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概述
礼堂简介
整座建筑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
礼堂用途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是重庆市举行大型集会和演出活动的中心,重庆市的党代会、人大会、政协会、直辖挂牌揭幕大会等重要会议和国际性会议都在此召开。国内外的演艺人员及团体在大礼堂献艺,极大地丰富了重庆人民的文化生活。
召开会议
礼堂修建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表达新生的人民政权有信心带领人民走向辉煌未来的决心,掀起“建设大西南”的高潮,同时解决会议和接待的实际问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要领导人邓小平、贺龙和刘伯承毅然决定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办公大楼对面的马鞍山上新建一座能够容纳四五千人的大礼堂并附设一个招待所。
建设过程
决策既下,工程设计和施工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施工过程中,邓小平、贺龙等对工程十分重视,亲自选定建设方案,多次询问工程情况,亲临工地视察,解决了许多棘手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认真解决好征地搬迁群众的生活问题。普通民众也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参加工程建设,他们在没有现代运输工具的情况下肩挑背扛地把建筑材料运送到施工现场。
经过各方面的艰苦努力,大礼堂工程于1954年3月正式竣工,贺龙同志亲笔题名“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此时的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65米,中心礼堂内空高55米,中跨46.33米。中心礼堂按照大容量五千人设计建造,实际设置座位4500个,南北两翼三楼一底的大楼包括招待所客房、宴会厅、文娱室、休息室和相应的附属设施。
建筑设计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设计,仿明、清的宫殿形式,采用轴向对称的传统手法,结构匀称,对比强烈,布局严谨,古雅明快。主体部分的穹庐金顶,脱胎于北京天坛的祈年殿,由大礼堂和东、南、北楼四大部分组成。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占地总面积为6.6万平方米,其中礼堂占地1.85万平方米。礼堂建筑高65米,大厅净空高55米,内径46.33米,圆形大厅四周环绕四层挑楼,可容纳3400余人。仿天坛有祷祝“国泰民安”之意。正中的圆柱望楼,是北京天安门的缩影;南北两翼,镶嵌着类似北京紫禁城四角的塔楼;广袤的庭院中,前阶宽阔平展,梯次六重。
1997年,重庆设立直辖市,大礼堂前改建为有草坪与喷泉的人民广场,成为供游人参观、休息和举办节庆集会的重要景点和场所。
建筑历史
1955年西南大区撤销。1956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97年重庆直辖,市委市政府采纳民意,决定拆除大礼堂围墙,建设了人民广场,成为重庆市的市政、文化、休闲广场,与人民大礼堂融为一体,成为重庆市旅游和接待的重要场所。多年来,大礼堂先后接待了100多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以及外国政要,深受赞赏。
维修保护
重庆市委、市政府非常支持和重视大礼堂的维护工作,多次拨款对大礼堂进行维修。尤其是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专门拨款对大礼堂实施了四次较大的内部维修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大礼堂内部使用功能。
2006年8月,经过三年的筹备,大礼堂建成五十二年来大规模的一次大修工程开工。此次大修是大礼堂抢救性的修复,严格遵守了文物保护法的基本规定,把文物保护法的原则与大礼堂的维修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此次大修,更体现了大礼堂的代表性、标志性、实用性。大修后的人民大礼堂以更加靓丽的身姿屹立在山城之颠。
社会影响
大礼堂作为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和中国宏伟礼堂建筑之一,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我国建筑界梁思成先生评价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古典建筑划时代的典型的作品”。
1987年,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和伦敦大学编写的《世界建筑史》中,收录了新中国建国后的43项工程,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位列第二位。大礼堂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大礼堂及人民广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中外游客数百万人次。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饱含了深厚悠远的中华文明,体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刘伯承和贺龙的宏大气概,它代表着重庆人民建设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它是重庆人民艰苦奋斗创造奇迹的象征,它在重庆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巧笑倩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