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刘碑寺碑

时间:2024/11/21 5:54:12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南北朝)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南15公里西刘碑村
№目 录
详细介绍

基本介绍

刘碑寺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朝时期造像碑石刻。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5公里西刘碑村北。北齐天保元年(557年)刘氏家族所立造像碑,曾建筑碑楼寺,称刘碑寺(初为道观,后佛道合一,占地3800平方米,四合院形式,有山门、客堂、关帝庙、六祖殿、火神殿、老君殿、正殿等)。刘碑立于正殿,高3.17米,宽1.46米,厚0.45米。由黑色律石制成。质地坚、细而明亮,阳面刻大小佛像七十多尊,阴面刻碑文及立碑人姓名,楷隶并书。碑座浮雕武士,线雕禽兽,射猎图。雕工精湛,造型逼真。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①《说嵩》载:“刘碑原碑刻佛像,为豫州剌史建。纵横列姓名凡百十人,具刘氏,覆以屋,名碑楼寺,盖齐天保时作。”②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为佛教建筑外,其它关帝庙、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庙房,不难看出,这里在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佛道杂居,寺庙合一的场所。造像碑就立于佛祖殿内。由于碑体高大,顶着屋顶,不便观赏,民国二十九年重修时将屋顶起架增高,并建楼梯可达二层棚顶观赏。二十世纪下半叶,当地政府将这里改建为刘碑寺小学,佛祖殿也被当作了教师宿舍,长年受煤烟薰蚀,碑身表面已变得漆黑,加之人为的破坏,造像多有损毁。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当地政府将学校迁出,文物部门对佛祖殿进行了加固维修,使其得到了妥善保护。由于该碑地处远离城区的农村,交通不便,世人所知者多见于清代金石著录中的造像记,而对造像知之者甚少。笔者曾于1993年和2004年两次对其进行实地调查③,并对其进行测绘、传拓、拍照和记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现将这两次的调查材料进行整理,并对刘碑寺造像碑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风格等进行介绍和探索,旨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刘碑寺造像碑,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首高115厘米,宽158厘米,厚45厘米;碑身高203厘米,宽144厘米,厚45厘米;座高80厘米,宽198厘米,厚126厘米。分述于后:

碑阳:碑首六龙盘绕,龙首分垂两侧,张口衔住碑身上部两角。碑额处雕一尖楣圆拱龛,高68.5厘米,宽56厘米。尖拱形龛楣上方分居两侧的双龙后爪承托一摩尼火焰宝珠。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头部及胸部残损,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手屈肘于胸侧施无畏印,左手下垂前伸施与愿印,手掌均残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座下饰仰莲瓣,衣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外露,掌心向上。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双手合十,跣足立于莲花座上。二菩萨头戴宝冠,有桃形头光,项饰珠串,帔帛绕肩穿肘下垂,斜披珞腋,下着长裙一手持莲蕾屈肘上举,一手自然下垂;手握帛带,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二供养比丘双手合十跽坐两旁,另有两只护法狮子蹲坐在其外侧,狮首向内,右侧狮首残。

碑身纵向分三列雕刻,中列上下雕二龛,上龛由两株干粗枝茂的菩提树组成一圆拱龛,龛高45厘米,宽35厘米,菩提树枝构成的龛楣高16厘米。龛内雕思惟菩萨半跏坐于束腰高座上,座下饰覆莲瓣。有圆形头光,胸部以上及两腿残缺,宝缯垂肩,衣着纹饰剥蚀不清。龛楣两树之间刻一供养天人,头戴宝冠,手捧供物作正面飞翔状,天带在身后形成桃形。座下刻起伏的山林。反映的是释迦出家在苦行林中修行的情景。树下外侧各刻一供养比丘,手捧供物面内而立。

下龛为尖楣圆拱形龛,是该碑的主龛,也是该碑造像龛中较大者,龛高88厘米,宽58厘米。圆拱形龛梁被凿损,龛柱下饰覆莲座,上饰莲瓣装饰的火焰宝珠,左柱上端的火焰宝珠凿毁,下部残存榜题“阳大像主前敕授豫州刺史刘碑”,右柱存榜题“发心造像主前奉朝训洛州平正刘方兴”。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身光,头部残,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腰束带打结下垂,右侧衣襟甩向左肘绕肘垂下。右手屈肘上举,手指残泐不清,左手自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衣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外露,足心向上。座下饰覆莲瓣一周。二弟子头部残,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右侧衣襟绕搭于左肘下垂,内着僧祗支,双手袖于衣内,跣足立于莲蓬上。二菩萨头部残缺,有桃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上身袒,下着长裙,璎珞随帔帛绕肩在胸前交叉下垂至膝际后上扬,一手屈肘上举,手臂残缺,一手自然下垂握帛带,跣足立于仰莲座上。龛柱外侧各刻一辟支佛,保存完好,头梳螺旋式肉髻,有桃形头光,面相丰满圆润,身披袈裟,下着长裙,双手合十,侧身向内,跣足立于长茎莲蓬上。龛下正中雕博山炉和长茎荷叶与莲花。其左右各雕一供养人像和手持长茎荷叶的侍从与童子,外侧各雕一持戟神王像,外侧各雕一只护法狮子作蹲坐状,昂首翘尾,气势昂然。

左列三龛:上龛为帐形龛,龛高50厘米,宽43厘米。龛楣饰帏幔和璎珞,顶部饰莲花和山花焦叶。龛内雕一菩萨二弟子二胁侍,除左侧胁侍外,头部皆残。主尊身着菩萨装,头上宝冠已残,有圆形头光,颈戴桃形项饰,宝缯垂肩,内着僧祗支,珠串璎珞披挂身前交叉穿璧环下垂座前上绕于身后。下着长裙覆座,右脚斜伸外露,左脚收放于方形台座上。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左手自然下垂置于腿上。座下正中刻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主尊宝座。二弟子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下垂,双手合十立于莲座上。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身侧垂下,一手下垂,一手屈肘举一莲蓬,跣足立于莲座上。

中龛为帐形龛,龛高60厘米,宽40厘米,龛楣为圆形帷帐,上饰帏幔和莲花,上部刻四身莲花化生,中间两身手牵华绳,肩披帛带,下着短裙,跣足立于莲花上,外侧两身蹲坐于莲花上,间饰宝相花。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头部均残。主尊有桃形头光,着双领下垂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臂绕肘下垂。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右足从衣裾中露出,掌心向上,左手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掌向外施与愿印,右手屈肘上举,手掌残损,应施无畏印。二弟子有圆形头光,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襟上绕搭于左肘,双手袖于衣内,跣足而立。二胁侍有桃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僧祗支,下身着裙,帔帛绕肩下垂身侧,一手屈肘上举,一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莲座上。主尊座下正中刻博山炉,两边各刻一扛托力士托举着佛之须弥座。

下龛为帐形龛,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龛形损坏较重,从残存痕迹可看出,龛楣饰垂幔,龛楣右边刻一莲花化生,下部损泐不清。龛内雕维摩诘居士手持麈尾面右而坐,旁立二弟子,头部皆残。龛下左右刻三个手持莲花的供养人。在上两龛的左边框刻题榜一行:“大都邑主阳城县功曹刘声闻,地?(右土左廿)主刘明炽,大都邑主横野将军刘□□”。

右列三龛的排列与龛形以及龛内雕刻内容分别与左列相对应的造像龛相同,上龛高50厘米,宽43厘米。龛内造像与左列上龛同,主尊胸部以上残泐不清,身着菩萨装,宝缯垂肩,帔帛在身前交叉穿环,右手屈肘于胸前,手指残泐不清,左臂下垂从肘部残缺,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覆搭座前的衣裾剥蚀不清。二弟子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两旁;左右二胁侍与左列上龛二胁侍相同。左胁侍损坏严重,仅存轮廓;右胁侍保存较好。龛右边框榜题“大都邑主前阳城郡□□刘子云”。

中龛高60厘米,宽40厘米。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主尊有桃形头光,头部残泐,着低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衣纹在胸前形成U形,内着僧祗支。右手屈肘上举,手指残,左手放在左腿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之两端有残缺。二弟子袖手而立,右侧弟子头部残泐,左弟子保存较好。右胁侍残毁,左胁侍除面部及手掌有残缺外,其它保存较好,有桃形头光,从头顶残存痕迹看,应为螺旋式高肉髻。着总覆两臂的低领袈裟,内着僧祗支,左手持莲花,右手屈肘于身侧,手皆残。此像应为辟支佛。

下龛高38厘米,宽25厘米。龛内雕文殊菩萨和二弟子,与左列下层龛中的维摩诘居士对坐论法。头部皆残,主尊有桃形头光,颈戴桃形悬坠项饰,帔帛绕肩,上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左手屈肘前伸,手掌残损;右手握经卷屈肘于身侧。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右弟子上半身残泐。龛左外刻一供养菩萨持莲花而立,其上刻一莲花化生,其下刻二供养人,龛下刻听法弟子数人。

碑阴:碑首龙纹与碑阳相同,碑额雕一尖楣圆拱龛,龛高72厘米,宽50厘米。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均有莲瓣形背光和圆形头光,头部及上身残损,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沿饰覆莲瓣一周。座侧刻二弟子残损,有桃形头光,从残迹可看出,左侧弟子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弟子双手合十。其外各雕一辟支佛,有桃形头光,螺旋式高肉髻,面相方圆,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侧双手袖于衣内,右侧双手合十。其下刻二供养菩萨,头部皆残,右菩萨上身残泐,均有桃形头光,帔帛绕肩下垂,下着长裙,双手握莲花跣足立于仰莲座上。龛下正中刻一扛托夜叉立于莲座上扛托着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左右各刻一供养比丘,手持莲蓬面内而立,在扛托夜叉和二比丘之间各有一竖长条块,可能为刻榜题所留,其上刻宝相花图案。其外侧各刻一护法狮子,身躯残泐不清。

碑身上部并列雕七个尖楣圆拱龛,每龛高30厘米,宽18厘米。龛与龛之间饰忍冬荷叶。龛内各雕一佛,龛柱处雕供养菩萨,共七佛八菩萨。头部均残,有圆形头光,除佛之着装和手势不尽相同外,均结跏趺坐于方形座上,裙裾覆搭座之上部,座下饰覆莲瓣一周。从右至左第一佛着右袒式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第二佛着通肩袈裟,双手施禅定印;第三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双手在胸前袖于衣内;第四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足外露,掌心向上,左臂残缺,右手屈肘上举施说法印;第五佛与第三佛同;第六佛着通肩袈裟,总覆两臂,双手袖于衣内;第七佛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菩萨装束完全一致,均上身赤袒,下着长裙,帔帛绕肩下垂至足部,双手握莲花屈肘于胸前,跣足而立。左边菩萨残缺。七佛,即释迦牟尼及其以前的七佛,又称七世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七佛之下正中雕莲花荷叶装饰的博山炉,两侧各刻一比丘,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右侧衣襟甩向左肘绕肘下垂,下着长裙,一手屈肘握衣襟,一手上举抚荷叶,侧身向内而立。其外两旁各雕四个竖长方形龛,龛高21厘米,宽8厘米。龛内各雕一供养菩萨,头部残,均有圆形头光,颈戴项饰,上身袒,下着长裙,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一手自然下垂握帛带,一手屈肘上举,手持未敷莲花荷叶,跣足而立。碑身下部刻刘碑造像铭及造像主题名,正书,42行,满行13字,铭文下刻题名7列,列49行。录文附后。

碑之两侧面:上部各雕一龛,龛下刻六龙交缠的变形龙纹。左侧面龛高37厘米,宽27厘米。尖拱形龛楣由两株菩提树组成,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圆领通肩袈裟总覆两臂,下着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菩萨均有桃形头光,宝缯下垂,帔帛绕肩沿体侧下垂,下着长裙,双手合十跣足立于仰莲座上。右侧面上部雕尖楣圆拱龛,龛高40厘米,宽27厘米,深5厘米。龛楣上方刻二飞天,头戴花冠,天带绕肩在身后飘荡形成桃形,双手合十飞翔而降。龛内雕一佛二辟支佛,头部均残,主尊有圆形头光,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屈肘于身侧,手握衣襟,跣足立于仰莲座上。二辟支佛有桃形头光,头上有螺旋式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一角上绕搭肘下垂,双手袖于衣内,立于仰莲座上。龛左边框刻榜题“西龛像主阳遵妻王阿妻息阳子哲”。

碑座:方形,上沿刻覆莲瓣一周,共36瓣。座正面及左右侧面雕出12个竖长方龛,其中正面6个,左右各3个,方龛上沿条带上线刻莲花忍冬纹。每个方龛内雕一尖楣圆拱龛,龛高47厘米,宽27厘米。龛与龛间有龛柱,柱头饰莲瓣装饰的火焰宝珠,龛楣上方左右刻莲花、荷叶、忍冬。龛内各雕一神王像,有圆形头光,头戴宝冠,宝缯上扬,帔帛绕肩穿肘下飘,刚健凶猛,姿态各异,游戏坐于莲花座上。身旁刻莲花荷叶与忍冬。碑座正面左边框刻题记:“都总首王甫元吉□崇德,副首张德闰。时天圣四年丙寅岁重建。”由此可知刘碑寺在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4年)进行过重修。碑座后面减地线刻山林射猎图,左半剥蚀较甚,从残存的图像看,有执弓、执叉、执刀等骑士和猎犬、狮、虎、鹿、兔以及其它动物等,在山林中横冲直撞,互相追逐。画之右上角有一毛草庵,庵内两人对坐,庵前林木葱郁,溪水孱孱,一人身披鹿皮在河边汲水,胸前中一箭,身旁置一水罐。这幅表现狩猎场面的线刻画,反映的则是佛经中的“晱子本生”故事。“晱子本生”说:迦夷国王进山射猎,侍奉盲父母在山中修行的晱子因着鹿皮提瓶在溪边汲水,被国王误伤,临死前只请国王代为照顾二老。图中河边汲水者即为晱子。左上角有“岁在丁丑”的纪年刻字,乾隆以前拓本中“天保八年”等字不损,可知该碑当为北齐天保八年所刻。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城市琴淑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刘碑寺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刘碑寺碑 小编为您整理刘碑寺碑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