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ABC

当前位置:排行榜ABC > 旅游地理榜 > 正文

返回顶部

匼河遗址

时间:2024/11/21 3:05:33 15200票数:31投他一票#日剧#

匼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匼河遗址是长达13.5公里范围内的17个地点组成的匼河遗址旧石器地点群,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匼河文化的代表遗址,地质时代为距今约6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1965年5月24日,匼河遗址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匼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七批(旧石器时代)
  • 所在地/隶属: 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
详细介绍

历史沿革

匼河遗址主要分布在山西芮城风陵渡的匼河村一带,因此得名。

1936年,考古学家杨钟健见到一批据说从匼河挖出来的动物化石,根据观测和研究,提出该地区有与北京周口店时代一致的化石群。

1957年,匼河遗址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配合三门峡水库建设过程中发现。

1959年冬在匾河村一带做了进一步的调查。

1960年夏进行了正式发掘。1960年——1980年,先后5次发掘,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野牛等。

1957年结合黄河水库工程开始发掘,在地表20余米的红色土层之下的砂、砾石和泥沙灰层中,分别出土了砍斫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小尖状器、石球及石片、石棱等石器;又有肿骨鹿、扁角鹿、德氏水牛、披毛犀、师氏剑齿象、纳玛象等动物化石。

1965年5月24日,匼河遗址被公布为山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匼河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特点

匼河遗址分布在中条山西南麓的黄河北岸,这里冲沟发育,地层出露好。遗址范围北至永济韩阳的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的涧口南沟,西至黄河岸,东至芮城风陵渡的华望村,长达13.5千米,由17个地点组成,形成一个遗址群。

文物遗存

在匼河遗址出土的有属于更新世中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原始的石器。

石器

石器共出土了138件,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用于挖掘根茎类植物的工具)为特色,其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部分为石英岩制成,主要以锤击法和碰砧法打下石片加工而成,由于技术的不熟练,制作粗糙。

动物化石

动物化石主要有肿骨鹿、披毛犀、扁角鹿、对丽蚌、德氏水牛、二门马、野猪、师氏剑齿象、东方剑齿象、纳玛象、三趾马等。

研究价值

三棱大尖状器、石球及动物化石的出现,可证实当时古人类过着既采集又狩猎的经济生活,动物化石的出现也表明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河流、湖泊以及沼泽众多。

匼河遗址皆位于黄河东转的拐角处,较为密集,证明中国早期人类在这一带活动已经较为频繁,可能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原始人群落,是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中心地带。

历史文化

匼河石器的组合有其特点,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性质,和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其他地点的资料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匿河遗址所反映的文化袖称为“匼河文化”,它上与西侯度文化,下与丁村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匼河文化是承继西侯渡文化发展而来的。西侯渡文化仅有西侯渡一个孤立的遗址,而匼河文化的遗址则存在范围较广,除了此处以匼河为中心分布的遗址群,在东面的垣曲境内的官沟、东岭、中背岭、柴火疙瘩、坪道、小赵村、早家庄、冯家山、晁家坡等处,以及位于黄河对岸的陕西潼关、河南陕县、三门峡的一些地方,亦分布有属于匼河文化的石器地点。

旅游信息

匼河遗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风陵渡匼河村一带,北至永济市独头村北涧,南至芮城县涧口南沟。

本百科内容由用户我心明亮整理上传,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与【匼河遗址】的所属企业/所有人/主体无关,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为介绍词条基本情况,想要了解更多请到官方平台。若该内容有影响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unfei999@163.com

以上手机版 匼河遗址 小编为您整理匼河遗址的全部内容
更多相关词条

更多>>

点击查看 旅游地理榜 更多内容