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文物保护
1983年2月广利桥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广利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省文物局拨款壹万伍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维修;
1991年东安县人民政府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进一步确定了保护范围,成立了保护小组,并确定了专人管理;
1992年省文物局拨款三万元对桥基、桥身、梁枋等部位进行了维修;
2001年11月县文化局自筹资金陆千元对广利桥进行了抢救性维修;
2002年东安县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切实加强广利桥保护”的通知。
2013年5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广利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广利桥为本地富豪文石昌、文石宝弟兄于清乾隆38年(1773)修建,光绪二年(1876)曾经重修过。相传文氏兄弟财势盛大,把方圆数十里的土地都据为己有。他们曾先后在印水河上建桥三座,只有广利桥最美、最好、最奇。之所以取名广利桥,是取“广济众人,万民称便”之意,也算致富不忘乡亲,回报社会的善举吧。
广利桥历经二百三十余年来,惠泽百姓,深受喜爱,当地人民也倍加珍惜。在政府资助下,多次进行修缮保护,所以坚实如故,古韵犹存,保存基本完好。广利桥环境优美,东面是塘复小镇,西面是塘复村,坐落在田园之中。公路直通县城和大庙口国家森林公园,南北两面是印水河,清清的河水从桥下流过,两岸秀木扶疏,春风杨柳,桃李花香。月朗星稀之时,两岸百姓齐聚桥上,或聚会议事或纳凉休息,莫不心旷神怡。
结构特点
广利桥桥墩三拱,拱高6米,两端用青石砌成,拱脚落水处分薄至0.33米,迎水处做成突出的尖钩状,有如“金鸡脚”。桥面过道处填以黄土,人称“豆腐腰”,故有“金鸡脚、豆腐腰,莫把石板垫路腰”之称。桥充分发挥了减轻洪水冲击强度、减轻桥身承载负荷的作用。历二百三十余年而巍然屹立,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筑桥技术的高超和神奇。
广利桥全用青石砌成,全长36.8米,桥高7米,桥宽4.5米,自东沿17
级石阶抬级而上,只见阶中镶嵌的九只石刻金蟾呼之欲出,素称“九只金
蟾”,桥上有重檐小青瓦长廊,共四柱三间17个穿斗式柱梁结构,号称“76根柱头”,三架梁作成云头状,中间为走廊,外檐设防护栏杆,柱头间置木凳供人小憩。长廊中部有阁亭,歇山顶,三重檐,木廊屋面盖小青瓦,两端是三重檐的牌楼式阁亭,平面呈八角
形状,正脊和翼角上置神象,麒麟,鳌鱼等泥塑,檐下有拱,布局疏朗匀称,檐枋上绘有鱼状花纹,结构严谨,造型精美,富有地方特点。
重要价值及意义
广利桥 基本上与侗族风雨桥类似,所不同的是侗族风雨桥采用木墩或石墩,桥面用杉木建造。而广利桥却
是在石拱桥上面建重檐长廊和阁亭,结构更为坚实。广利桥设计巧妙,筑造坚实,“金鸡脚、豆腐腰”的营造技法
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完美表现。广利桥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东安地方文化和湘西侗族文化,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结晶。广利桥充分发挥了实用和审美多重功能,深受人们喜爱,凝聚了东安人民的深厚感情。加强保护,开发利用,将使广利桥永远广济众人,万民称便。广利桥具有重要的历史、
艺术、人文和科学价值。广利桥东、西桥头以外30米,南北桥基以外50米为保护范围。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广利桥】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