,古称“岐伯坝”。该坝背依高山,三面环水,坝边弥江岸上有一株一干十七枝的千年古柏,历称“歧柏树”。树下有一小巧的石庙,内塑岐伯神像。此树对岸一华里的回龙山上,明代时曾建有岐伯庙。此外,在盐亭柏梓、安家和里坪一带,人们历来喜爱种一种分杈柏树。此种柏树的虬枝似龙、蛇,恐与氐羌人以龙(蛇)图腾崇拜有关。至今,这一带仍生长着许多的“歧”形多杈柏树,有双杈、五杈、七杈柏,数量达1000多株,此种柏树,又被称作“歧柏”。

    在距盐亭县城49公里的盐亭县茶亭古镇西街口回龙山,现存有“黄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宫,以及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绩馆、岐伯坝、岐伯树、岐伯桥、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药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树头等丰富多彩的岐伯遗迹。2005年4月,盐亭县茶亭乡党委政府还举办了一次岐伯文化艺术节,当地3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据说,当地人们为了纪念岐伯给人类创造的财富与安定团结,特将农历2月21作为“岐伯节”,5000多年来,盐亭民间一直沿续这个节日。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岁月静好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岐伯故里(庆阳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岐伯故里(庆阳市) 小编为您整理岐伯故里(庆阳市)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