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时间:2024/9/26 21:30:37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六批(1940-1946年)
  • 所在地/隶属: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
详细介绍

背景

2006年5月25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被国务院以“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为名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7年秋,抗日战争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西迁,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先后在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贵州青岩等地辗转迁徙,后于1940年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历时两年半,横穿6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在国难当头、物质匮乏的恶劣环境中,德高望重的竺可桢,倡导“求是”学风,广纳学者名流,汇集一代精英,坚持流亡办学。浙大师生胸怀报国之志,力克千难万险,潜心研究,孜孜以求,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培育一代“求是”学人,使浙江大学成为中外学府,被人誉为“东方剑桥”。据有关材料显示,在解放后的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中,有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谈家桢、谭其骧、李政道、程开甲等45位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工作、学习过;在1989年中央领导同志接见21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有李竞雄、梁守磐、潘家铮三先生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学习过;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功臣中,有王淦昌、程开甲两先生曾在流亡办学中的浙大工作过。浙大西迁贵州,亦为穷乡僻壤的黔北大地播下了现代科学文化的种子,对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浙大在湄潭共进行了72个专题项目科学研究,其中结合湄潭实际进行研究的有《湄潭的气候》、《湄潭茶树土壤的化学研究》、《湄潭的五倍子》、《湄潭动物志》、《湄潭红糖发酵试验》、《草药在湄潭包谷酒制造中的意义》以及对水稻、白木耳、油菜、刺梨等研究项目等33个。另外还有《关于茅台酒的研究》、《遵义锰矿的研究》等等。

景点

浙大西迁流亡办学,现尚存遗址、遗迹。

湄潭县文庙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又称浙大西迁陈列馆,位于湄潭县县城中部,原为湄潭文庙,是贵州保存完好的四大文庙之一。始建于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1940年,浙大700多名师生,在校长竺可桢率领下,抵达黔北遵义、湄潭。在湄潭办学7年中,分部办公室、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设于县文庙内。竺可桢率苏步青、贝时璋、王淦昌、谈家桢等教授在此工作。1943年10月,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曾来此讲学。1946年,浙大离去。1990年7月,“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在文庙落成,数学家苏步青教授题写馆名。

永兴万寿宫 历经沧桑,变化很大,遗址现存两通修建碑记。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在此学习一年。红花岗浙大旧址 位于红花岗区官井路。1940年,浙大西迁遵义,校舍遍布城区,以遵义师范校舍为主校舍,占地2万平方米,校舍5000平方米。解放后,绝大部分校舍被拆除。原址现为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校舍。存《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额题“浙大”2字,并刻浙大校徽。首题“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碑文楷书阴刻,14行,满行40字,共计500余字。

教授楼旧址

位于永兴镇四街。1940年春,浙江大学一年级迁永兴镇办学,在万寿宫东侧租用民房作教授宿舍,校分部主任储润科教授等在此居住6年。今保存完好。

农学院旧址

位于湄江镇西郊贺家祠堂。1940年5月,浙大农学院迁至贺家祠堂办学,并在周围租地200亩开办农场,开展教学实验。该祠堂一正两厢,正房面阔五间,两厢各三间。20世纪50年代初改为县农业局办公用房。

化学系旧址

位于湄江镇唐家祠堂。1940年,浙大化学系办公室、实验室及部分教室设于唐家祠堂,贝时璋、谈家桢等教授在这里工作多年。1946年离去。一正两厢,正房面阔五间,厢房各三间。解放后在此设县城第三小学,20世纪90年代初改为砖混建筑,原建筑仅存部分台基。

礼堂旧址

位于湄江镇北。1940年,浙大迁湄后,在城北湄江河边修建礼堂及男生宿舍仁、义、礼、智等斋,全为木结构穿斗式青瓦顶。又在江边修建体育场、游泳池。解放后,旧址改为湄潭第一中学校舍,后经多次拆建,现仅存体育场、游泳池。

畜牧实验场旧址

位于湄江镇西4公里。1940年,浙大于土地垭山下建畜牧实验楼。楼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青瓦顶,一楼一底。1946年离去。解放后改为国营林场办公楼至今,整座建筑基本完好。

附中旧址

位于湄江镇。1940年浙大将实验中学与湄潭县中学合并,在县中学上课。校舍包括礼堂、教室和师生宿舍多幢,礼堂和部分教室为砖木结构,宿舍多为木结构。1946年离去。校园原有一株大皂角树,在树桠上横置木枋插旗杆,迄今仍生机盎然。当年插旗木枋仍嵌于树桠上。

理学院旧址

位于湄江镇西。1940年浙大理学院迁湄后租用双修寺,物理系主任王淦昌教授在此生活。另外还修建了一幢二层悬山青瓦顶物理实验大楼。解放后,寺被改为县医院住院部。

“湄江吟社”旧址

位于湄江镇。1943年2月,湄潭茶场场长刘淦芝,常邀浙大教授品茶谈诗,评论时局,组成“湄江吟社”,成员有数学系主任苏步青、中文系主任祝廉先、化学系主任王季梁、农学院教授张鸿漠、外文系教授郑晓仓等。从2月至10月,举行8次诗会,成诗100余首,后编辑出版《湄江吟社诗存》。

西来庵

始建于明代,原名朝阳庵,钱邦芑来此隐居,更名西来庵。钱邦芑,字开少,江苏丹徒人。南明永历中,以御史巡按四川。1652年(永历六年)受任抚黔。因坚持拒附孙可望,于1654年(永历八年即清顺治十一年)在修文潮水寺祝发为僧,号“大错和尚”。“ 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为“知非寺”。寺前竖有石雕碑坊,额刻“知非禅林”四字,并镌石联一副:“举足宜行中正路;入门俱是过来人。”钱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来庵。庵依山就势而建,由正殿、厢房、阁楼组成,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存摩崖石刻数方。“风云乡”摩崖,位于曲径转角崖壁上,楷书阴刻“风云乡”3字,每字0.3米见方,行草阴刻小字4行,记“本乡……以风云命名,盖南岸有青龙嘴,北岸有白虎山,取‘龙虎风云’之义也”。抗日战争时期,浙大师生常在西来庵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 小编为您整理湄潭浙江大学旧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