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自秦汉时期起,湘西就已迈入了华夏文明圈,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劣势,在湖湘边陲,山高路险,交通非常不便,致使其文化一直处于蒙昧的状态。直至清明两个朝代,伴随着大规模的军队驻扎和移民进入,湘西才正式开始开办学馆,开启了汉文化的传播之路。2011年11月16日一行四人到此一游。门票15元。
简介
乾州文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至十一年(1729—1733年),乾隆六十年焚于兵燹,唯崇圣祠留存,1801年重建,1810、1836、1846年又相继扩建和修葺,文庙楼阁日臻完善,气势恢宏,十分壮观,一座绝无仅有,庙学合一的孔圣之庙傲然屹立于万溶江畔。
结构
乾州文庙左为孔庙,右为学宫。文庙中轴线上,前置照墙,两边分设黉门,进而是红石棂星门、月桥(俗称状元桥)、泮池、戟门。戟门左为名宦、右为乡贤两祠,此为一进。二进正中为大成宝殿,前侧即为东庑和西庑,院中置条石,石径直达月台,台前有五龙奉圣红石卸路,大成殿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风铃飘响,拱棚、藻井、撑拱、雀替、柱础石墩十分考究,且置丹桂两株于侧。三进即崇圣祠,右为学宫、明伦堂和儒学教渝署(习称老师衙门),照墙南向外为头门,中为大堂,左有文昌宫,中有明伦堂,右为教渝署(民国时为县党部)。其间间以厢房,后有居室。在清代撰修的《乾州厅志》中有记载和描述:“文庙在城东土垣内,大成殿五间,东西庵各三间,戟门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一区,圆拱桥一道,尊经阁一所,名宦祠一间,乡贤祠一间。”这样的规模算不得宏大,却也是湘西文人们的精神沃土,是一片历史的宝地了。
乾州的文庙构思精巧,楼台、过厅、通道、花坛、天井各具特色,那斗拱飞檐,凌空翘角的独特造型,充分展现湘西民间建筑的特色。
景观
站在空旷冷寂的文庙大院的天井,触目所及的鼓石青砖、木柱方梁、雕花门窗、楼宇飞檐,让人不难感觉到文庙昔日的繁华辉煌,然而,现在的文庙,触目所及的是遍地的瓦砾,角落里被人遗忘的颓垣断壁让人感受到他的颓败,不禁意间,你就要感叹这历史悠久的文庙的苍老,也许还会联想到他经历过的沧桑岁月,文人们在此蹉跎的年华。
历史见证
历史铸英雄。叱咤风云的乾嘉苗民起义,苗王吴八月曾屯兵于此,战火中留存的崇圣祠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乾州古老的建筑。月桥上迎接过多少个蟾宫折精的贤士,抗日战争时(1938—1946)文庙与万寿宫、衡宝会馆同为国立八中初女部,当时朱镕基总理夫人劳安在此就读,战后飘泊的贺捷生将军(贺龙元帅之女)又在此念读乾城模范小学,作为战时的教育基地,文庙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精英,据说刘邓大军入川时,在此下榻,乾州和平解放时四十七军也曾在此驻扎,故而乾州古城、万溶江、文庙鼓噪声霏,誉满海内外。
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文化修养。孔子的教育精神深入民心,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圣人孔子主要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建设,认为人只有做好了“人”,才有资格去做其他的事,才能做好其他的事。对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孔子的思想传遍全国,他的门生遍布天下。后人为了纪念孔子便四处设立了文庙。
而乾州古城这座古老的城市,也曾经是孔子传扬教育踏足过的地方。如此具有浓厚文化之风的地域,便广传孔子文化。乾州文庙是游人必去的地方,规规矩矩的建筑格局,让人一入其内就被周围的书香之气所感染,变得不敢造次。似乎有位老师,时刻在身旁监督,教育你该怎样做人一样。文庙里面的几个殿堂,分别是当年学生学习和考试之用。透过窗户看到里面的设施,就好像看到了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教导孩子们一样。自己也开始收敛起来,学着学生的样子,规规矩矩的听着课。这种感觉简直太奇妙了。
注重礼仪的孔子思想,让进入这里的所有人都受到了极大的感染,变得谦卑有礼起来。可见即使孔子已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教育思想影响力却至今影响着后人。乾州古城的文庙精致的古老建筑,别具特色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让游人不只为这种文化氛围所感动,更为传统建筑的鬼斧神工而惊叹。毫不夸张奢侈的建筑和摆设,彰显了那个时代人在接受孔子教育下的文化素养,不浮夸不炫耀。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古人盛行以师为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犹如对自己的父亲一般,可见当时老师的地位多么强大。因为老师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教授我们知识和生存的能力,所以理应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如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似乎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尊师的国度,在孔子思想看来则是一种倒退现象。中国是礼仪之邦,我们年轻一代更应该将这种思想发扬光大,继承下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乾州文庙】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乾州文庙 小编为您整理乾州文庙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