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李庄遗址

时间:2024/9/19 13:27:31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别名: 山台寺遗址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新石器时代)
  • 所在地/隶属: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
详细介绍

历史文化

龙山文化距今为4200年至4500年,此时农业生产已占相当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轮制陶器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家畜饲养有了显著发展,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多样,造型美观,饰纹纤细。

李庄遗址自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后,就以其丰厚的文化遗存、宝贵的文化价值,先后于1985年被编入《中国文物地图集》河南分册,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点

这里有一个埋有9头整牛和一个鹿头的“九牛祭坑”,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与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关系。《世本·作篇》“核作服牛”;《楚辞·天问》“该秉季德……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易·旅上九》“(王亥)丧牛于易”。文中的“核”、“该”都是指商人七代祖王亥,“皂”是喂牛马的槽,“牢”是养牛的圈栏。这些记载说明,先商七代祖王亥发明了牛车。王亥驾着牛车,用帛和牛当货币,在部落间经商做买卖。

商代先祖用牛驾车和祭祀,王亥去世后祭祀用牛就多达300头。张光直先生认为,殷代先祖与家牛这种密切的关系,是别的朝代的祖先所没有的。李庄遗址里的一个祭坑里有9头牛,表明祭祀重要和祭祀者的地位非同一般。这个发现在龙山文化遗址里是没有前例的。

另一说法是九牛祭祀坑是炎帝时期的遗址。李台寺遗址是4200-4500年,这和炎帝活动的时间吻合。《太平寰宇记》记载: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株邑是柘城的旧称,朱襄是炎帝的别称。传说炎帝牛头人身,而柘城的九牛祭祀坑发现中国大的牛祭也绝非偶然,大概是古代一个崇拜牛的部落;传说炎帝以火纪官,而商丘多火神台,可见史料记载、传说、人文和遗迹交织在一起,更有力的能说明炎帝发源于商丘一带。而商部落在炎帝故地活动,深受先代影响,后来的王亥伏牛、崇拜大火的习俗大概源于炎帝。商民族源于黄帝,文化上确实属炎帝。

文化价值

九牛祭坑 文化厚重

考古专家们认为:柘城县李庄遗址的龙山文化与虞城马庄的仰韶文化遗址相比,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源流关系,它反映了豫东龙山文化可能是自成体系的新线索。李庄遗址的发掘,对于探寻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之详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考古学术价值。

让美国华裔学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张光直先生大喜过望的是,李庄遗址“有意外的重要性”。这里有一个埋有9头牛和一个鹿头的“九牛祭坑”,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与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关系。

张光直先生据此推论:龙山文化的一支,与其他地方的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的发展平行。在豫东发挖出来的以山台寺为代表的一支特殊的晚期龙山或岳石文化,它就是殷商文明的前身。

保护开发 任重道远

自2006年6月2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柘城县迄今为止荣受“国封”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标志着柘城县古老悠久的历史文明得到了国家确认。

整个李庄遗址,面积达2.18万平方米。目前,残存的土丘上被当地群众自发建起了前后两排8间庙宇,庙宇内供奉着佛祖、人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佛道神像,每日香火不绝。原先的南北两个考古发掘坑也被村民回填,变成了肥沃农田和杨树林。2004年,由当地村委会和县文物部门联合成立了李庄遗址保护小组,选聘村民李绍平为李庄遗址业余文物管理员,竖起了“省级重点文物刻石保护碑”,重新划定了保护范围和民房建设控制地带。

谈及李庄遗址今后的保护、开发、规划,该县文化局局长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憧憬。他告诉记者,李庄遗址是柘城的文化标杆,是柘城的文化象征,是柘城一块能叫得响、立得住的“金字标牌”和“旅游招牌”。因此,他们计划以保护遗址原貌为原则,以建设展示龙山文化时期生活情况和祭祀制度为重要内容的综合性旅游景点为目标,建成一处仿龙山文化建筑,展示龙山文化文物,再现龙山文化时期历史面貌的供游人游览的“山台寺遗址公园”。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李庄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李庄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李庄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