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述
元灭西夏后,西夏碑被当时的有识之士砌碑亭封闭,才得以保存。清嘉庆十五年(1810),由武威著名学者张澍发现。民国时,西夏碑由大云寺移置武威文庙。近年又移置于新建的武威市西夏博物馆内。
建筑结构
碑首呈半圆形,龟趺,碑通高2.6米,宽1米,厚0.3米。碑阳西夏文篆额2行8字,汉译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两边阴刻伎乐天,碑文西夏文楷书28行,每行65字。碑阴为汉文,额篆“重修□□寺□□塔碑铭”,碑文楷书,竖行26行,行70字。碑文记前凉张天锡始建护国寺塔数有灵验,至西夏天祐民安四年(1093)修复因地震而倾斜的塔身之功德。文末列修塔之功德人员姓名。尾题“天祐民安五年(1094)岁次甲戌正月甲戌朔十五日戊子建”,张政思书并篆额。伎乐天的胸部和手腕上均有饰物,赤露上身及双脚,下着长裙,面形肌肉丰满,吸收了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
作用意义
该碑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佛教盛况等均具极重要价值。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